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2.4尾末提出的問題:愛是一般人普遍擁有的智慧,亦或某些人才有的特殊智慧?
藝術向來被認為是需要某種天分才能從事的活動。那麼,愛會不會也是需要某種天分才能從事的活動呢?
至少弗洛姆不這麼認為。他說:「去愛,這是個人自己的經驗,只能由每個人自己去做,並且每個人也只能為自己做。事實上沒有一個人不曾有過這方面的經驗,至少當他兒童時期、少年時期,或成年時期,以一種未成熟的、粗樸的方式體驗過。」[24]
「這種對於人與人之間的融合之渴望,是人生命中最強有力的掙扎。它是最基本的熱情,是驅使人類相聚的力量,是家庭、氐族與社會的成因。沒有愛,人性一天都不能存在。」[25]
而《愛的藝術》開篇第一章便問:「愛是藝術嗎?如果是,就需要知識與努力。」[26]
弗洛姆一開始就假定愛與藝術是一樣的,認為學習藝術的過程與愛的學習過程是相同的:「......如果我們想學習如何去愛,則我們務必遵循欲學習任何其他藝術時所遵循的道路──」[27]
也就是說,對於弗洛姆來說,愛與藝術一樣,都是人類本質的內涵。
他認為兩者的源頭實際上密不可分:「人——切時代一切文化中的人——永遠面臨著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是他必須解決:如何脫出隔離,如何達成結合,如何超越自己的個人生命而找到合一。」[28]
而「達到這個目的的方式之一,是各式各樣的狂歡迷亂狀態。」[29]
「另外還有一種結合方式......這種結合是建立在團體的一致:與團體的風俗習慣、實際生活方式及信仰相一致。」[30]
「第三種達成結合的方是在於創造活動——不論藝術家或工匠的創造活動......在這一切形態的創造工作中,工作者與工作的物件合而為一,創造者在創造過程中把自己和外在世界結合為一。」[31]
但他認為上述三種結合僅是提供提供片面解答,「完美的解答則在於人與人之間的結合,在於人同他人的的融合,在於愛。」[32]
如此看來,對於愛的能力之獲得是否需要天分的問題,至少對於本研究就算解決了。
因為它是一種根植於人的天性中的存在。
處於源頭的愛,就如某種動力,因結合的需求而產生,之後逐漸演化成一種人的功能性般的內涵,使愛成了人的基本功能。
愛也是一種如食糧般的需要;我們都需要愛的能量,吸收轉換後,成為我們實踐愛之活動的熱量。
每個人都擁有愛的最初體驗;對於這份最初體驗的運用及衍生的需求也造就了我們現存的世界。
但正如一部車出廠時的功能再好,如沒有駕駛者的穩定心靈與熟練的駕駛技巧,其意外事故的危險性便會增高,我們的愛之功能也是如此。
譬如一對夫妻的口舌衝撞,也許只是肇因于妻子一聲心情不好的問候,或是丈夫忙碌焦躁的響應。
又例如明明收到自己愛人特別挑選的一束鮮花或親手烹調的一頓晚餐,自己卻可能因種種如工作時被罵、在街上被狗追、碰上討厭的人等情緒,導致收到那份愛的能量後,在要轉換成促使自己回饋愛人行為的熱量動力時,卻因有了太多分散功率支出焦點的因素而使能量消散或減弱。
更糟的,還可能失控。
結果讓如此費心盡力付出的愛人收到連自己都會後悔苦惱的殘酷回報。
所以,我們所面對的問題就是,如何才能發揮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具備的愛的功能,包括如何能源源不絕吸收愛的能量,如何不因內在因素而使能量轉換熱量時的功率消耗過多或低靡,甚至失控,以及如何運用愛的熱量將人生及社會導向美好的一面。
這就有賴於學習了。
如弗洛姆所說:「......如何克服愛情的失敗——去思索這項失敗的原由,並開始去學習愛的意義」,其「第一步驟就是要認知愛的藝術——正如生活是藝術;如果我們想學習如何去愛,則我們務必遵循欲學習任何其他藝術時所遵循的道路——不論這些藝術是指音樂、繪畫、木工、醫藥、或機械等,都是一樣。」[33]
那麼愛的能力的培養要怎麼開始呢?
弗洛姆說:「......我們可以把學習藝術的程式分為兩部分:其一,精於理論;其二,精於實踐。」
他以醫術為例:「如果我欲學習醫術,我必須首先瞭解人的身體,以及各式各樣的疾病......」[34]
這也代表接下來要進入的部分是瞭解「愛」。
[注釋]=================
[24]埃裡西.佛洛姆(Erich Fromm).孟祥森譯.愛的藝術(M).臺北市:志文出版社.2003.08.p143
[25]同上註.p34
[26]同上註.p13
[27]同上註.p18
[28]同上註.p24
[29]同上註.p25
[30]同上註.p27
[31]同上註.p33
[32]同上註.p34
[33]同上註.p18
[34]同上註.p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