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著玩具,突然,啪,丟出去。
孩子吃著食物,突然,啪,往地上扔。
你的育兒經驗裡,是不是常常上演這樣的情節?
我們通常會怎麼做?
撿起來,說:「這是玩具,要愛惜喔,不可以亂丟。」
撿起來,說:「這是食物,不可以丟在地上,地板髒髒的。」
有些時候,甚至一句話也沒說,就默默撿起來,繼續餵、繼續陪。
然後呢?
孩子繼續丟。你繼續撿。
這,正是行為主義心理學家 B. F. Skinner 所說的
「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
孩子,其實在訓練你
幼兒會自然地做出一個行為(例如:丟東西),
而大人做出的反應(撿回來、再給他)就像是一個「增強刺激」,
不知不覺中強化了這個行為的發生頻率。
這樣的互動過程,在行為心理學中,叫做 增強(reinforcement)。
對孩子來說,這就是一場「你丟我撿」的遊戲——而且是他贏。
那我們該怎麼辦?
一、分析孩子的行為意圖
是無心?還是有意? 是探索反應?還是吸引注意? 有時孩子只是學會了:「我這麼做,大人會理我。」
二、別急著撿,也別急著反應
當一個行為不再被增強,它就會慢慢消失。
所以,你可以這樣做:
- 把東西暫時收起來
- 溫和但堅定地告知「這樣會讓玩具受傷,我們暫時不玩囉」
- 轉換場域、轉移注意
- 或者什麼也不做,讓孩子觀察你沒有反應
三、記得:回應要即時
行為發生的當下或立即之後給予回饋,才是最有效的學習機會。
最殘酷的事實:其實被制約的是你
孩子哭,你馬上哄
孩子鬧,你馬上讓步
這種「一反應就有結果」的模式,孩子學得可快了。
這也是他們最擅長的——用哭鬧來操作制約你。
所以,別急著「解決哭鬧」,而是要理解它背後的動機與需求。
是累了?無聊?害怕?還是想掌控?
一次又一次的冷靜觀察與溫和堅定,才是幫助孩子學會情緒調節與行為邊界的關鍵。
請牢記這句話:
「當一個行為不再被增強,它最後會被消除。」
這是行為學最經典的理論,也是在育兒現場最實用的武器。
希望你能在這場親子之間的制約遊戲中,重新奪回主導權,
溫柔,但不妥協。
若你喜歡這樣的育兒解析,也歡迎轉發給更多家長一起討論。
我們都在練習,如何做一個不被情緒制約的照顧者,也陪孩子學會情緒與行為的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