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的水壺變成武器】—教育現場裡,一場必要的提醒與界線建立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有些行為,表面看起來像是「不小心」,但其實是一次又一次對界線的測試。

那天下午,大班孩子坐在鞋櫃上喝水。
Y孩,突然把水壺高舉,直接倒在旁邊孩子的頭上。

不是打翻,也不是碰撞,
而是一個清楚、主動的行為動作—他將水壺舉高,朝旁邊的同學倒下去。

但事實上,這已經不是Y孩第一次做出不恰當的行為。


不是偶發事件,而是累積已久的人際挑釁

這位孩子,早就多次對同一位同學有過不當的肢體互動:推擠、踢腳、插隊、搶位子、拉扯物品……

行為頻繁、對象固定,班級裡的老師們都看在眼裡,每次都給予引導、設法化解、也定期與家長溝通。
然而,家長每次的回應都很一致:「我們知道了,會好好跟他說。」

說過很多次,但孩子的行為依舊,甚至越來越理直氣壯。

那天將水倒在同學身上後,Y孩跟我說:「我有他道歉,我有幫他用吹風機吹乾了」,
事實上也是老師請他做的,做出實際補償的行為,彌補他的錯誤。
他講的理直氣壯,好像他有善後,前面的事情就一筆勾銷。

Y孩家長第一反應:是不是不小心打翻水?

事件發生後,班級老師通知Y孩家長。
對方在了解情況的那一刻,並不是驚訝或關心,而是問:
「他是不是不小心打翻水?」

那一瞬間,不是生氣,而是感到一種熟悉的無力——

當現場老師已經親眼見到孩子高舉水壺,明確往同學頭上傾倒時,家長卻第一時間選擇相信:這應該只是個意外。

但教育現場不是「賭運氣」,不是「這次就算了」。
我們要對所有孩子負責,包括那位行為不當的孩子自己。

當「對不起」成了習慣性台詞,而家長只是「知道了」卻沒有實質配合、慣性護短—

我知道,該是劃一條清楚底線的時候了。


我的決定:讓Y孩家長感受到事情的份量

實際上,被倒水的孩子家長並沒有要求追究,也沒有不滿。他們信任園方處理、理解孩子互動間難免有衝突。他們相信學校的處理,並沒有激烈反應。

但我選擇以園方立場呈現事件的潛在嚴重性
我告知Y孩的家長,此事已經形成霸凌(被倒水的孩子有明確表示不開心、不舒服),
我有責任進行校安通報。

我沒有誇張、也不是恐嚇,而是讓訊息有足夠的份量
幫助家長跳脫「又是一次小狀況」的慣性反應。

這樣的處理,讓他們第一次出現了緊張與行動。
強化訊息的方式,是為了讓反覆出現問題行為的孩子家長,
正視孩子對他人造成的實質影響。

不是責罵,也不是指控,而是一種必要的提醒:
這樣的行為,如果再持續,就是校安處理層級的事。

也唯有這樣的嚴正回應,才真正讓家長出現行動,帶著孩子面對、而不是一再輕描淡寫。


隔天早上,Y孩家長只是對我們說:昨天晚上有跟OO說明他做這個動作的嚴重性,他哭了一個晚上,他早上會跟同學道歉,謝謝園長跟老師的溝通協調讓事情告一段落。

老實說,我們沒那麼容易相信。
因為這不是第一次這樣講,每一次出了事,每一次回應都是—
OO覺得很委屈、OO回家哭了一整晚...

但真正的行為修正呢?沒有。
下一次,孩子仍舊會推人、會踢腳、
會用手去弄別人的臉、會在同學走過去的時候刻意把腳伸過去絆倒對方。

我們不是不相信孩子有情緒,
我們只是更相信:眼淚沒有轉化成行為改變,就只是一次次把責任推回來的潛台詞。

也就是,看起來有在管,但實際上什麼都沒做。


作為園長,我的省思是:

  • 幼兒的行為教育不能只有一次次的提醒與原諒
  • 若行為不被真正處理,孩子會學會「反正說對不起就好」
  • 教育是修復,但修復的前提是:行為要被看見,責任要被承認

我們不是為了「讓對方生氣」而強化語氣,而是為了讓原本被忽略的問題,終於被認真對待。


這樣的處理,不是為了報復,而是為了保護

保護誰?不只是那個被倒水的孩子,也包括那位一直在試探界線的孩子—
因為只有當我們真正畫下底線,他才有機會看見自己行為的界線在哪裡。

這場「看似嚴厲」的處理,是為了讓每個孩子都能學習:你做錯了,可以承認、可以彌補,但不是每次都有人會原諒你,也不是每次都能一笑置之。


後記:教育,是讓人有機會成為更好的人

如果你問我,為什麼要這樣做?

因為有時候,大人必須用足夠清晰的態度,幫孩子承擔行為後果,
也幫家長看見,他們再不行動,後果不只是別人受傷,
也可能是孩子自己長期缺乏人際認知與修復能力。

這不是對誰不好,這是我們必須為孩子真正好,所畫下的那條線。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幼教工作者的靈魂撞牆實錄
4會員
11內容數
幼教工作者的靈魂撞牆實錄。 這不是神燈俱樂部,這是幼兒園。 這裡不是你來點菜我們來實現的地方, 是孩子生活、探索與練習社會化的真實舞台。 歡迎來到我的教育現場鬼故事日誌。 笑笑看完,或許你會對「教育」這件事,多一點理解與敬意。
2025/05/26
育人從來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一場關係裡的來回——你問我感覺,我也開始學著說。 今天中午,幾位幼幼班的孩子來到辦公室看書。他們翻著繪本,小聲討論,後來自然地玩起「扮老師」的遊戲。 兩位小女孩模仿著早上的心情打卡例行性活動的流程,語氣認真得可愛: 「你今天心情怎麼樣?你現在有什麼感覺?是高興、生氣
2025/05/26
育人從來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一場關係裡的來回——你問我感覺,我也開始學著說。 今天中午,幾位幼幼班的孩子來到辦公室看書。他們翻著繪本,小聲討論,後來自然地玩起「扮老師」的遊戲。 兩位小女孩模仿著早上的心情打卡例行性活動的流程,語氣認真得可愛: 「你今天心情怎麼樣?你現在有什麼感覺?是高興、生氣
2025/05/26
幼教現場的鬼故事,通常不在教室裡,而是在與家長的對話中。
2025/05/26
幼教現場的鬼故事,通常不在教室裡,而是在與家長的對話中。
2025/05/26
某日中午,學校接到一通電話。 電話那頭是A孩的阿嬤 (A家因信仰關係吃全素,除了蔬食日外,其他天都是阿嬤親送) 聲音裡透著虛弱:「老師,我今天身體不太舒服,可能沒辦法幫我孫子送午餐,你們可以請OO阿姨(清潔阿姨)來我家拿便當嗎?」 我們不是外送平台啊! 我不是生氣,而是瞬間感到一種——荒謬中的
2025/05/26
某日中午,學校接到一通電話。 電話那頭是A孩的阿嬤 (A家因信仰關係吃全素,除了蔬食日外,其他天都是阿嬤親送) 聲音裡透著虛弱:「老師,我今天身體不太舒服,可能沒辦法幫我孫子送午餐,你們可以請OO阿姨(清潔阿姨)來我家拿便當嗎?」 我們不是外送平台啊! 我不是生氣,而是瞬間感到一種——荒謬中的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確保孩子保持成長、保持進步,是實人老師的工作之一,唯有透過不斷的提醒、確認、對話,才能漸漸將這股積極學習的文化深植在孩子的心中。
Thumbnail
確保孩子保持成長、保持進步,是實人老師的工作之一,唯有透過不斷的提醒、確認、對話,才能漸漸將這股積極學習的文化深植在孩子的心中。
Thumbnail
一到空間,看到別班的孩子早已站在一樓門口等我,社工說:「他今天很想上妳的課,讓他一起上課好嗎?」他是機構頭痛的孩子,時常不在自己的班級到處遊蕩,因此和孩子約法三章必須參與完整的課程才能加入。 與孩子腦與心的對話 這次是情緒相關的創作課, 孩子們討論顏色與情緒, 這位孩子過程中分享到:「我很常
Thumbnail
一到空間,看到別班的孩子早已站在一樓門口等我,社工說:「他今天很想上妳的課,讓他一起上課好嗎?」他是機構頭痛的孩子,時常不在自己的班級到處遊蕩,因此和孩子約法三章必須參與完整的課程才能加入。 與孩子腦與心的對話 這次是情緒相關的創作課, 孩子們討論顏色與情緒, 這位孩子過程中分享到:「我很常
Thumbnail
(本文刊登於聯合報家庭版)     讓孩子玩出一片天   每每到外頭喝杯午茶、偷個閒,總會看到一些父母在閒聊,然後一旁的孩子就會開始自顧自的玩耍,每當大人們的交談結束後,我總是會聽到一句熟悉的話語:「就知道玩玩玩!也不會用點時間讀書!」然後,父母就會擺著臉將孩子帶走。   這個戲碼相信在台灣並
Thumbnail
(本文刊登於聯合報家庭版)     讓孩子玩出一片天   每每到外頭喝杯午茶、偷個閒,總會看到一些父母在閒聊,然後一旁的孩子就會開始自顧自的玩耍,每當大人們的交談結束後,我總是會聽到一句熟悉的話語:「就知道玩玩玩!也不會用點時間讀書!」然後,父母就會擺著臉將孩子帶走。   這個戲碼相信在台灣並
Thumbnail
將孩子的狀態放在心裡,引導孩子面對情緒,重新溝通,使得事件不只是事件,而是關係的建立與重建。
Thumbnail
將孩子的狀態放在心裡,引導孩子面對情緒,重新溝通,使得事件不只是事件,而是關係的建立與重建。
Thumbnail
  在課堂上我學習到一個觀念,不要用學習筷,學習筷是讓孩子用夾的方式去使用,拿掉學習筷之後反而不會用筷子,而兩歲可練習使用真筷子。剪刀也是兩歲可練習。也學習到可以問孩子對溫度的感覺「很冰嗎?還是一點點冰?」讓孩子回答時能感受自己的感覺,增進語言的表達。以及沙、水、石頭,是孩子不哭的三寶。  
Thumbnail
  在課堂上我學習到一個觀念,不要用學習筷,學習筷是讓孩子用夾的方式去使用,拿掉學習筷之後反而不會用筷子,而兩歲可練習使用真筷子。剪刀也是兩歲可練習。也學習到可以問孩子對溫度的感覺「很冰嗎?還是一點點冰?」讓孩子回答時能感受自己的感覺,增進語言的表達。以及沙、水、石頭,是孩子不哭的三寶。  
Thumbnail
育兒這件事應該是在引導他們正確的觀念以及建立自我思考,而不是只論事件的對錯而已,畢竟哪個孩子不犯錯呢?
Thumbnail
育兒這件事應該是在引導他們正確的觀念以及建立自我思考,而不是只論事件的對錯而已,畢竟哪個孩子不犯錯呢?
Thumbnail
前幾天妞的幼兒園是最後一天上課 學校辦了期末成果發表會,並且有個「抽獎」的環節 但是…您們知道的…因為獎項有大有小 孩子有時抽到獎了…反而不開心XDD 喜的是孩子的好友J送了妞另一個禮物 憂的是沒多久…J又反悔了想要回去GG 面對孩子間的人際議題,該怎麼解呢?
Thumbnail
前幾天妞的幼兒園是最後一天上課 學校辦了期末成果發表會,並且有個「抽獎」的環節 但是…您們知道的…因為獎項有大有小 孩子有時抽到獎了…反而不開心XDD 喜的是孩子的好友J送了妞另一個禮物 憂的是沒多久…J又反悔了想要回去GG 面對孩子間的人際議題,該怎麼解呢?
Thumbnail
一個孩子會敢冒天下之大不諱, 以及被記過的代價, 還跟大人(老師)槓上, 那真的是不在乎一切、豁出去的態度了! 這種態度的養成, 應該不是一朝一夕吧? 日前聽聞, 某位高一就很嗆辣的孩子, 原來"國中三年皆已如此!" 事出必有因! 可見這種嗆辣的態度, 是在國小起因形成
Thumbnail
一個孩子會敢冒天下之大不諱, 以及被記過的代價, 還跟大人(老師)槓上, 那真的是不在乎一切、豁出去的態度了! 這種態度的養成, 應該不是一朝一夕吧? 日前聽聞, 某位高一就很嗆辣的孩子, 原來"國中三年皆已如此!" 事出必有因! 可見這種嗆辣的態度, 是在國小起因形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