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著名的俄國科學家柳比歇夫,每天都很仔細地寫日記,長達五十六年之久。
他的日記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是,他不只記錄了一天做了什麼事,而且還記下了每件事情花了多少時間,精細到以分鐘為單位。
並且在月底或年底,還會分類加以統計他在什麼事情上共花了多少時間。也就因為他這麼徹底的紀錄並且有覺知地掌握時間的使用方式,才能在擁有充分睡眠跟正常家居休閒活動下,創造出無數的學術研究成果。表面上記錄生活每一分每一秒是如何使用,似乎只是幫助我們找出偷走時間的賊,但在單純紀錄剛剛過去那一剎那我們做了什麼事這個動作,就可以讓
我們有動力有決心,在下個時刻選擇比較符合我們當下目標,或者我們覺得比較重要的事。
單純的紀錄是很中性且機械化地將計時器數字登錄下來,但是計畫則是明確地指揮我們這一天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但是,很奇怪的,當我們被「限制」等一下一定要做什麼事,讀什麼書時,其他不在計畫之內的事立刻就充滿了誘惑,於是我們就得克制自己,勉強自己乖乖照著計劃走,克制必須動用到我們意志力,而意志力是有限的資源,應該用在克服困難的學習挑戰,浪費在對抗誘惑是不太值得的。
如果我們的意志力不夠,無法如實照著原定的計畫時,難免會覺得自己沒恆心、沒毅力,是個差勁的人;這種對自己的負面評價,會打擊信心,也會降低學習的效果,相反的,單純地記錄就沒有這種後遺症。
我當然做不到柳比歇夫這種超乎常人的恆心(說也奇怪,「紀錄」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其實也不麻煩,幾乎花不了什麼時間,但是就像寫日記一樣,要成為一輩子的習慣,做到的人就不多了),但是從國中獲得一個碼表開始至今,我每一個階段(三、五個月左右),總會挑個一星期左右,詳細地記錄我起床到睡覺,所有做的事情花了多少時間,單位一樣是分鐘,這個習慣也已有四十多年了,而我大約是在十年前,才看到柳比歇夫的故事,看來,英雄所見略同。
常有人提到要提升讀書幹勁的方法是給自己獎勵,也就是讀完每個段落時,給自己一個小小的獎賞。
的確,人需要被激勵,但是到底要設下什麼獎賞?給自己什麼「誘餌」好讓自己繼續往前走?
或許很多人會承諾自己,當用功後就讓自己玩一下電玩上一下網等等,但是我個人覺得不太妥當,因為這個獎賞有可能讓我們沉迷,不知不覺而浪費太多時間,反而耽誤了下一輪的用功,而且玩線上遊戲跟讀書一樣會讓眼睛疲累,大腦也得不到休息。
其實有專家建議,不如就仿照電玩讓我們上癮的機制,給自己最好的獎勵就是更新自我的最佳紀錄,測量我們所花的時間與進度,並且將這個數字紀錄至筆記本或課本參考書中。這個方法非常簡單,而且聽起來似乎有點白痴,但是東大畢業的精神科醫師特別保證,效果極為驚人。
主動且有意識地「看見」自己如何使用時間,時間如何一分一秒地流過,這是時間管理最基礎也最關鍵的方法。
這位精神科醫師認為,當我們按下碼錶的瞬間,大腦就會反射性地切換到專注模式,而且當我們開始測量時間,不知不覺就會努力縮短時間跟自己競賽,同時也能察覺到過去沒有注意到的時間浪費。
另外有人常給自己的獎勵是讀書告一段落後,賞給自己愛喝的飲料或甜點,這些十之八九是含有大量精緻糖及各種化學合成物的包裝食品。
我們吃進糖分的確會有某種幸福感,尤其在因用功而疲累後,來上一份甜點真是莫大的享受。
但是攝取這些精緻糖後,我們血液裡的血糖會瞬間升高,人體為了維持平衡與健康,只好立刻指揮胰臟分泌大量的胰島素來降低這突然增加的糖分,可是這些額外增加的胰島素往往會把血糖降過頭,反而變得過低,血糖過低時會內心煩悶,無法專注,這時,在低血糖的狀況下,體內只好又分泌腎上腺素讓儲存的肝醣釋放出來,使血糖上升來維持平衡,而這個荷爾蒙又會干擾我們的情緒,使得我們無法專注。
因此,為了避免血糖值的大起大落(長期會形成身體內分泌系統障礙,短期會影響我們的情緒),能夠適當地提供大腦穩定的能量,因此要注意食物的「升糖指數」GI,GI值愈高的食物表示吃進肚裡血糖值愈容易很快上升,GI值愈低表示血糖值愈安定。

仿照電玩讓我們上癮的機制,給自己最好的獎勵就是更新自我的最佳紀錄,測量我們所花的時間與進度,並且將這個數字紀錄至筆記本或課本參考書中。這個方法非常簡單,而且聽起來似乎有點白痴,但是效果極為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