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為經濟學是最強學問》是少數在日本取得行為經濟學博士學位的人士之一,佐香奈美香女士所撰寫的一本書,對於我們這些活在現代的人來說,這絕對稱得上是「最強」的一本巨作。這本書教會我們「如何做出良好的決策」。
據說我們每天最多會做出3,000次的決策。從吃什麼、穿什麼、與誰共度時光等日常瑣事,到商業上的重要選擇,我們所有行為的根源都離不開決策。理解人類的決策與行為,是商業成功的關鍵。事實上,Google、Amazon、Netflix等世界頂尖企業,都在爭奪學習行為經濟學的人才,行為經濟學現已成為最受關注的學科。
閱讀本書,不僅能讓您深入理解人們為何會做出特定選擇,還能以消費者的角度,洞察企業所設下的行為經濟學策略。什麼是行為經濟學?
傳統經濟學假設「人類總是理性行動」,而行為經濟學則是在近期發現「人類不一定總是理性行動」的基礎上,融入心理學元素,於20世紀中葉誕生的一門學問。
例如,即使在減肥期間,卻不選雞肉沙拉,反而選擇了蜂蜜蛋糕或洋芋片;為了未來而存的錢,卻拿去買了喜歡的偶像CD;看了飛機失事新聞後,儘管飛機實際上比汽車安全,卻取消了搭飛機的國外旅行。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做出這些非理性的行為。行為經濟學正是一門解析這些「人類非理性決策」,並揭示我們為何會做出這些行為的學問。
造成非理性決策的三個原因
本書將我們做出非理性決策的主要原因,分為以下三點進行說明:
- 認知習慣(系統1與系統2)
- 我們的大腦不會直接且精確地處理接收到的資訊,而是傾向於扭曲地解釋和處理資訊。這導致了非理性的決策。
- 大腦在處理資訊時,會運用「系統1」與「系統2」兩種思考模式。
- 系統1:憑直覺快速判斷的模式。許多決策都是透過這個模式進行,但也容易產生選擇失誤。
- 系統2:憑邏輯花時間仔細思考的模式。由於需要深度思考,會伴隨疲勞感。
- 平時系統1佔主導地位,但在重要決策場合,有意識地運用系統2至關重要。此外,疲憊、身體不適、時間不足、資訊量過多時,系統1容易佔優勢,因此更容易出錯。
- 情境(周遭環境)
- 天氣、周圍人群、物品擺放、時間段等,周遭環境對我們的判斷和行為產生巨大影響,而我們往往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 例如,周圍有人時會下意識地購買較貴的物品;有三個選項時,人們傾向於選擇中間的選項;選項過多時,人們會難以做出選擇。
- 善用這種影響,如果想做出好的決策,重要的是「改變情境」而非「改變自己」。本書介紹了具體建議,例如避免在不重要的選擇(如服裝選擇)上耗費決策能量,或在早晨而非容易產生決策疲勞的夜晚思考重要事項。
- 情感(正向與負向)
- 我們常常被情感驅動,做出非理性的決策。
- 負向情感(不確定性、失控感、與他人比較等)容易導致衝動行為、不健康以及拖延重要事務。
- 另一方面,正向情感(喜悅、興奮、興趣、滿足等)已被證明能提升能力、活力和意願,並擴展人際網絡和活動範圍。
- 因此,努力維持正向情感至關重要。例如,在辦公桌上擺放喜歡的照片、定期運動、重視人際溝通、聽喜歡的音樂、在不確定結果時選擇果斷走向下一步、自己做出小的選擇,以及不與他人比較,而是專注於與過去的自己相比所取得的成長等。
從「認知習慣」、「情感」和「情境」這三個角度,如果能找出自己為何會做出非理性行為的原因,那麼您肯定能做出更為理性的判斷。
歡迎您拿起這本書,學習提升決策品質,建構更美好人生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