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情緒種子在發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育人從來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一場關係裡的來回—你問我感覺,我也開始學著說。


今天中午,幾位幼幼班的孩子來到辦公室看書。他們翻著繪本,小聲討論,後來自然地玩起「扮老師」的遊戲。

兩位小女孩模仿著早上的心情打卡例行性活動的流程,語氣認真得可愛:

「你今天心情怎麼樣?你現在有什麼感覺?是高興、生氣,還是傷心?」

其中一位女孩忽然跑來問我:「園長媽咪,你現在心情怎麼樣?是高興、難過還是生氣?」

我笑著想了想,說:「嗯……應該是平靜吧。」

她立刻回應:「平靜是嗎?好,我幫你畫下來!」 然後就飛快跑回她的小小角色扮演世界。

我看著她們,不禁感到欣喜。
這些看似簡單的遊戲,其實正是她們在練習:情緒可以被看見、被說出來,也可以被理解與承接。


但就在這溫柔進行的同時,一位男孩卻幾次三番地伸手去碰旁邊桌上擺設的公仔與樂高。這不是他第一次這麼做——他知道那不是他該玩的玩具,也知道我會看見。

我看了他一眼。他的手慢了下來,卻不是因為「被提醒」,而是明顯帶著一種「我知道你在看我,但我還是要這樣」的挑戰。

我開口提醒了他,語氣比剛才稍硬了一些:「這些是老師的東西,不是你的東西。請你放回去。」

我確實有點生氣。不是因為東西,而是因為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態度。
但我沒多說什麼,轉身繼續工作。不過心裡那股小小的悶氣仍在。那種在無數次提醒後仍被試探的感覺,故意的感覺著實讓人覺得越界。


正當我沉浸在這股情緒裡時,剛才那位正在扮老師的女孩忽然又跑過來,她抬頭看著我,語氣非常誠懇地問:

「園長媽咪,你現在感覺怎麼樣?你是高興、傷心,還是生氣?」

我職業病地變了表情,對他說:「喔~我覺得我現在很平靜啊。」
女孩又問了一次:「你現在是生氣、難過,還是傷心?」
我正想再次回答:「我現在覺得很平靜」,
但仔細一想,不對啊,我剛剛其實在對男孩生氣。

因為女孩的再次提問,我突然覺察自己當下的心情,也頓時覺得有點慚愧,
於是我對女孩說:「謝謝你問我,我現在覺得其實我有點生OO的氣,我覺得心情不舒服,有些生氣。」
女孩:「生氣嗎?好,我去幫你畫下來」。

這句話,像是從孩子口中說出的善意提醒,也像是某種倒過來的陪伴。
那一刻,我突然很安靜,然後有點想笑。


短短一個中午,我看見了三歲孩子如何練習說出、辨識、接住情緒,
也看見我自己——在被挑戰與提醒之間的情緒流動。

女孩在遊戲中模仿老師,卻也真誠地回應現場的每個狀態;

男孩在行為中試探界線,讓我看見孩子對「力量」和「規則」的好奇與較勁;
而我,也在這些孩子眼中成為了「被觀察的情緒對象」。


情緒教育,不是教條式的講述,而是一場在關係之中、當下此刻的實際演練。

孩子看見我們的反應、我們的語氣,甚至我們的沉默;

他們在這些片刻中,學會辨認情緒,也學會回應他人。

他們都還只是三歲的幼幼班孩子,但我真的看見了:一顆顆小小的情緒種子,正靜靜地在陽光與眼神中,悄悄發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幼教工作者的靈魂撞牆實錄
4會員
10內容數
幼教工作者的靈魂撞牆實錄。 這不是神燈俱樂部,這是幼兒園。 這裡不是你來點菜我們來實現的地方, 是孩子生活、探索與練習社會化的真實舞台。 歡迎來到我的教育現場鬼故事日誌。 笑笑看完,或許你會對「教育」這件事,多一點理解與敬意。
2025/05/26
幼教現場的鬼故事,通常不在教室裡,而是在與家長的對話中。
2025/05/26
幼教現場的鬼故事,通常不在教室裡,而是在與家長的對話中。
2025/05/26
某日中午,學校接到一通電話。 電話那頭是A孩的阿嬤 (A家因信仰關係吃全素,除了蔬食日外,其他天都是阿嬤親送) 聲音裡透著虛弱:「老師,我今天身體不太舒服,可能沒辦法幫我孫子送午餐,你們可以請OO阿姨(清潔阿姨)來我家拿便當嗎?」 我們不是外送平台啊! 我不是生氣,而是瞬間感到一種——荒謬中的
2025/05/26
某日中午,學校接到一通電話。 電話那頭是A孩的阿嬤 (A家因信仰關係吃全素,除了蔬食日外,其他天都是阿嬤親送) 聲音裡透著虛弱:「老師,我今天身體不太舒服,可能沒辦法幫我孫子送午餐,你們可以請OO阿姨(清潔阿姨)來我家拿便當嗎?」 我們不是外送平台啊! 我不是生氣,而是瞬間感到一種——荒謬中的
2025/05/26
當家長說「不是故意的」,我該怎麼回? 這天,我們的老師在接孩子放學時,提到K生在操場玩耍時,不小心從斜坡上衝下去,撞到了正在上坡的同學。 老師馬上關心同學的狀況,也請K生道歉。但更重要的是——這不是單一事件,我們發現這樣「高速衝撞」的情況,在幾次自由活動中已經出現好幾次,並不是完全無意。 當我
2025/05/26
當家長說「不是故意的」,我該怎麼回? 這天,我們的老師在接孩子放學時,提到K生在操場玩耍時,不小心從斜坡上衝下去,撞到了正在上坡的同學。 老師馬上關心同學的狀況,也請K生道歉。但更重要的是——這不是單一事件,我們發現這樣「高速衝撞」的情況,在幾次自由活動中已經出現好幾次,並不是完全無意。 當我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一到空間,看到別班的孩子早已站在一樓門口等我,社工說:「他今天很想上妳的課,讓他一起上課好嗎?」他是機構頭痛的孩子,時常不在自己的班級到處遊蕩,因此和孩子約法三章必須參與完整的課程才能加入。 與孩子腦與心的對話 這次是情緒相關的創作課, 孩子們討論顏色與情緒, 這位孩子過程中分享到:「我很常
Thumbnail
一到空間,看到別班的孩子早已站在一樓門口等我,社工說:「他今天很想上妳的課,讓他一起上課好嗎?」他是機構頭痛的孩子,時常不在自己的班級到處遊蕩,因此和孩子約法三章必須參與完整的課程才能加入。 與孩子腦與心的對話 這次是情緒相關的創作課, 孩子們討論顏色與情緒, 這位孩子過程中分享到:「我很常
Thumbnail
幼兒園是寶貝踏入校園生活的第一個階段,與分離焦慮主題不同,上學繪本書單希望能幫助孩子了解上學的原因、認識學校的作息與學習內容、如何與朋友相處,以及可能遇到的緊張、不安情緒,最後終將適應,並且欣然邁向上學之路。藉此建立孩子對校園生活的期待感,對學校有正向認識。
Thumbnail
幼兒園是寶貝踏入校園生活的第一個階段,與分離焦慮主題不同,上學繪本書單希望能幫助孩子了解上學的原因、認識學校的作息與學習內容、如何與朋友相處,以及可能遇到的緊張、不安情緒,最後終將適應,並且欣然邁向上學之路。藉此建立孩子對校園生活的期待感,對學校有正向認識。
Thumbnail
八月即將迎來幼兒園的新生入學,面對新環境小寶貝或多或少都會有些分離焦慮及適應期,父母也是。入學前和寶貝共讀讓他感到安心的繪本,幫助他了解上學是什麼、做些什麼事,並相信和主要照顧者只是短暫分離,可透過一些小約定或是說再見的儀式感,讓寶貝感到安定。
Thumbnail
八月即將迎來幼兒園的新生入學,面對新環境小寶貝或多或少都會有些分離焦慮及適應期,父母也是。入學前和寶貝共讀讓他感到安心的繪本,幫助他了解上學是什麼、做些什麼事,並相信和主要照顧者只是短暫分離,可透過一些小約定或是說再見的儀式感,讓寶貝感到安定。
Thumbnail
將孩子的狀態放在心裡,引導孩子面對情緒,重新溝通,使得事件不只是事件,而是關係的建立與重建。
Thumbnail
將孩子的狀態放在心裡,引導孩子面對情緒,重新溝通,使得事件不只是事件,而是關係的建立與重建。
Thumbnail
在亮語,老師們很強調我們自我覺察對孩子是進行情緒表達還是情緒宣洩,從心中有別人、引導、營造安全感,相信大家可以感受到這是一個讓孩子及老師們大量反思的環境,這真的是以人為主的教育,因為長時間和孩子們進行陪伴、溝通與反思,只有人能做到。
Thumbnail
在亮語,老師們很強調我們自我覺察對孩子是進行情緒表達還是情緒宣洩,從心中有別人、引導、營造安全感,相信大家可以感受到這是一個讓孩子及老師們大量反思的環境,這真的是以人為主的教育,因為長時間和孩子們進行陪伴、溝通與反思,只有人能做到。
Thumbnail
情緒,是影響孩子未來心理、學習、人際與品格發展的重要關鍵能力。專家認為,學齡前是情緒能力養成的最好時機,父母應重視透過繪本書讓子女理解情緒並善用它。
Thumbnail
情緒,是影響孩子未來心理、學習、人際與品格發展的重要關鍵能力。專家認為,學齡前是情緒能力養成的最好時機,父母應重視透過繪本書讓子女理解情緒並善用它。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在晨光時間中與學生互動的經驗。作者嘗試用台語和華語講故事,並舉辦小活動引導孩子思考自己的特別之處。課後發生了一起學生搶筆事件,作者及時介入並用冷靜的語氣與搶筆的學生對話,成功緩和他的情緒。晨光時間讓作者更了解學生的表現和需求,希望孩子能在這段時間減輕壓力,開心地玩耍。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在晨光時間中與學生互動的經驗。作者嘗試用台語和華語講故事,並舉辦小活動引導孩子思考自己的特別之處。課後發生了一起學生搶筆事件,作者及時介入並用冷靜的語氣與搶筆的學生對話,成功緩和他的情緒。晨光時間讓作者更了解學生的表現和需求,希望孩子能在這段時間減輕壓力,開心地玩耍。
Thumbnail
這個學年的上學期到訪了多所學校,日以繼夜,夜以繼日的馬不停蹄。讓我們忘記日夜的,是一個又一個的小可愛。被欣賞、被看見、被認同後,閃閃發亮的眼睛,燦爛的笑容,高舉的雙手,每每也令我們難以忘懷,久久在思海中揮之不去——實踐教學活動化、活動意義化、意義生活化、生活能力化、能力生命化的學習歷程。
Thumbnail
這個學年的上學期到訪了多所學校,日以繼夜,夜以繼日的馬不停蹄。讓我們忘記日夜的,是一個又一個的小可愛。被欣賞、被看見、被認同後,閃閃發亮的眼睛,燦爛的笑容,高舉的雙手,每每也令我們難以忘懷,久久在思海中揮之不去——實踐教學活動化、活動意義化、意義生活化、生活能力化、能力生命化的學習歷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