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態致瘦》:我們的樣貌是日常選擇的累積|【閱讀札記#31】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你滿意自己的體態嗎?

體重反映的是生理狀態,直覺源於身體感知,與攝取的食物息息相關。然而,當回溯飲食經驗與感受,會發現心理因素同樣有著深遠影響。最終,你的樣貌是生理、心理與外在環境交織後的綜合呈現。

raw-image

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

其實從未真正執行過減重,畢竟要維持體態,就必須保持相同的生活模式,否則不僅容易故態復萌,甚至可能適得其反,體重反超減重前的水準。

我們不滿意自己的身材,卻遲遲未行動;不滿意當下的生活,卻又說不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模樣。

努力迎合一個理想中的標準,而非發掘自身的獨特美好。

我們從未懷疑過標準從何而來,也未曾思考自己為何非得達標不可。盲目追逐外界定義的「理想」,卻忽略了真正適合自己的樣子,甚至在不知不覺中,讓這些標準主導了我們的價值觀與選擇。

為自己設立了一個並不適合的目標,不斷以此挑剔自身不足。無論怎麼努力都覺得不夠,總認為自己不夠好、不夠完美,唯有達到特定目標才能獲得肯定。

圖|Pixabay

圖|Pixabay

吃多少才足夠

匱乏的心理讓人總覺得不滿足,無論擁有多少都覺得不夠,於是錯誤估算自己的需求。

在購買食物時,總擔心自己吃不夠,於是準備了過多的份量。結果就是吃得過飽,讓身體承受過度進食的負荷。不僅沒有真正獲得滿足,還為身體帶來負擔。

不了解自己的食量,對自身狀態缺乏掌握,導致常常過量飲食或準備過多食物。習慣用頭腦推測自己需要多少,而非真正傾聽身體的訊號。

最終,我們吃下的不只是食物,還有焦慮、不安與無法填滿的心理空缺。

先學會關愛自己,真正認識自己的需求,而不是被外界的標準或內心的匱乏所驅使。理解自己的飢餓感、飽足感,甚至情緒與壓力的來源,才能在選擇時更從容,而不是盲目迎合或過度補償。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吃得剛好才不浪費

買下過多的食物後,又因不能浪費的信念,勉強自己吃完每一餐的份量。即使早已飽足,仍然覺得必須清空盤中食物,彷彿剩餘食物就是一種錯誤。

從小就被教導浪費食物是不好的行為,於是潛意識裡養成了一種責任感,覺得每一口食物都必須吃完,才能不愧對食物的價值,也能避免內疚。

這種習慣讓我們逐漸失去對飽足感的敏感度,感受不到身體的真實需求。

進食不再是滿足身體需求,而成為一種內化的義務。然而,吃超過身體所需同樣是一種浪費,是對健康的消耗,對飲食關係的破壞,甚至失去了食物原先的營養與美味。

傾聽身體需求,評估自身所需,適量購買與準備。在珍惜食物的同時,也尊重身體,不讓食物變相成為負擔。

圖|Pixabay

圖|Pixabay

吃飽了就停下

其實我們隨時可以停下進食,即使份量過多,也能在滿足身體需求後適時停止,而不必勉強自己吃完。

但又會因為怕麻煩,不想處理剩下的食物,而選擇照單全收餐點的份量。

總是擔心麻煩到別人,連帶著也不想麻煩自己,於是選擇最省事的方式應對一切。食物過多也懶得打包或留待下餐,乾脆一次吃完,讓身體承受過量的負擔。

這種習慣不僅影響飲食,也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習慣將就、勉強自己,只為了避免額外的步驟或溝通的麻煩,卻沒意識到,這樣的選擇反而可能讓自己陷入更大的不適與負擔。

或許,真正的輕鬆並非逃避麻煩,而是學會適時調整,讓選擇更貼近自己的需求。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

身體是長期生活型態的累積,短暫的壓抑與節制,就像灰姑娘的南瓜馬車,或許能在短時間內展現理想狀態,但時限一到便恢復原狀。

而真正塑造我們現在身體狀態的,不僅是食物本身,更是長期的生活方式、習慣與心理狀態。

我們總是習慣收下過多的,不只是食物,還包括責任、期待,甚至是別人的情緒。

真正的改變不在於極端的克制,而是在日常習慣中找到平衡,讓選擇能夠融入生活,而非成為短期的挑戰。

圖|Pixabay

圖|Pixabay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紅茶加牛奶的沙龍
11會員
34內容數
讀有興趣的書
2025/05/26
你總是感覺和人有隔閡嗎? 你習慣先保護自己,不透漏太多個人的訊息給別人,因此築起一道牆,讓人無從了解,更難以親近。你會想和人有更深入的連結,卻也擔心別人無法接受真實的你,最終還是覺得獨處的時候更自在。
Thumbnail
2025/05/26
你總是感覺和人有隔閡嗎? 你習慣先保護自己,不透漏太多個人的訊息給別人,因此築起一道牆,讓人無從了解,更難以親近。你會想和人有更深入的連結,卻也擔心別人無法接受真實的你,最終還是覺得獨處的時候更自在。
Thumbnail
2025/04/25
你是如何看待工作的呢? 你曾經想像自己是個能平衡好生活與工作的人,確實劃分兩者,不讓工作影響到生活。但等到開始工作才發現,無法完全做到下班後就不再理會工作上的事務,該完成的事沒結束就無法安心休息。
Thumbnail
2025/04/25
你是如何看待工作的呢? 你曾經想像自己是個能平衡好生活與工作的人,確實劃分兩者,不讓工作影響到生活。但等到開始工作才發現,無法完全做到下班後就不再理會工作上的事務,該完成的事沒結束就無法安心休息。
Thumbnail
2025/03/27
你又做出自己也討厭的行為了嗎? 你在遇到某些情境時,總是會瞬間理智斷線。即使知道現在的行為不對,也知道這樣做並不會讓自己好過,甚至還可能帶來副作用,但就是忍不住重蹈覆轍,事後又感到後悔,內心不斷掙扎、拉扯著。
Thumbnail
2025/03/27
你又做出自己也討厭的行為了嗎? 你在遇到某些情境時,總是會瞬間理智斷線。即使知道現在的行為不對,也知道這樣做並不會讓自己好過,甚至還可能帶來副作用,但就是忍不住重蹈覆轍,事後又感到後悔,內心不斷掙扎、拉扯著。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曾經是健康寶寶的我,2023年下半年卻因心理壓力而影響身體健康,甚至在出國前夕感冒中標。這段經歷讓我意識到情緒對身體的影響,並開始尋求改善方法。透過運動、家族排列等靈性道具方式,逐漸找回自我價值感,也重新建立了身心健康的平衡。
Thumbnail
曾經是健康寶寶的我,2023年下半年卻因心理壓力而影響身體健康,甚至在出國前夕感冒中標。這段經歷讓我意識到情緒對身體的影響,並開始尋求改善方法。透過運動、家族排列等靈性道具方式,逐漸找回自我價值感,也重新建立了身心健康的平衡。
Thumbnail
探討不同人對生活和心靈的追求,提供關於心理分類法、占星、MBTI等系統的瞭解和接納,以及如何表達自己。透過接受自己、尊重差異,找到自己的生活目的和幸福感。
Thumbnail
探討不同人對生活和心靈的追求,提供關於心理分類法、占星、MBTI等系統的瞭解和接納,以及如何表達自己。透過接受自己、尊重差異,找到自己的生活目的和幸福感。
Thumbnail
情緒與健康的互相影響 在追求健康生活的道路上,我們往往將焦點集中在身體運動、合理飲食和定期體檢上,卻容易忽略一個至關重要的面向—— 心理健康。
Thumbnail
情緒與健康的互相影響 在追求健康生活的道路上,我們往往將焦點集中在身體運動、合理飲食和定期體檢上,卻容易忽略一個至關重要的面向—— 心理健康。
Thumbnail
這幾年我非常重視自己的情緒,因為我認為心情的好壞會影響身體的健康以及舒適度,因此,讓自己保持好心情真的太重要了,尤其今年感覺又是特別忙碌的時期,更是要好好關照情緒啊。
Thumbnail
這幾年我非常重視自己的情緒,因為我認為心情的好壞會影響身體的健康以及舒適度,因此,讓自己保持好心情真的太重要了,尤其今年感覺又是特別忙碌的時期,更是要好好關照情緒啊。
Thumbnail
生活是否能夠幸福快樂,關鍵在於身心靈的平衡。
Thumbnail
生活是否能夠幸福快樂,關鍵在於身心靈的平衡。
Thumbnail
你也有過度飲食的問題嗎?其實其背後的心理和消費主義息息相關。
Thumbnail
你也有過度飲食的問題嗎?其實其背後的心理和消費主義息息相關。
Thumbnail
★每個人都擁有名為「身體」的人生導師。
Thumbnail
★每個人都擁有名為「身體」的人生導師。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