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的筆子女士所著的《那有需要嗎?:不受多餘事物束縛,活出簡約人生之訣竅》一書,其內容概要如下。本書主張我們的生活是由習慣堆砌而成,只要改變一個習慣,就能讓整個人生朝向更好的方向發生巨大轉變。
本書的魅力在於,它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解釋了為了過上簡約而豐富的人生,具體應該「斷捨離」什麼,以及這些「斷捨離」將對我們的生活和心靈產生什麼樣的積極影響。它不僅僅是教我們如何捨棄物品,更強調了審視思考習慣和行為模式的重要性。
書中介紹了那些人生一帆風順的人所斷捨離的事物,以及如果無法捨棄就註定失敗的事物,主要重點如下:☆彡人生順遂的人斷捨離的事物
- 「購物生活」
- 本書指出,無論丟棄多少物品,房間仍然凌亂的原因在於,一邊丟棄一邊又不斷購買。
- 要實現簡約生活,不僅要捨棄物品,更重要的是要重新審視無意識中進行的「購物」這個習慣本身。
- 作者建議挑戰「不購物生活」,這樣就能發現過去購買的許多物品實際上並不需要,物慾會減弱,內心也會產生餘裕。
- 建議分析自己的購物模式(例如:深夜在網路商店衝動購物、每次去便利商店都會買點東西),並從「一個月不去便利商店」、「這個月不在百元商店買任何東西」這樣容易實現的目標開始。
- 不購物生活不僅僅是為了省錢,它也是創造內心餘裕,並將注意力轉向真正所需和珍貴事物的一種絕佳訓練。學會誠實面對自己的感覺,自問「這真的能豐富我的生活嗎?」,如此一來,不必要的開銷將減少,只會購買那些讓自己由衷滿足的物品。
2.「犧牲重要事物的節約」
- 本書從心理學角度解釋了過度沉迷於節約,導致人際關係和心靈閒暇喪失的狀況,稱之為「選擇的悖論」和「意志力枯竭」。
- 書中舉例說明作者的經驗,過度的節電曾導致夫妻爭吵,結果反而過上了不愉快的日子。
- 本書提醒我們,不要因為害怕幾百日元的電費或水費損失,而忽略了人際關係和自身感受等更重要的價值。
- 重要的是,不要忘記「為了保護什麼而節約」這個目的意識。建議採取不給家人帶來壓力、享受其中樂趣的節約方式(例如:更換LED照明、重新評估電力方案、利用當季蔬菜)。
3.「不足病」
- 這是指一種只關注「這個不夠,那個不足」的思維模式。本書指出,這種想法會降低幸福感,並吸引負面情緒。
- 書中將人比喻成戴著「只能看到自己做不到的事情的眼鏡」生活,並鼓勵我們轉變心態,認為「已經足夠,我已經擁有」。
- 具體來說,重要的是從現在這一刻起,有意識地練習去發現自己已經擁有的事物(例如:溫暖的棉被、吃過的飯菜、健康的身體)。
- 書中解釋道,大腦有收集我們所關注事物的特性,因此如果我們專注於不足,痛苦就會增加;如果我們專注於已經擁有的事物,就會看到豐富和值得感恩的事物。
- 這種改變會產生內心的自信和行動力,並吸引好的際遇。
☆彡如果不捨棄就會失敗的事物
- 「無謂的競爭」
- 本書指出,當看到朋友或同事擁有的名牌商品,或聽到他們輝煌的成就,或在社群媒體上看到他人愉快的發文時,內心深處會產生「不想輸」或「我也想變得更出色」的感覺,這會導致不必要的消費和勉強自己,從而耗盡身心。
- 即使試圖向他人展現優勢,也無法獲得由衷的滿足感,反而越是與他人攀比,內心就越疲憊。
- 「我必須買更好的衣服」、「我必須取得更大的成功」等焦慮感,會導致我們將金錢和時間花費在與自己願望不符的地方。
- 重要的是,不是追求他人的羨慕,而是培養「這樣就好」的自我肯定感。幸福並非存在於競爭的勝負之後,而是已經掌握在自己手中,本書鼓勵我們培養這種觀點。
- 本書強調,我們寶貴的精力,應該用於自己的夢想和與重要人物相處的時間,而不是無意義的競爭。
2.「因無聊而引起的外部刺激」
- 這指的是當我們感到「每天都很無聊」時,會無意識地尋求外部刺激(例如:衝動購物、強行安排行程)來填補內心的空虛。
- 書中指出,這種行為只能暫時轉移注意力,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而會產生導致自我厭惡的惡性循環。
- 書中解釋道,無聊這種情緒是「對現狀不滿足,想找到更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的內心訊息,意識到並正視它,是改變人生的第一步。
- 本書建議,不要向外尋求答案,而是將目光轉向自己內心的「真正喜歡的事物」、「讓自己興奮的事物」、「小時候熱衷的事物」。
- 書中還提出了具體方法,例如在筆記本上寫下自己的真實想法,這樣可以整理內心的混亂,並發現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
- 為了將無聊轉化為希望,本書強調,從「只寫一行日記」、「只閱讀五分鐘感興趣的書」這樣的小步驟開始非常重要。
這本書不僅提供了物質富足的建議,更強調了心靈的富足、精神的閒暇,以及珍惜自身價值的重要性,為我們提供了實現更充實人生的具體線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