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明末清初的時候,吳三桂評價兩極,並不若後世一面倒地批評他引清兵入關,賣主求榮。
相反地,南明中有一些人認為,滅亡大明半壁江山的首先還是「闖賊李自成」,而在動亂之際,情報真偽不明,吳三桂帶著清軍入關的目的也就不是很明朗。「為明復仇」因而也成為南明詮釋吳三桂的方法之一。於是,當南明弘光帝(福王)朝廷聽說吳三桂帶著清軍打下了北京,大喜之下,下詔說,吳三桂「倡義討賊、雪恥除凶,功在社稷。」封為薊國公,獎賞其忠勇之意。
連南明中的反滿先鋒史可法,聽到這些消息後,都半信半疑,還是說道,如果吳三桂真是引清軍為崇禎復仇,那麼「先國讎之大,而特釋前嫌;借兵力之強,而盡殲丑類,亦今日不得不然之著數也。」引清兵也算是種權宜之計,可以原諒。
一直到清兵已經確定會盤據華北了,南明還是有人同情吳三桂,後來殉明而死的夏允彝,就說吳三桂「勇冠三軍 ,邊帥莫之及。」是個難得的人才。引清兵滅闖軍,可與古時申包胥恢復楚國相比擬。至於清兵居然反客為主,「豈三桂罪哉 ?所遭之不幸耳。」運氣不好而已,非戰之罪。
甚至福王朝廷都滅亡了,談遷還在《國榷》中替吳三桂說情,說他的作為與唐中業引外族軍隊平安史之亂沒什麼不同,只是「三桂孤旅,又無一人佐其謀,前門驅虎,後戶進狼 ,至不暇顧,惜哉 。」能力有限罷了。
同時代當然還存在著許多譏刺吳三桂的評論,滿清朝廷最初則對他評價甚高,但大家都很熟悉了,這裡就不提。有意思的是,正反兩極的評論,按照葉高樹教授的研究,反而是在三藩之亂爆發以後,才急轉直下,變成全然負評。
換言之,兩三百年來以負評為主的吳三桂形象,居然有很大一部份是滿清的官方歷史工程,而不是引清兵入關、招致明遺民仇恨帶來的自然結果。
事實上,在滿清政權的範圍之外,朝鮮人對吳三桂的記載就始終沒有那麼強烈的負面色彩。即使討厭他引清兵、或是自立為帝,十八世紀仍有朝鮮文人寫道:
「然起兵數年之間,復六省而兵至刑州,天下響應,北京震動,有破竹之勢,若使三桂不死 ,數年間可掃胡塵,豈不壯哉。」竟然在惋惜吳三桂沒有成事。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其實是,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歷史評價,經常是一代又一代官方主導下的產物,帶著各自的政治利益。盡力求得中性的思考方式在東亞是很必要的。慎之慎之。
&
圖片:吳三桂
圖片來源:
Wiki Commons, "Wu Sangui.jpg"
資料來源:
葉高樹,〈清代文獻對吳三桂的記述與評價〉,《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28期。
李本天根,《爝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