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關係你曾經感受過嗎?
「我喜歡你,不是因為我缺,而是因為我想。」
「在你身邊,我不用演,不用猜,不用怕。」
「我相信,就算我們吵架,也不會走散。」
不是轟轟烈烈,也不是患得患失,而是——一種穩穩的安心感。
如果你曾遇過這樣的人,也許你見過「安全型依戀」的樣子。

🧠 什麼是安全型人格?
安全型人格,是指在依附關係中,對自己與他人都有信任與穩定感的人。
他們的內心信念是:
- 「我是值得被愛的」
- 「他人是可以被信任的」
- 「關係可以修復,不必完美」
🔖安全型人格的 5 個常見特徵
- 懂得給自己和他人空間,不過度黏也不過度推他們知道,關係需要呼吸,不是綁住彼此的繩索。
- 不會因小事驚慌失措,懂得溝通與信任遇到問題時,他們先傾聽,再討論,而不是逃或吼。
- 情緒穩定,有界線,也願意靠近他們知道「靠近」不是壓力,而是一種連結。
- 能坦然表達愛意,也能接住別人的愛他們不怕說「我在乎你」,也不怕被在乎。
- 關係中有自我,不迷失,也不冷漠他們的愛是「你+我=我們」,而不是誰吞沒誰。
🧸 安全型人格從哪裡來?
通常來自於:
- 成長中有穩定而一致的關愛(不是寵愛,是有回應的愛)
- 生活中有信任他人也信任自己的經驗
- 在關係中累積了「說出真心話也不會被傷害」的經驗
但就算你不是從小就是安全型,也可以一步步成為那樣的自己。
🛤️ 實例:安全型人格如何面對親密關係中的挑戰?
情境一:對方突然冷淡、不回訊
🔹 他們的反應可能是:「我注意到你好像比較安靜,需要空間嗎?我在,等你準備好再說也沒關係。」
→ 他們給空間,但不消失。他們不會立刻解讀成「你是不是不愛我了?」
情境二:吵架了,雙方都有情緒
🔹 他們的態度可能是:「我知道剛剛有點情緒,我也不想這樣,我們一起看看怎麼處理好?」
→ 他們不逃避衝突,也不責怪,而是走向修復。
情境三:表達需要或不安
🔹 他們會說:「最近我比較需要陪伴一點,也許是因為工作很累,我想和你多靠近一點。」
→ 他們能說出自己的「真實需要」,不怕被拒絕或嘲笑。
💡 如果我不是安全型,可以變成嗎?
當然可以。
這是一條可以練習、可以養成的路。
安全型,不是「從來沒痛過」,而是學會在痛裡也能愛自己,並且選擇健康地連結他人。
🌼 安全型練習:把安全感養在自己心裡
練習一:用平靜語言表達需要
「我現在有點累,想安靜一下,不是生氣。」
「我需要被理解,但不是要你拋棄自己。」
先讓自己有語言,才能開始創造新的互動。
練習二:累積「被溫柔對待」的小經驗
和可以信任的朋友說說話、寫信給自己、試著接住別人真誠的回應——
慢慢地,你會知道:你可以被好好對待,也能這樣對待別人。
練習三:不要急著讓自己「變得完美」
成為安全型,不是一天的事。不是不焦慮、不害怕,而是即使害怕,還是願意好好愛人,也愛自己。
💚 安全型的不是特權,而是選擇
你值得那樣的愛,不用懷疑。
你可以不是現在就很穩定,但可以選擇走向穩定。
每一次願意表達、每一次願意不逃、每一次願意好好聽見對方,
你就離「安全的愛」更近一步。
✉️ 最後想說的話
安全型不是從不害怕的人,
而是知道,就算害怕,也能跟值得的人一起走下去。
他們不是天生會愛的人,
而是在人生裡,曾被好好愛過,也願意繼續學著怎麼愛。
如果你曾經不是這樣的角色,
那現在的你,也可以成為自己生命中的那個「安全基地」。
你可以慢慢學著接住自己,
然後──當別人也靠近時,你不再害怕。
願你相信,
那個溫柔、安穩、不吵不鬧卻深深在意的你,
一直都值得被愛。
四種依戀型的旅程,寫到這裡也告一段落。
但如果你願意──你可以從這裡,開始與心裡的自己,重新相遇。
歡迎到我的 IG、Threads 留言互動,追蹤或點個❤️,也可逛逛我的小宇宙入口喔!
希望我們都能在文字裡,找到做自己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