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開始丟東西時,誰才是被「訓練」的那個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孩子玩著玩具,突然,啪,丟出去。
孩子吃著食物,突然,啪,往地上扔。

你的育兒經驗裡,是不是常常上演這樣的情節?
我們通常會怎麼做?

撿起來,說:「這是玩具,要愛惜喔,不可以亂丟。」
撿起來,說:「這是食物,不可以丟在地上,地板髒髒的。」
有些時候,甚至一句話也沒說,就默默撿起來,繼續餵、繼續陪。

然後呢?

孩子繼續丟。你繼續撿。

這,正是行為主義心理學家 B. F. Skinner 所說的
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


孩子,其實在訓練你

幼兒會自然地做出一個行為(例如:丟東西),

而大人做出的反應(撿回來、再給他)就像是一個「增強刺激」,
不知不覺中強化了這個行為的發生頻率。

這樣的互動過程,在行為心理學中,叫做 增強(reinforcement)

對孩子來說,這就是一場「你丟我撿」的遊戲——而且是他贏。


那我們該怎麼辦?

一、分析孩子的行為意圖

是無心?還是有意? 是探索反應?還是吸引注意? 有時孩子只是學會了:「我這麼做,大人會理我。」

二、別急著撿,也別急著反應

當一個行為不再被增強,它就會慢慢消失。

所以,你可以這樣做:

  • 把東西暫時收起來
  • 溫和但堅定地告知「這樣會讓玩具受傷,我們暫時不玩囉」
  • 轉換場域、轉移注意
  • 或者什麼也不做,讓孩子觀察你沒有反應

三、記得:回應要即時

行為發生的當下或立即之後給予回饋,才是最有效的學習機會。



最殘酷的事實:其實被制約的是你

孩子哭,你馬上哄
孩子鬧,你馬上讓步

這種「一反應就有結果」的模式,孩子學得可快了。

這也是他們最擅長的——用哭鬧來操作制約你


所以,別急著「解決哭鬧」,而是要理解它背後的動機與需求


是累了?無聊?害怕?還是想掌控?
一次又一次的冷靜觀察與溫和堅定,才是幫助孩子學會情緒調節與行為邊界的關鍵。


請牢記這句話:

當一個行為不再被增強,它最後會被消除。

這是行為學最經典的理論,也是在育兒現場最實用的武器。

希望你能在這場親子之間的制約遊戲中,重新奪回主導權,

溫柔,但不妥協。


若你喜歡這樣的育兒解析,也歡迎轉發給更多家長一起討論。
我們都在練習,如何做一個不被情緒制約的照顧者,也陪孩子學會情緒與行為的界線。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幼教工作者的靈魂撞牆實錄
4會員
10內容數
幼教工作者的靈魂撞牆實錄。 這不是神燈俱樂部,這是幼兒園。 這裡不是你來點菜我們來實現的地方, 是孩子生活、探索與練習社會化的真實舞台。 歡迎來到我的教育現場鬼故事日誌。 笑笑看完,或許你會對「教育」這件事,多一點理解與敬意。
2025/05/28
有些行為,表面看起來像是「不小心」,但其實是一次又一次對界線的測試。 那天下午,大班孩子坐在鞋櫃上喝水。 Y孩,突然把水壺高舉,直接倒在旁邊孩子的頭上。 不是打翻,也不是碰撞, 而是一個清楚、主動的行為動作—他將水壺舉高,朝旁邊的同學倒下去。 但事實上,這已經不是Y孩第一次做出不恰當的行為。
2025/05/28
有些行為,表面看起來像是「不小心」,但其實是一次又一次對界線的測試。 那天下午,大班孩子坐在鞋櫃上喝水。 Y孩,突然把水壺高舉,直接倒在旁邊孩子的頭上。 不是打翻,也不是碰撞, 而是一個清楚、主動的行為動作—他將水壺舉高,朝旁邊的同學倒下去。 但事實上,這已經不是Y孩第一次做出不恰當的行為。
2025/05/26
育人從來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一場關係裡的來回——你問我感覺,我也開始學著說。 今天中午,幾位幼幼班的孩子來到辦公室看書。他們翻著繪本,小聲討論,後來自然地玩起「扮老師」的遊戲。 兩位小女孩模仿著早上的心情打卡例行性活動的流程,語氣認真得可愛: 「你今天心情怎麼樣?你現在有什麼感覺?是高興、生氣
2025/05/26
育人從來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一場關係裡的來回——你問我感覺,我也開始學著說。 今天中午,幾位幼幼班的孩子來到辦公室看書。他們翻著繪本,小聲討論,後來自然地玩起「扮老師」的遊戲。 兩位小女孩模仿著早上的心情打卡例行性活動的流程,語氣認真得可愛: 「你今天心情怎麼樣?你現在有什麼感覺?是高興、生氣
2025/05/26
幼教現場的鬼故事,通常不在教室裡,而是在與家長的對話中。
2025/05/26
幼教現場的鬼故事,通常不在教室裡,而是在與家長的對話中。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本文刊登於聯合報家庭版)     讓孩子玩出一片天   每每到外頭喝杯午茶、偷個閒,總會看到一些父母在閒聊,然後一旁的孩子就會開始自顧自的玩耍,每當大人們的交談結束後,我總是會聽到一句熟悉的話語:「就知道玩玩玩!也不會用點時間讀書!」然後,父母就會擺著臉將孩子帶走。   這個戲碼相信在台灣並
Thumbnail
(本文刊登於聯合報家庭版)     讓孩子玩出一片天   每每到外頭喝杯午茶、偷個閒,總會看到一些父母在閒聊,然後一旁的孩子就會開始自顧自的玩耍,每當大人們的交談結束後,我總是會聽到一句熟悉的話語:「就知道玩玩玩!也不會用點時間讀書!」然後,父母就會擺著臉將孩子帶走。   這個戲碼相信在台灣並
Thumbnail
在帶著孩子跑東跑西到處玩的這段時間,當碰到了有玩具的場合,總是會聽到不少"你要分享啊!"、"小氣欸~分人家玩啊!"、"不要吵!分人家一起玩!",隨著孩子長大,長輩們也會開始提醒"可以開始教他分享了!"、"這個借阿嬤玩?不要?!這麼小氣啊!"。 我們害怕孩子變成小氣吝嗇的人,但,我們大人也不論什麼都
Thumbnail
在帶著孩子跑東跑西到處玩的這段時間,當碰到了有玩具的場合,總是會聽到不少"你要分享啊!"、"小氣欸~分人家玩啊!"、"不要吵!分人家一起玩!",隨著孩子長大,長輩們也會開始提醒"可以開始教他分享了!"、"這個借阿嬤玩?不要?!這麼小氣啊!"。 我們害怕孩子變成小氣吝嗇的人,但,我們大人也不論什麼都
Thumbnail
兩歲的小小孩,因為語言發展尚未成熟,無法拿捏身體的協調性,社會化也較不足,與外界的互動還不夠,尚處於「自我中心」發展階段。文章提供了父母應對小孩打人行為的方式,建議利用模擬遊戲與情緒卡等方式來理解小孩的想法和情緒,並引導小孩找出打人行為背後的真正意涵,以及替代行為的方式。
Thumbnail
兩歲的小小孩,因為語言發展尚未成熟,無法拿捏身體的協調性,社會化也較不足,與外界的互動還不夠,尚處於「自我中心」發展階段。文章提供了父母應對小孩打人行為的方式,建議利用模擬遊戲與情緒卡等方式來理解小孩的想法和情緒,並引導小孩找出打人行為背後的真正意涵,以及替代行為的方式。
Thumbnail
本專欄是由智諭心理治療所的執行長、臨床心理師所創立,將會不定時發表育兒的專業知識,並針對早期療育、人際及專注力訓練、情緒及行為管理、親子 / 親職諮詢等各種育兒議題提供專業知識內容。 若您對育兒感興趣,在心理課程健保難排,而自費服務收費又高的現在,歡迎訂閱我們,獲得更多協助唷!👉https://r
Thumbnail
本專欄是由智諭心理治療所的執行長、臨床心理師所創立,將會不定時發表育兒的專業知識,並針對早期療育、人際及專注力訓練、情緒及行為管理、親子 / 親職諮詢等各種育兒議題提供專業知識內容。 若您對育兒感興趣,在心理課程健保難排,而自費服務收費又高的現在,歡迎訂閱我們,獲得更多協助唷!👉https://r
Thumbnail
  兒童工作是為了累積技能及生活經驗,整合運用。簡單的事情重複一直做,能夠培養專注力,堅持孩子每天的作息表,持之以恆,能夠培養次序感。要請孩子做甚麼事情要先告知,孩子做甚麼事情也先告知成人,能善用規則制定。溫和對待孩子的錯誤,若孩子認為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會錯,會養成安逸的性格。孩子不是不夠好
Thumbnail
  兒童工作是為了累積技能及生活經驗,整合運用。簡單的事情重複一直做,能夠培養專注力,堅持孩子每天的作息表,持之以恆,能夠培養次序感。要請孩子做甚麼事情要先告知,孩子做甚麼事情也先告知成人,能善用規則制定。溫和對待孩子的錯誤,若孩子認為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會錯,會養成安逸的性格。孩子不是不夠好
Thumbnail
讓孩子知道在這裡可以玩,嘗到玩玩具後的甜頭,漸漸地治療師要協助轉換成看得到但暫且先拿不到的方式,這樣才能夠挪出治療師存在的空檔,挪出孩子注意力在我身上的空檔,挪出耳朵、眼睛的空檔去聽去學去促成仿說的發生…
Thumbnail
讓孩子知道在這裡可以玩,嘗到玩玩具後的甜頭,漸漸地治療師要協助轉換成看得到但暫且先拿不到的方式,這樣才能夠挪出治療師存在的空檔,挪出孩子注意力在我身上的空檔,挪出耳朵、眼睛的空檔去聽去學去促成仿說的發生…
Thumbnail
孩子長大速度飛快,父母很難時時刻刻都能察覺到他們的成長過程。一次孩子褲子下滑的事件讓我反省,於是我在家中放了一個衣物回收箱,讓孩子可以自行判斷衣服是否合適,並告訴我他們的需要。這樣的做法也鼓勵了孩子的自主性和負責任的態度。
Thumbnail
孩子長大速度飛快,父母很難時時刻刻都能察覺到他們的成長過程。一次孩子褲子下滑的事件讓我反省,於是我在家中放了一個衣物回收箱,讓孩子可以自行判斷衣服是否合適,並告訴我他們的需要。這樣的做法也鼓勵了孩子的自主性和負責任的態度。
Thumbnail
明明帶著一些渴望想著要幹嘛幹嘛,但身體就懶在那邊只想放空,像個賴在地上不想收拾玩具的小孩,但這幾次就漸漸也不責備了,就是無奈地把那些渴望醞釀清單給延後進行,超像新手爸媽的修煉。發現自己總在想著可以/應該要如何如何,可也無形中讓本來的那個我(本質/小孩),增添慌亂和無法選擇的狀況,我的腦袋真的好強勢和
Thumbnail
明明帶著一些渴望想著要幹嘛幹嘛,但身體就懶在那邊只想放空,像個賴在地上不想收拾玩具的小孩,但這幾次就漸漸也不責備了,就是無奈地把那些渴望醞釀清單給延後進行,超像新手爸媽的修煉。發現自己總在想著可以/應該要如何如何,可也無形中讓本來的那個我(本質/小孩),增添慌亂和無法選擇的狀況,我的腦袋真的好強勢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