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去爬山,那要帶什麼工具?也許登山杖、急救包,還要看是幾天行程而定,總之,大家都會依照要去的行程,選擇登山工具,而不會只帶一支錘子。這就像思考問題時,我們也不能只靠單一工具。
然而生活中,我們卻經常用過於單一的思維看待事情,導致出現許多思考盲點,就像是只拿錘子,就想完成登山杖、瑞士刀能做的事情,造成失敗的結局。
查理.蒙格曾說,手裡拿著錘子的人,世界就像是釘子一樣。要治療鐵鎚人症狀,就要擁有許多跨領域技能,才能避免認知錯誤。
《超級思維》這本書分成決策、時間運用、適應變化等九大主題,作者從心理學、哲學、企管等領域,收錄超過300個實用的心智模式,可以升級自己的思考模組,以下幾個特別值得一提。
回歸原點,做出好決策
想要減少錯誤,可以回歸原點,從第一原理開始拆解問題,從底層思考,比如思考如何壓低電池成本時,不是光想著「電池」,而是可以思考電池是由鈷、鎳、鋁、碳、分離用聚合物、密封外殼等組成,如能在市場上分別用最低成本取得這些材料,自然壓低成本。
要思考偏誤,則可以用反向思考,例如查理.蒙格在《窮查理的普通智慧》裡沒有跟學生分享怎麼成功,而是分享怎樣會失敗,當避開失敗的點,自然能往成功更近一步。另運用「第三個故事」,則能避免陷入自己跟對方的二元對立,從更高或是旁觀角度講「第三個故事」,有助於脫離僵局。
預先防範,管控不如預期
「公有地悲劇」是指當資源屬於大家,但沒有規範誰該如何使用時,最終往往會因為每個人都為了自身利益過度使用,導致資源枯竭、系統崩潰。這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比如辦公室公用冰箱內的點心、共用停車位、甚至是地球的環境資源。
「葛哈德法則」則提醒我們:當某項指標(如點閱數、KPI、銷售量)被設定為最終目標時,人們往往會想盡辦法「操弄」指標,而不是改善本質。像是學校若以升學率作為唯一評估標準,老師可能會鼓勵學生背公式而不是理解概念,長期反而傷害整體教育品質。 因此,在設計誘因與制度時,我們不能只看眼前的效益,更要預估這個誘因長遠可能引發的行為偏差或副作用。這也是《誘因設計》一書深入探討的重要主題,值得搭配閱讀。
有效運用時間,提升效率
有效地運用時間,是心智模式中最實用也最容易忽略的一環。
作者提到「艾森豪決策矩陣」,它將所有任務依「緊急/不緊急」、「重要/不重要」劃分為四個象限,幫助我們辨識真正該優先處理的事。比如查看即時訊息可能很緊急,但不重要;而規劃年度學習計畫或與家人談心,雖不急,卻非常重要。
大多數人容易陷入緊急瑣事的泥沼,忽略那些能長期帶來價值的事。這時,搭配「80/20法則」更能發揮綜效:找出那少數能帶來多數成果的關鍵行動,專注投注時間精力。 舉例來說,如果你是內容創作者,可能只有 20% 的主題帶來 80% 的互動與成效,那麼與其平均分配時間在每個題材上,不如集中資源強化這 20%。 時間本就有限,有策略地分配,才能產生最大影響力。
讓數據說話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最容易出現的認知錯誤之一,就是把「特例」誤認為「通則」。
書中提醒我們:「讓數據說話」,也就是要避免被單一故事或極端案例左右判斷。像是「我叔叔每天熬夜喝酒,活到90歲還是身體健壯」這類說法,雖然吸睛,或許真實,但無法證明這樣的生活方式適合大多數人。這叫做「軼事證據」——它們是個案經驗,不具備代表性。
而即便是科學數據,也有其誤用風險。不是只要有統計數據就可信,還要看研究設計是否嚴謹,樣本數是否足夠,是否能重複驗證,才能稱為有說服力的資料。 當我們開始對「數據背後的邏輯」有意識,就不容易被話術與片段資訊牽著走,能做出更理性且穩健的決策。
從眾多選項中選出對自己更好的
在多選一的場景中,很多人不是缺乏選項,而是不知道怎麼「比較」。
這時候,「利弊清單」與「決策樹」就是非常實用的思考工具。 先用利弊清單把每個選項的優缺點一一列出,有助於釐清模糊感受,讓選擇變得可視化;接著運用「決策樹」,也就是將每個選項可能導致的後果,依據其發生機率與影響程度畫成分支圖,進一步計算出哪個選項的「期望值」最高。
舉個例子,若你在考慮要不要離職創業,可以列出穩定收入、風險承擔、學習成長等利弊,同時預想創業成功、失敗、中途轉職等不同路徑,讓決策不只是憑感覺,而是建立在邏輯推演的基礎上。
好的決策不一定是最「保守」或最「進取」的,而是最適合你人生目標與價值排序的那一個。
後見
若想快速又全面掌握「心智模式」這項思考工具,《超級思維》是值得推薦的起點。雖然每個模型的篇幅不長,深度有限,但對於想建立思考地圖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就像是一把入門指南,幫助我們更有意識地選擇適合的「思考工具」。
就像登山需要帶對裝備,思考也該依情境選對工具。讓這些模型成為你思維的瑞士刀,才能攀登更高的認知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