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問道:幼兒園老師投訴,孩子在班上常常想當老大、好勝心強,會威脅同學、或作勢要處罰同學,如果同學不照他的意思做,他就會動手(打、推、踢桌子牆壁、或摔東西)。在家時也有好好跟孩子說,孩子都說好,但…去到學校,又是一樣的狀況(教室有攝影機,老師給家長看過影像,確如老師說的那樣)請問我到底該怎麼教孩子呢?
孩子若很好勝、會想當同儕中的老大,代表孩子有想法、有主導慾,但因年紀小,目前還在「初階」狀態:語言粗糙+情緒不穩+社會化不足。他不是壞孩子,只是領導特質尚未成熟,若適時引導,孩子將來或許很有影響力。
2. 孩子威脅同學:因為他以為那就是「權力」的樣子
當孩子威脅「你不聽我的話、我就不要你了!」通常他不是真的要把同學丟掉,而是試圖用他認知中的「強者語言」,來達到目的(或保護自己)。當孩子的內心感到失控、挫敗、或羞辱──他還不會表達「老師,我覺得我沒被尊重」、或是「老師,同學不和我一起玩,我感到很失望」。
3. 情緒的體驗才剛剛開始,只能用「大吼」來壓倒你
學齡前的孩子,通常情緒來得快、卻走得慢,加上詞彙量小、情緒感受不適,導致孩子只能拿出唯一的三個招數:「一哭二吼三尖叫」。孩子不是故意針對你,只是他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及排解那些不舒服的情緒體驗。
4. 對孩子「講道理」就像對牛彈琴,因為他的大腦還沒長好
這個年紀的孩子,他的「感覺」是很真實的;大人口中的「道理」,卻抽象難懂。他的大腦還在發展中,尤其當情緒上來時,我們越是「講理」,孩子越想「證明自己的感覺是對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可以這樣做】
●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孩子爆炸時,先陪在身邊,安住自己,不急著說教。就像颱風天,你不會在堅持要邊被風吹、邊修屋頂。等風過了,孩子平靜後,再來談「行為與後果」。
●幫孩子翻譯情緒,建構「適合的說話方式」
當我們核對孩子的期待:「你是不是很希望被聽到?」「你現在很生氣,是不是覺得不被尊重了?」就可以用這些話,慢慢替他建一條「與外界好好溝通」的橋樑。「同理」先於「說理」,當孩子的情緒被接住了、耳朵和心才會打開,把我們教的「道理」聽進去。
●提供正向的權力出口
孩子若想當老大,可以安排他當「小幫手」、「小隊長」、「點心分配長」…等,讓他在可被接受的框架中,體驗到「作主的權力」,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貢獻、與對世界的正面影響力。
●當孩子語出驚人,用幽默化解,再引導回來
「哇,你叫我吃大便?你怎麼知道我是糞金龜!大便是糞金龜的最愛哦!超好吃的,你要試試嗎?」認真就輸了!不妨用輕鬆、幽默的語氣解鈴,氣氛不緊張後,再找適當的時間引導孩子:「如果感到生氣、或委屈可以告訴我,但不能用不禮貌的語言對人說話喔。」
●引導孩子學習「冷靜」:生氣時可以玩躲貓貓
建立屬於孩子的冷靜角,例如:「獅子洞」、「太空艙」——不是懲罰區,而是讓孩子可以有個安全之處,專屬的「降溫」之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歲左右的孩子,像一隻正在長牙的幼獸——有力氣、但還無法咬「對」東西;有主張,但還不懂怎麼好好表達。這時候,大人的穩定和理解,就是他學會「當老大不等於踩別人」的最佳養分。
他不是要反叛,只是他目前能力笨拙,只能用最不討喜的方式喊:「我有影響力嗎?有人在聽我說嗎?有人在乎我嗎?」
下次,當孩子又搶著「當老大」了,深呼吸,先別急著「修正」孩子。試著看見孩子行為背後的「渴望」:想有價值、想被理解、想被看見、想被肯定、想被在乎。
仔細感受…你會發現:
我們大人自身的「渴望」,與孩子的…其實都是一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