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人生的不確定性,生活上有許多事情需要我們做出抉擇,比如你正在找新的工作,手上已經有好幾個offer卻不知道要繼續找還是接受某一個offer、或是你正在跟心儀的對象約會,他(她)已經很好了,但是你深怕錯過更好的人選。亦或是你正在看房買房或是租房,如何在有效率的情況下,提升自己選到最佳解的機率。
但是我們沒有時光機也無法預知未來,有沒有一種工具能夠幫助我們做出最佳的決策?
有沒有一種思考模式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把你成功找出最佳解的機率最大化?答案是有的,這個問題就叫做秘書問題。
秘書問題研究的內容與假設
假設有 n 位應徵者(或秘書),你要從中選出最好的那一位:
- 應徵者按隨機順序依序面試。
- 每位應徵者只能面試一次,且當下要決定是否錄取。
- 一旦拒絕,不能回頭選擇。
- 你的目標是選出「整體最好」的一位,使得成功的機率最大。
是不是像極了愛情,你一次只能跟一個人交往,一但關係結束就不能吃回頭草,你的目的是找出最適合結婚的一位對象。
核心思維(Optimal Stopping)
因為無法預知未來的面試者好壞,只能根據目前觀察到的資訊來做決定。
核心策略是:
先觀察一部分(不選),做為基準;之後遇到比觀察期間內最好的人,就立刻選他。
現在的問題是:該觀察多少比例的面試者,才能最大化選到最好的面試者的機率。
數學推導(可跳過不看)


白話解析數學推導(可以稍微看一下就好)



PS: 因為導數表示的是函數的變化率(換句話說就是斜率),當導數為0時,說明函數在該點的變化率為0,也就是說函數的斜率是水平的。這種水平的斜率往往發生在極值點或駝峰/谷底的地方。因此,這個過程就是使用微積分來幫助我們找到那些可能的極值點。
最佳觀察比例的視覺化

X軸為變數觀察比例,Y軸顯示的是對應的成功機率(此處的成功指的是找到最佳面試者的機率)通過這張圖可以觀察到,最佳的觀察比例大概就是36.8%,接近這個比例時勝率逐漸上升,越過這個比例後,勝率開始下降。
實際應用計算
- 你 25 歲 決定要開始認真交往並尋找最終對象。
- 每任交往時間:半年(0.5 年)
- 決定在 30 歲前做出選擇,之後不再觀察、直接定下來。
- 希望選出「你交往過的最佳伴侶」作為結婚對象。
- 問題:該觀察幾任(不選),從第幾任開始就可以考慮定下來?
建模為祕書問題


- 你總共會交往 10 任(假設每任半年,從 25 歲到 30 歲)。
- 你應該前 4 任當作觀察用,不選擇對象(就算再好也不定下來)。
- 從 第 5 任開始,遇到比前面 4 任都好的人,就果斷定下來。
- 這樣你選到整體最適伴侶的機率最高(約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