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拿標準的素養考題問大人,這是什麼科目的考題,我想有很大的機率會猜錯。
因為這是教育現場主流的「跨學科教育」,也就是從單一個別科目的測驗,轉而考如何解決現實生活場域的問題,用多元融合的目標來訓練學生具備了全方位的思考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也因為目標弘大,所以考題愈來愈難,無怪乎長期關心偏鄉弱勢兒童的李家同教授不斷地呼籲,主張恢復統一的教科書以及考試不要超過教科書的範圍,因為教育資源與文化刺激不足的孩子,根本無法應付這些素養的考題,也阻斷了貧困孩子透過考試翻轉人生的機會。這個主張若以社會公平性的角度來看是有點道理的,但是我們的孩子面對的是一個愈來愈困難的時代,單憑記憶死背的教育,已經無法培養出足以面對社會競爭的人才。
世界愈來愈複雜,需要學習的東西也愈來愈多,必須具備的能力也與過去不太一樣,但是如何讓每個孩子都具有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並且擁有正向積極的生命態度,是每個身為師長們的責任。
科學的學習要旨
108課綱科學領域所寫的基本理念第一句話就說:「科學緣起於人類對生活周圍的好奇或需要」,因此,科學不是只有公式記憶與解題,而是希望透過科學這個有系統的思考原則,能對日常生活中的萬事萬物,有比較理性的判斷與行動。
因此,課綱在自然領域中會希望學生能夠培養出以下幾個能力或態度:
(一) 以好奇心與主動學習為起點,重視與日常生活的連結。
(二) 了解科學的核心知識。
(三) 在各個學習階段都能貫徹「探究與實作」的精神與方法。
學習方式可以從日常生活會接觸得到的事物開始,觀察各種現象,然後再探查背後的科學理論。科學的知識與原理對初學者來說,似乎很複雜而難以理解,但是所有因為科學的發現,這些豐富我們生活與引領人類文明進展的科學,也都是來自於仔細觀察自然環境中的現象與變化,再經由我們的解讀,透過一代一代智慧與經驗的累積,才形成科學的原理或定律。
因此,科學的進展是在生活中觀察,然後動手做實驗而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