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行為,表面看起來像是「不小心」,但其實是一次又一次對界線的測試。
那天下午,大班孩子坐在鞋櫃上喝水。
Y孩,突然把水壺高舉,直接倒在旁邊孩子的頭上。
不是打翻,也不是碰撞,
而是一個清楚、主動的行為動作—他將水壺舉高,朝旁邊的同學倒下去。
但事實上,這已經不是Y孩第一次做出不恰當的行為。
不是偶發事件,而是累積已久的人際挑釁
這位孩子,早就多次對同一位同學有過不當的肢體互動:推擠、踢腳、插隊、搶位子、拉扯物品……
行為頻繁、對象固定,班級裡的老師們都看在眼裡,每次都給予引導、設法化解、也定期與家長溝通。
然而,家長每次的回應都很一致:「我們知道了,會好好跟他說。」
說過很多次,但孩子的行為依舊,甚至越來越理直氣壯。
那天將水倒在同學身上後,Y孩跟我說:「我有他道歉,我有幫他用吹風機吹乾了」,
事實上也是老師請他做的,做出實際補償的行為,彌補他的錯誤。
他講的理直氣壯,好像他有善後,前面的事情就一筆勾銷。
Y孩家長第一反應:是不是不小心打翻水?
事件發生後,班級老師通知Y孩家長。
對方在了解情況的那一刻,並不是驚訝或關心,而是問:
「他是不是不小心打翻水?」
那一瞬間,不是生氣,而是感到一種熟悉的無力——
當現場老師已經親眼見到孩子高舉水壺,明確往同學頭上傾倒時,家長卻第一時間選擇相信:這應該只是個意外。
但教育現場不是「賭運氣」,不是「這次就算了」。
我們要對所有孩子負責,包括那位行為不當的孩子自己。
當「對不起」成了習慣性台詞,而家長只是「知道了」卻沒有實質配合、慣性護短—
我知道,該是劃一條清楚底線的時候了。
我的決定:讓Y孩家長感受到事情的份量
實際上,被倒水的孩子家長並沒有要求追究,也沒有不滿。他們信任園方處理、理解孩子互動間難免有衝突。他們相信學校的處理,並沒有激烈反應。
但我選擇以園方立場呈現事件的潛在嚴重性,
我告知Y孩的家長,此事已經形成霸凌(被倒水的孩子有明確表示不開心、不舒服),
我有責任進行校安通報。
我沒有誇張、也不是恐嚇,而是讓訊息有足夠的份量,
幫助家長跳脫「又是一次小狀況」的慣性反應。
這樣的處理,讓他們第一次出現了緊張與行動。
強化訊息的方式,是為了讓反覆出現問題行為的孩子家長,
正視孩子對他人造成的實質影響。
不是責罵,也不是指控,而是一種必要的提醒:
這樣的行為,如果再持續,就是校安處理層級的事。
也唯有這樣的嚴正回應,才真正讓家長出現行動,帶著孩子面對、而不是一再輕描淡寫。
隔天早上,Y孩家長只是對我們說:昨天晚上有跟OO說明他做這個動作的嚴重性,他哭了一個晚上,他早上會跟同學道歉,謝謝園長跟老師的溝通協調讓事情告一段落。
老實說,我們沒那麼容易相信。
因為這不是第一次這樣講,每一次出了事,每一次回應都是—
OO覺得很委屈、OO回家哭了一整晚...
但真正的行為修正呢?沒有。
下一次,孩子仍舊會推人、會踢腳、
會用手去弄別人的臉、會在同學走過去的時候刻意把腳伸過去絆倒對方。
我們不是不相信孩子有情緒,
我們只是更相信:眼淚沒有轉化成行為改變,就只是一次次把責任推回來的潛台詞。
也就是,看起來有在管,但實際上什麼都沒做。
作為園長,我的省思是:
- 幼兒的行為教育不能只有一次次的提醒與原諒
- 若行為不被真正處理,孩子會學會「反正說對不起就好」
- 教育是修復,但修復的前提是:行為要被看見,責任要被承認
我們不是為了「讓對方生氣」而強化語氣,而是為了讓原本被忽略的問題,終於被認真對待。
這樣的處理,不是為了報復,而是為了保護
保護誰?不只是那個被倒水的孩子,也包括那位一直在試探界線的孩子—
因為只有當我們真正畫下底線,他才有機會看見自己行為的界線在哪裡。
這場「看似嚴厲」的處理,是為了讓每個孩子都能學習:你做錯了,可以承認、可以彌補,但不是每次都有人會原諒你,也不是每次都能一笑置之。
後記:教育,是讓人有機會成為更好的人
如果你問我,為什麼要這樣做?
因為有時候,大人必須用足夠清晰的態度,幫孩子承擔行為後果,
也幫家長看見,他們再不行動,後果不只是別人受傷,
也可能是孩子自己長期缺乏人際認知與修復能力。
這不是對誰不好,這是我們必須為孩子真正好,所畫下的那條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