你是否曾經因為一句批評就失眠一整晚?或是一場表現不錯的演講,卻老是回想起那個小失誤?
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經驗。一整天過得還算不錯,但只因早上與人有點口角,整個心情就被影響;
收到十則正面回饋,但腦中卻老是記得那唯一的一句批評;整體表現其實不差,卻因一個小失誤就懷疑自己能力不足?
這不是你太敏感,也不是「玻璃心」,這是我們的大腦在「保護我們」。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和神經科學中,有個名字叫做——負面偏誤(Negativity Bias)。
什麼是「負面偏誤」?
負面偏誤是在描述一種現象:我們的大腦天生會更注意、記得、甚至被負面訊息影響,勝過正面或中性的訊息。
從演化角度來看,這是一種保護機制。想像你是生活在遠古時代的原始人,會不會被野獸攻擊、會不會被部落排斥,遠比今天吃不吃到水果重要得多。注意壞事、預測風險,有助於生存。
所以,我們的腦就像裝了個「預設濾鏡」,特別容易捕捉威脅或不安的訊息,像是失敗、批評、拒絕,甚至只是別人一點點不開心的臉色。
科學研究怎麼說?
這種偏誤不是臆測,而是有實際科學研究支持的現象:
1. 大腦活動研究
神經影像研究(像是 fMRI)發現,當人們看到負面影像(如生氣的臉、車禍場景),大腦的「杏仁核」(amygdala)會有更強烈的反應,比看到正面影像還明顯。
杏仁核是我們情緒處理的中心,負責警覺與恐懼反應。
2. 記憶與學習研究
研究發現,人們對負面事件的記憶會更深刻、更持久。這解釋了為什麼創傷記憶難以抹去、為什麼我們對批評耿耿於懷。(一句批評常常會比十句稱讚還令人耿耿於懷。)
我們可以怎麼辦?
雖然這個現象是大腦的「預設機制」,但好消息是,我們並非完全無能為力。現代神經科學已證實,大腦具有可塑性(neuroplasticity),也就是說,注意力與情緒反應是可以透過練習重新調整的。
以下是幾個可以幫助我們「平衡」這種傾向的練習。
正念覺察:
學會在當下觀察自己的念頭與情緒,而不是立刻反應。當你發現自己陷入負面循環時,暫停一下,觀察自己:「我現在在想什麼?這是真的嗎?」
感恩日記 / 正向紀錄:
每天花幾分鐘寫下 3 件值得感恩的小事,可以訓練大腦注意好事的能力。
自我對話練習:
當腦中充滿批評聲音時,問自己:「這真的是全部的真相嗎?還有什麼我沒注意到的?我是否忽略了什麼?」
與大腦合作:
負面偏誤是每個人都有的心理傾向,它不是壞事,只是「過去的生存機制」在現代的生活中,有時可能帶來困擾。重點不是要「消除它」,而是學會與它和平共處,透過練習,讓注意力重新找到平衡點。
請記得,你可以訓練你的大腦,幫助它更善於看見生活中的美善與光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