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滑手機時,看到同事升職的FB貼文,你是不是也曾在按讚的同時,心裡冒出一絲「憑什麼是他」的念頭?然後立刻為自己這樣的想法感到羞愧?
你有沒有做過一些連自己都覺得不太體面的事,然後拼命地裝作若無其事?
明明心裡清楚自己推卸了責任、說了場面話、或故意忽略了某個人,但還是強撐著若無其事的表情,彷彿什麼都沒發生。我們在社群媒體上看見別人的精彩生活:升職了、結婚了、健身成功了,而自己只是在某個平凡的下午犯了一個小錯,就鬱悶了整整一天。那時候,腦子裡是不是也閃過這句話:「是不是我有什麼問題?」
但也許問題不在我們「有陰暗面」,而是我們太努力想掩蓋它。
我們太習慣只展現「好的一面」,彷彿那些不夠體面、不太討喜的部分一旦說出來,就會讓人離開。但也正因如此,我們常常忽略了一個事實:其實那些陰暗面,才是我們真正需要去理解的自己。
每個人都有不願見光的時候
我認識一個朋友,平常是那種做事很俐落、讓人覺得可以倚靠的工作夥伴。
有一次她在專案裡出了點差錯,報表的數字寫錯了,讓整個簡報方向都跑偏。她沒有坦承自己弄錯了,反而在會議中很技巧地把錯誤歸咎於「資訊傳達不清」。
沒人說什麼,事情就這樣過去了。
但幾天後她卻傳訊息跟我說:「我其實一直很自責。那天我真的很怕大家覺得我不專業……我沒說實話,但我真的不是想害誰。」
我當時沒說太多,只回了句:「我懂。那種怕被當成『不好的人』的感覺,很難受吧?」
很多時候,我們害怕的不是犯錯本身,而是錯誤會不會讓別人看到一個不夠好、不被喜歡的我們。那份恐懼,讓我們寧願說謊,也不敢誠實。
那些被我們假裝沒事的情緒,最後都會變成別的樣子跑出來
你有沒有發現,有些情緒當我們不敢承認時,它會偷偷換個樣子冒出來?
比如羨慕朋友升職,本來其實是「我也想被肯定」的心情,結果因為說不出口,就變成心裡忍不住開始挑剔:「他不就運氣好嗎?」
又或者,有次工作失利讓你感到很挫敗,但你告訴自己「我根本沒那麼在乎」,然後整個禮拜都在用看似灑脫的姿態自我解嘲,但心裡卻越來越沉重。
有時候我們甚至會變得先發制人:害怕自己被看扁,就先去嘲笑別人;害怕自己被批評,就對誰都保持距離、不讓人靠近。
這些,其實都是「不敢承認自己在意」的變形版本。
你以為你把那些情緒藏住了,但它們只是戴了另一張面具回來,讓你變得防備、尖銳,或有點難相處。到最後,我們不只躲不掉那些感覺,還會對自己越來越陌生。
與其這樣,不如試著對自己說一聲:「欸,我好像其實有點在意。」
有時候,誠實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它只是需要一點勇氣和練習。
承認缺點,是對自己的一種溫柔
很多人會把「承認自己不好」跟「否定自己整個人」畫上等號。但其實這兩件事是完全不一樣的。
承認錯誤,不代表你是壞人;承認你有情緒,不代表你不成熟;承認你也會嫉妒、不安、逃避,其實是對自己的一種誠實與理解。
我們都喜歡自己「理性、冷靜、有自制力」的那一面,卻常常忽略一個事實——真正強大的人,從來不是完美的人,而是知道自己也會軟弱,卻依然願意面對的人。
一個簡單的練習
找一個安靜的時刻,寫下最近一件讓你覺得丟臉或羞愧的事。然後問問自己:「這樣的感受,是不是很多人也有過?是不是,其實也是人之常情?」
你會發現,很多時候我們對自己太苛刻了。承認自己的陰暗面,並不會讓我們變差,反而會讓我們看清楚自己到底在哪裡跌倒、又該怎麼站起來。
理解陰影,也是在理解別人
當你開始願意直視自己那些不那麼光彩的念頭,你也會慢慢懂得:別人做出某些讓你看不順眼的行為,背後其實也可能藏著不安、恐懼或難言的壓力。
我曾經對一個總是遲到的朋友很不爽。有一次我忍不住問他:「你可不可以不要每次都這麼不守時?」
結果他很無奈地說:「我其實很怕面對一大群人,所以每次聚會前都會拖到最後一刻才敢出門。」
那一刻我才發現,他不是不重視約定,而是他正在努力面對自己的障礙。
我們看事情,往往只看對錯;但如果能多一點理解,或許會看見對錯背後的原因,看見每個人都有自己正在努力與自己相處的方式。
這不只是對別人的寬容,更是我們心智成熟的一種體現。
能不能學會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我們不是為了完美而活,而是為了誠實與完整。
當你看得見自己的不安、脆弱、小心眼、逃避,並且不再急著否認它們,你會發現自己反而變得更穩定、更自在,也更能理解他人。
你不需要每次都當個「好人」,但你可以試著當一個看得見自己全貌的人。
所以下次當你又覺得自己哪裡不夠好時,不如問問自己:「這是不是我需要去認識的那一面?」
也許,真正的成長不是變得完美,而是學會與不完美的自己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