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不能有刺青、不能染髮、不能做指甲?
一場餐敘,讓我開始懷疑「好老師」的定義
某天和一位大學幼教系教授餐敘,聊到現場老師的處境。我提起,很多老師除了教學本身,還經常被道德綁架——尤其是在外貌上。老師不能染髮、不能做指甲、不能穿短褲、不能刺青,彷彿只要有個人風格,就不會「教小孩」。
我試著丟出一些例子,看他怎麼回應。
我說:「老師不能刺青嗎?」
教授立刻搖頭:「不行。」
我又問:「做指甲?」
他再度搖頭:「不行。」
我接著說:「現在夏天這麼熱,有的老師會穿短褲來上班啊。」
他先搖頭,再補了一句:「看他的褲子……不能太短啦。」
我最後問:「那染髮呢?」
他皺眉道:「不能太誇張的顏色。」
從頭到尾,沒有問到一項是「可以的」。
這些在我眼中理所當然的個人選擇,竟然一一被否決,
理由不是專業考量,更多的是「老師該有的樣子」。
但什麼才叫「老師的樣子」?誰來決定?外表真的能代表一個人的教育專業嗎?
我也開始進一步思考我們對各行各業的「標準外貌」期待,是怎麼形成的?
老師、護理師、空服員、律師,每一個職業似乎都有一套「該長什麼樣子」的劇本。而一旦誰跳脫了那個框架,就可能被懷疑、不被信任,甚至被視為不敬業。
外表真的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嗎?
對老師而言,這樣公平嗎?
我並不是說「中規中矩」不好,有些人喜歡那樣的打扮,那是他們的選擇。
但我更關心的是—我們是否給了每一位老師足夠的自由,去做自己、去以自己舒服的方式進入專業?
外貌規範不是專業,是文化控制
我們從小聽到大的「好老師形象」,多半是:穿著保守、說話溫柔、看起來「乾乾淨淨」、不鮮明的個人風格,甚至帶點母性的感覺。這些形象乍看之下無害,但其實是社會對女性、對照顧者長久以來的文化控制在教育現場的延伸。
這些外貌規範跟教育品質毫無關聯,卻變成檢視老師的隱形標準。老師不是被看重專業表現,而是被檢查「看起來乖不乖、看起來是不是溫柔的」。
而這種審查,很大一部分來自教育圈內部。不是只有社會在看,連教授都在看,甚至很多老師也默默在彼此看,怕自己成為那個「太花俏」、「不夠像老師」的人。
這,真的不是教育的本質,而是一種集體的束縛。
我們學校老師真的這樣打扮,那又怎樣?
我們學校的老師,有人刺青、有人染髮,也有人穿短褲、做指甲。他們不遲到、每天早來準備、陪孩子過生活、關心每一個哭鬧的情緒。他們教學認真、態度積極、情緒穩定,也深受孩子與家長喜愛。
更重要的是—他們開心。他們穿自己喜歡的衣服來上班、做自己喜歡的樣子,在教室裡很自然地展現出自信與自在。而那份「做自己的安全感」,其實也是孩子正在學習的東西,為自己找到安定感。
難道這樣不好嗎?難道一個有粉色挑染、手上有幾個刺青圖騰的老師,就比一個穿套裝、留黑髮的老師更不適任嗎?
我完全不這麼認為。
三、孩子需要什麼樣的老師示範?
有些人擔心:「老師這樣打扮,孩子會模仿啊。」
但我們教孩子不是要他們變得一樣,而是讓他們學會思考與尊重。孩子如果能看到不同風格的老師,卻知道他們都能好好對待他人、展現溫柔與關懷,那這樣的教育不是更有力量嗎?
教育不該是壓縮,而是開展。
我們一直在對孩子說「你可以做你自己」,那為什麼老師卻不能?
結語|讓老師做自己,孩子才能學會尊重差異
教育的專業,不是藏在襯衫領口和素色長褲裡,
而是活在每一個真誠看見孩子、用心陪伴孩子的人身上。
一個好的老師,應該要具備的是觀察力、同理心、回應力、教學敏銳度,以及穩定的情緒和不斷學習的態度。這些特質,沒有一項跟染什麼顏色的頭髮、穿什麼長度的褲子有關。
我們說「老師要以身作則」,那外表是不是身教的一部分? 是的,但那應該是整潔、舒適、得體,而不是乖順、無趣、毫無風格。
孩子從老師的外表中學到的,不是「你不能這樣穿」,而是——「你可以有選擇,並且為你的樣子負責。」
讓老師能夠安心地做自己,是我們這個行業最基本的尊重。也唯有當老師能夠安心自在地站在孩子面前,孩子才可能從我們身上學會:世界上有各種樣子的人,而每一種樣子,都值得被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