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關係的分別,不一定因為它很不好,而是你終於看見了,自己用錯誤的方式過日子,而能量正巧一點一滴在這段關係中流失。當我們發現自己成了對方人生中的過客,甚至是他等待更愛之人的過場人物,那條看似共同前行的路,便成了單向的跋涉。一段關係若只有一方用力維繫,那不叫親密,那是消耗。
也許,不結婚沒關係;但如果連交往都說不上,卻還要承擔對方情緒的利刃──那就像被迫參與一場曠日廢時的大逃殺。更何況,當對方的每句話都在試探或推開你,當問題發生時,他不再想理解,只想撤退,那也許就是緣分的終點。不吵不鬧地離開,是對這段關係最後的溫柔。
說到底,一段關係的穩定,從來就不是取決於親密,而是取決於彼此「在乎」的程度。而我,只是不想再為你心痛,不想再讓你左右我情緒的權利。
現在,森林已燒盡,河水也乾涸,是時候重新灌溉這片土壤了。
所以──「你很好,但我一個人更好」,將會是我的起點,也是終點。
這不是自我安慰,而是終於明白:與其在關係裡枯萎,不如一個人自由成長。
我們總以為,離開某個人是種遺憾,其實更多時候,是種重生。當你開始願意為自己灌溉,才會發現,不是缺了誰你就不完整,而是你一直都夠好,只是習慣了為了愛而犧牲自己。
「成年人只做篩選不培養。」這句話在網路上很流行,但我不喜歡它。它太急,太功利,也太殘忍。有些人一點就通,只是你現在還看不見;有些人每天都在前進,只是速度不快;他從沒停下,但你卻希望他明天就能大翻轉。這不是篩選的問題,而是選擇願意看見、理解與等待的意願。
反而喜歡另一句話:“What you’re not changing, you’re choosing.”
你無法改變的,也許只是你還不敢選擇改變。人生的每一刻,其實都握有選擇權。你可以選擇留下,也可以選擇走向新的自己。你不能只是羨慕別人的生活或幻想一種可能,而是不斷地在當下做出回應與決定。
請記得──我們都只是帶著微光的凡人。
再耀眼的人,也會渴望理解;再堅強的靈魂,也會想被擁抱;
願你在愛裡,不需偽裝,帶著一切真實成為自己,並被溫柔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