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以為,學會一個東西後,總有一天能在生活中用得上。小時候學英語單字,希望哪天能在國外旅行用上;考試狂背歷史年代,希望將來某場辯論能拿來做背景資料;甚至我們學寫程式、學行銷、學簡報,都寄望它們「未來有一天」能派上用場。
但這樣的期待,往往是空的。
書中提到,關於學習遷移(Transfer of Learning)有個殘酷的研究結論:「不論是個人的學習,還是整個教育系統,都很難把學會的知識,遷移到與當初學習環境不同的新情境中。」
意思是——你在教室、線上課程、甚至靜靜讀書中學到的,到了真實世界中,不見得派得上用場。
為什麼?因為「沒有在要用的地方學」。
真正的學習發生在「正在做的時候」。
這本書提出了一個我認為非常值得實踐的概念:直接學習(Direct Learning)。
意思很簡單——想要學會一項技能,就直接去做那件事。
舉個書中案例:
一位建築系畢業生求職時四處碰壁,後來他不再只投出大學時期的作品集,而是自學一套業界指定的專業軟體,並用那套軟體做出新作品。結果?他只投兩家公司就順利錄取。
不是因為變聰明,而是因為他改在「實戰場景」中學習。
又例如參加知識搶答比賽,最有效的方式不是在維基百科死背冷知識,而是直接用「考古題」練習,因為那才是比賽真正會出現的題型。
這些案例都指向一個核心觀點:
學習不能只是準備,學習本身就應該是「在做」的狀態。
如何實踐「直接學習」?書中給了四種方法,我覺得超實用:
- 計劃導向學習
圍繞「製作某個東西」安排學習內容。
📌例:你想開一個 Podcast,就從企劃、錄音、剪輯開始,邊做邊查、邊問、邊學。 - 沉浸式學習
讓自己待在那項技能的使用環境中。
📌例:想學會在日本點餐,可以在平時的餐廳用餐時,就模擬用日文點餐的情境。 - 飛行模擬法
在無法直接學習時,找接近情境的模擬方式。
📌例:還沒辦法在去日本實際練日文時,先透過線上日文家教練習。 - 矯枉過正法
刻意讓學習挑戰度高於實戰需求。
📌例:預計要做15分鐘簡報,就練習做10分鐘內完成所有重點的版本,逼自己精練內容。
如果你也正在學習一項技能,別只問:「我要怎麼開始?」更應該問:「我要學這個做什麼?」因為真正的成長,不發生在筆記裡,而是在動手做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