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愛的交流理論結構及架構思路
在4的基礎上,我們參照3弗洛姆以藝術理論框架研究愛的內容的做法,結合當前藝術概論課本的架構及內容[43],以及我們在2討論的動態發展的能力概念,嘗試整合適用於我們研究的愛之理論的結構,其結果如圖1:

圖1:【愛的交流動態發展系統結構圖】
●(1)在4裡,中文的「愛」的涵義可看成是「善意」與「行為」與「交流」的結合,是種交流活動,所以該圖主題名為「愛的交流」。
配合本研究隨環境動態調整發展狀態的能力定義,故全名為「愛的交流動態發展系統結構圖。」以下簡稱「愛的交流系統圖」。
●(2)構成藝術的基礎,必有創作者、藝術品及欣賞者;分別構成圖1的人之愛(創作者)、愛的故事(藝術品)及愛的對象(欣賞者)。
●(3)任何創作者都有其環境背景;文化形成社會、社會影響文化,兩者除相輔相成外,也影響藝術對創作者的意義及所能表現的形式與題材,所以愛的文化與愛的社會構成了人之愛。
而人之愛,即人類的愛之基本構造及功能。廣義來說,是適用於普遍人類的愛之觀念。狹義上,則是該個人的愛之世界觀或價值觀。
更進一步說,用內隱人格理論[44](主張個體通常會在不知不覺中,形成關於他人心理和行為假設的理論。)解釋,即在我們的文化及社會中,當評價一個人如何才是有愛的人時,或我們自覺要如何成為一個有愛之人時,人之愛就成了一種有愛之人的原型參考。也可以說是我們認識「愛」的前提假設。
●(4)藝術有其起源,既推動文化與社會的形成,也推動創作者的靈魂,故愛之源頭有三個箭頭分指愛的文化、愛的社會、人之愛。
而源頭的動力在影響人之愛時,也會與文化及社會產生互動,如藝術遊戲說的起源遇上動漫文化的社會榮景,反而讓早期1980年代喜愛動漫而受到貶低的創作者,到了2000年代卻成了一種喜愛動漫並努力不懈的人之愛的典型存在。
而遊戲說的源頭也間接支持了動漫文化及動漫社會形成的可能性及合理性。
●(5)任何種類藝術品,都含有作者的思想、情感與表現,其中的思想與情感為藝術家內涵,表現則是藝術家純熟表現媒材的實踐技巧,而任何表現形式都會蘊含藝術家的思想與情感;上述分別成為愛的人格(思想)、愛的情緒(情感)、愛的實踐(表現)。
●(6)與人之愛連結緊密的是人格與情緒。
人格與情緒也會互相影響。
如有些意外的發生,某些人格會往樂觀去想,某些人格則往悲觀去想;前者的觀點可促使多巴胺分泌,得到快樂情緒,而快樂情緒又使該人格特質強化;後者則會促使壓力賀爾蒙分泌,產生的壓力再強化悲觀人格的自我認同。
又或人格的內容可對情緒進行調控,使之呈現適當且平穩的狀態,藉此獲得積極前進且表現穩定的動力來源。
●(7)實踐的表現會影響人格與情緒,如看到自己盡心完成的作品正如自己所想般的呈現,人格正向的自我會得到強化,心情也會很好;人格與情緒也會影響實踐的表現,例如作家的人格及情緒,會影響作品的風格呈現;人格與情緒還會回流改變人之愛的認知結構,如潛意識的提出改變了人格的結構與情緒感受的體驗領域,進而改變了人類世界觀的認知結構。
●(8)愛的故事與一般藝術品的差異是,當事人與物件都同時是該藝術品的創作者與欣賞者;一般藝術品或文學作品,有作品創作完成後,作者詮釋權便已失去的說法,即每個人欣賞藝術品都是一種心中的再創作行為,每個人所體會感受的都會有所不同。
但愛的故事的創作,則類同當代藝術的觀念:欣賞者也同時是創作者,創作者同時也是欣賞者。如實驗劇場那般的藝術活動,演員融入觀眾之中,觀眾也在劇情發展中參與演出,演員再根據觀眾互動即興穿插表演,最後導向預定目標的結局或以出乎意料外之結局收場的戲劇藝術。
所以,該圖結構中,雙方以愛的故事為中心,持續給予及接受的無限迴圈,直至該次交流互動的故事結束。
●(9)給予與接受如藝術家的創造,需先觀察、體驗(接受),並於內在想像、選擇、組合(人格、情緒與實踐的精選整合),再以外在形式的落實去表現(給予);給予與接受也如藝術的欣賞與批評,首先須有欣賞的態度(接受),接著要有足以與之產生共鳴的涵養(人格、情緒與實踐的整體素質),然後要能給予感受的回饋與評價(給予)。
●(10)這份愛的交流系統圖只呈現一半;完整的框架是以愛的故事為中心,展開人之愛與人之愛之間給予與接受的無線迴圈,共同譜寫一份愛的故事。
●(11)愛的對象可以是任何假設可被愛的客體,如子女、父母、家庭、社區、社會、國家、文化、地球等,可以是有機物,也可以是無機質。我們都在去愛某些事物時,也從被愛事物的反應中得到滿足(或不滿)。
●(12)愛的故事的進行中,我們的文化與社會依然會持續影響,如風俗禮儀、法律規範與親友意見;而某些愛的故事的形成也會逐漸改變文化習俗與社會認同,如現代的集體結婚、創意婚禮與同性婚姻。
至此,屬於我們研究中的愛的理論之初步架構就完成了。
但目前僅是張平面圖,還不是個立體的架構。
如斯騰伯格的愛情三角理論,其三元素──親密、激情、承諾──所組合出的八種不同類型的愛情,各別代入愛的交流系統中,就會發現“喜歡”與“浪漫之愛”的流動並不是在同一層級內,而只有承諾的“空洞之愛”與三者具備的“完美之愛”的流動也不會是相同高度的流動。
所以,這張愛的交流系統圖,少了「地形」的高低。
那麼,愛的交流系統要如何「立體」呢?
一套具有功能的系統必有系統依存的整體存在,任何系統運作狀態之判斷通常也要將依存的整體納入考慮。
譬如人的循環系統依存於人體,古代中醫治病的辯證,總是會以人的整體(含所處環境)作出考慮。
那麼,以此類推,人之愛依存的就是「人」這個整體,因此人的整體便是我們愛的交流系統能否「立體」的關鍵。
藝術家是人,藝術因人而可辨認為「藝術」,即使靈長類畫家的系列作品可以在拍賣中以一萬兩千英鎊賣出[45],也是在人的觀點中被認知這是「藝術」的緣故,而有交易的價值。
依拉馬克的理論:「生物會將它與環境互動當中習得的適於生存的特性遺傳下去。」[46]故而在經年累月與環境的互動後,「愛」已成為一種人類習得適於生存的特性,成了人的基本功能之一。
而這兩者,「藝術」與「愛」,都是因為「人」而得以被辨識為潛能的存在。
因此,愛之源頭是「人」。
人類這個物種的可能性決定了人之愛的可能性,也決定了愛是什麼。
所以,要問愛是什麼,首先要問「人是什麼」。
如弗洛姆所說:「任何關於愛的理論,必以人的理論、人類生存的理論為開始。」[47]
文行至此,我們也要開始嘗試闡述,作為愛之源頭的範圍內,人是什麼?
[注釋]=================
[43]陳瓊花.藝術概論(M).增訂新版.臺北市.2003.07
[44]百度百科“內隱人格理論” (D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10010540.htm.2014.09.07
[45]葛詹尼加(Michael Gazzaniga).大腦、演化、人:是什麼關鍵,造就如此其妙的人類(M).臺北市:貓頭鷹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2011.04.p236
[46]布魯斯‧立普頓(Bruce Lipton,Ph.D.).信念的力量:新生物學給我們的啟示.臺北市:張老師.2009.02
[47]埃裡西.佛洛姆(Erich Fromm).孟祥森譯.愛的藝術(M).臺北市:志文出版社.2003.08.p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