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y twins Mommy|媽媽的真實育兒筆記
孩子在外面大哭,真的很尷尬。媽媽到底該怎麼辦?
別人的眼光、孩子的情緒,還有自己內心的焦慮,瞬間全湧上來。
其實,「現場處理」只是最後一步,關鍵在於平常的習慣建立。這篇分享我自己真實在用的教養方法。
🔸 一、平常就要教:換位思考、尊重他人
我常用孩子的立場反問他們:
- 如果媽媽動不動就不高興、在你面前大哭,你會不會不喜歡?
- 如果你排隊被插隊,你會不會很生氣?
這些對話我會從孩子 2.5 歲後開始慢慢引導,因為他們開始能理解別人的感受。
🔸 二、出門前先提醒:公共場合有規則
每次出門前,我都會提醒他們:
- 外面不是家,會有很多不認識的人。
- 不是每個人都能忍受哭鬧。
- 出門有基本規則,如果做不到,爸爸媽媽會很累,久了就不想帶你們出門了。
這些話我會經常重複,孩子慢慢就會記得。
🔸 三、出門必備:媽媽的小法寶
🎒 出門我一定會帶:
- 迷你繪本
- 幾小包餅乾
這些是我的「緊急應變包」,小道具有時真的救命。
🔸 四、現場分級處理法:依情況應對
✅ 如果尚可控制:
- 先蹲下來,安撫問:「你怎麼了?媽媽可以幫你什麼?」
- 嘗試解決當下的需求。
✅ 如果需要轉移:
- 直接說:「媽媽帶了書,我們一起讀好不好?」
- 或:「吃餅乾好不好?吃完我們就開心玩了喔!」
✅ 如果無法控制:
- 先抱起來,離開人群,幫助他降音量、穩定情緒。
- 不用急著解釋或教訓,先陪著他。
🔸 五、事後還原教學:讓孩子懂得學習
孩子冷靜後,我會還原當下情境,陪他一起回想:
- 「你還記得剛剛大哭嗎?那是在公共場所喔。」
- 「我們出門要尊重別人,遇到不開心,要學會好好講,不要隨便發脾氣。」
- 「你們已經長大,不像小寶寶一樣用哭的,小寶寶是因為還不會講話。」
事後的溫和教學,效果比當下吼叫更好。
📌 媽媽的心裡話:我們都正在學習
公共場合孩子哭鬧,真的很尷尬,別人的眼光會很刺。
但孩子不是故意的,媽媽也不是失敗的。
我們都是在學習的過程,學習理解孩子,也學習放過自己。
📌 你也遇過嗎?
如果你也有公共場合崩潰經驗,歡迎留言跟我分享,
讓更多媽媽知道——我們不是一個人。
📥 想看更多育兒教養分享、免費資源,歡迎加入我的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