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這個社會,為什麼大家都活得這麼累?
最近,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每天忙忙碌碌,卻越來越疲憊;看著新聞、社群動態,心裡滿是無力和焦慮;覺得這個社會好像離自己越來越遠,變得冷漠又疏離。
這不只是個人感受,而是整個社會在發出警訊。問題不是出在某個特定人或群體,而是整個社會結構和氛圍出了問題。今天,我們需要正視的,是這個社會裡一種普遍的「責任逃避」和「理性缺席」。
---
一、責任成了別人口中的標籤,行動卻被推給別人
我們活在一個人人都有權利發聲的時代,資訊爆炸,人人可以接觸海量知識。按理說,這應該是最有利於公民參與和社會進步的時代。
可惜,現實卻不盡然。太多人已經習慣了「怪別人」、「推責任」的生活模式。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日常生活,抱怨聲不斷,卻很少有人願意真正動起來,承擔起自己的份內事。你說政府沒做好,卻不去投票;你說社會不公,卻不願意自己多努力或參與改善;你說年輕人無理取鬧,卻不了解他們面對的壓力和困境。
這樣的態度,讓社會陷入一種惡性循環。大家都在等別人先行,等別人負責,等別人改變,卻忘了改變從自己開始。
---
二、真假難辨的資訊洪流,理性思考成為稀缺品
當今社會的另一大隱憂是:資訊太多,真假難辨。社群媒體的快速擴散讓謠言和偏見像病毒一樣肆虐。人們更傾向於相信自己想聽到的,而非尋求真相。
結果是,理性討論變成少數人的專利,絕大多數人被情緒化、偏激的言論左右。這不只影響了個人的判斷力,更破壞了社會整體的信任基礎。朋友間不再有深度對話,社區變得冷漠,政治選擇更淪為感情與身份的較量,而非政策與理念的比拼。
這種情況下,誰的聲音最大、誰講話最激烈,往往就能左右大多數人的意見,理性反而被邊緣化。
---
三、政治的舞台劇:誰在操控,誰在買單?
政治不該是場鬧劇,更不該只是權力遊戲。但現在的台灣政治,讓人看了心累。政黨間你來我往的攻防戰,罷免潮此起彼落,讓民眾更感迷茫與無助。
政治人物為了選票與權力,往往迎合民粹和情緒,少有真正以社會長遠利益為考量的決策。政策淪為喊口號,治理成為口水戰,導致公共資源無法有效分配,民眾的生活品質卻難見改善。
最可怕的是,這一切成本最終都由普通百姓買單。那些在工作崗位奮鬥、為生活奔波的人,成了政治遊戲中的旁觀者與犧牲品。
---
四、外部壓力下的內耗,更加消耗社會能量
兩岸關係日益緊張,國際局勢充滿不確定性,台灣的安全環境比過去更加嚴峻。在這樣的壓力下,社會需要團結和理性,尋求共識與穩定。
但可悲的是,內部卻因政治對立和社會分裂而疲於應付。當社會陷入無休止的內耗,真正的危機才更加隱隱逼近。這不是誰一時能改變的,但每個人都必須認清,分裂只會讓我們更脆弱。
---
五、該醒來了:這社會缺的不是能力,是態度
這個社會真正的「笨蛋」,不是那些智商低、學歷不高的人,而是那些明明有能力,卻選擇逃避責任、只會抱怨的人。
這不是說要人人成為專家,而是要願意承擔自己生活的責任,願意多問一句「我能怎麼做?」而非一味等待救援。社會不是孤島,每個人都是彼此鏈接的環節。只有當我們都願意負起責任,社會才會有前進的動力。
---
六、希望仍在,每個人的改變都是開始
不要讓絕望吞噬了你的力量。改變社會從來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完成的巨變,而是千千萬萬人的點滴努力累積。從關心家人、參與社區、理性討論開始,到投入投票、監督政府,每一步都很重要。
台灣還年輕,這片土地上充滿無限可能。只要我們肯放下仇恨,跨出第一步,改變就不再遙遠。
---
結語
這個社會活得累,是因為太多人不願意負起責任,是因為太多理性被情緒取代,是因為我們都被碎片化的資訊和對立的情緒淹沒。
如果想改變,必須先從自己開始,重新拾回責任感,重新燃起對社會的熱情。這樣,台灣才有希望迎來一個更溫暖、更有力量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