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學習的「黑盒子」:不再靠蠻力,用對的方法精通任何複雜技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7 分鐘


raw-image


無論是學習一項新樂器、一門程式語言、一種外語,甚至是一套新的工作方法,投入了大把時間與精神,表現卻總是時好時壞,那種努力彷彿石沉大海的無力感,深刻地烙印在每一次的挫折中。


我們反覆檢討,得到的結論常常是「我不夠努力」或是「我沒有天份」,於是又一頭栽進更長時間的練習,卻發現自己只是在一個巨大的迴圈中打轉,看不見穩定進步的曙光。


這份普遍的困境,其根源或許並非來自於努力的程度或是天賦的高低,而是源於一個我們從未察覺,卻深刻影響學習成效的現象,一個可以被稱之為「黑盒子效應」的觀念。


第一部:診斷問題 — 我們的努力為何總像石沉大海?

認識學習的「黑盒子效應」:為何努力不等於成果?


「黑盒子」這個詞彙最初源於工程學領域,它指的是任何一個我們知道「輸入」與「輸出」,卻不理解中間轉換過程的系統。


打個比方,我們知道在手機上點幾個鍵(輸入),就能和千里之外的朋友通話(輸出),但絕大多數人對於訊號如何發射、接收、轉換的過程一無所知,這個過程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個黑盒子。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黑盒子無傷大雅,畢竟我們只想打電話,而不是要成為通訊工程師。


但當這個概念被套用在「學習」上時它就成了我們進步的最大瓶頸。在學習的情境中,所謂的「輸入」,就是我們投入的時間、心力、練習與嘗試;所謂的「輸出」,則是我們實際的技能表現與熟練度。


而介於兩者之間的,正是那個神秘的「黑盒子」——也就是我們的大腦與身體,如何將這些努力轉化為新的神經連結、內化成思維模式、形成肌肉記憶的整個複雜過程。


讓我們用一個更生活化的比方,好比說做一道家常的「番茄炒蛋」。我們按照食譜上的指示,準備了番茄和蛋,也花了十五分鐘在廚房裡忙碌(輸入),期待能端出一盤色香味俱全的料理(輸出)。


但結果卻時常出乎意料,有時候成品酸甜適中、蛋也滑嫩可口,有時候卻水水的、味道不對勁,或是蛋炒得太老。明明每一次的「輸入」都差不多,為什麼「輸出」的品質卻如此不穩定?那個造成差異的關鍵,就是做菜的黑盒子,它包含了食譜上沒寫的細節,像是火侯的精準控制、番茄品種的含水量差異、下鍋的先後順序、調味料的細微手感,這些「眉角」才是決定成敗的真正原因。


當這個黑盒子遲遲未被打開時,一個毀滅性的負面循環便會啟動。因為不理解努力如何轉化為成果,我們的表現自然起伏不定,這種不確定性帶來巨大的挫折感。在無助之下,我們唯一能想到的解決方案,就是加倍投入我們唯一能控制的東西——時間與精力。


我們花更多時間看食譜、更小心翼翼地切菜,但因為核心的轉換機制依然是個謎,結果往往還是差強人意。這份持續的挫敗感,最終會消磨掉我們的熱情與動機,導致壓力、倦怠,甚至是徹底放棄。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許多人學習新技能的旅程,總是在離成功一步之遙的地方,戛然而止。


第二部:核心策略 — 如何打開黑盒子,讓練習「質變」?

策略一:從「埋頭苦練」到「抬頭看路」— 為練習品質帶來革命


「Practice makes perfect」,練習造就完美,這句我們從小聽到大的格言,幾乎是學習領域的聖經。它如此根深蒂固,讓我們很容易就落入一個思維陷阱,以為只要投入足夠的時間,像愚公移山一樣不斷重複,終有一天能精通任何技能。


但現實顯然更為複雜,單純地增加練習的「量」,很多時候並不能帶來我們期望的進步,一個只練習一兩年的人,其水準完全有可能和一個練習了六七年的人不相上下。這中間的差異,不在於練習的時長,而在於練習的「品質」。


想提升練習的品質,有兩個密不可分的關鍵行動。第一個行動,是為每一次的練習,都搭配一次專注的反思。我們必須打破「練習歸練習,思考歸思考」的舊習慣,理解到練習的真正價值,並非來自於「做」這個動作本身,而是來自於我們從中「學到」了什麼。


任何沒有經過反思的練習,都只是在進行一次性的消耗,其價值會隨著時間迅速遞減。我們應該在每次練習後,保留一段專屬的「反思時間」,拿出筆記本,誠實地記錄下自己的觀察、遇到的困難、理解的盲點。透過更有意識、更深度的反思,我們等於是在從每一次的練習經驗中,提煉出最高濃度的養分,這甚至能讓我們將所需的練習量,減少五到十倍之多。


第二個關鍵行動,是用「目標導向練習」取代「隨機練習」。大多數人的練習方式,都屬於後者,也就是「我來試試看,然後看會發生什麼事」。這種方式就像在沒開燈的房間裡找東西,或許運氣好能碰到,但多數時候只是在浪費力氣,得到的結果充滿隨機性。而目標導向練習,則是像個科學家在做實驗,我們從一個「假說」出發,好比說:「我『認為』只要調整握拍的角度,並在擊球時轉動手腕,就能打出上旋球」。接下來的每一次練習,都不再是漫無目的地揮拍,而是在「測試」這個假說。


策略二:成為學習的偵探 — 不斷叩問「為什麼」


如果說,前一個策略是在優化我們的「練習行為」,那麼這個策略,則是旨在深化我們對「技能本質的理解」。它的核心動作非常簡單,就是養成不斷叩問「為什麼」的習慣。當我們學習一項新技能時,不論是從老師、書本還是網路課程,通常會得到一套明確的指令或操作指南,告訴我們「該怎麼做」。一個普通的學習者會忠實地執行這些指令,但一個高效的學習者,會在初步熟悉了流程之後,開始帶著好奇心去挑戰這些指令,去理解「為什麼」這個步驟要這樣設計,而不是那樣?「為什麼」這個參數是設定成三,而不是五?這條規則背後的根本原理又是什麼?


這個不斷追問的過程,看似在「浪費」練習時間,實際上卻是在我們的大腦中,執行一項至關重要的工程——建立關於這項技能的「心智模型」(Mental Model)。我們不再只是一個被動的指令執行者,而是一個試圖理解系統全局的工程師。我們在腦中繪製一張關於這項技能的「運作藍圖」,標示出各個零件的功能、它們之間的關聯、以及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因果鏈。


建立心智模型最大的好處是賦予我們強大的「自我診斷」與「除錯」能力。當結果不如預期時,一個只會「照著做」的人,能做的只有回到第一步,把流程再走一遍,他無法判斷問題出在哪裡。但一個腦中有心智模型的人,他可以根據結果,回推自己的那張藍圖,有條理地推斷:「嗯,輸出結果偏右了,根據我的理解,這可能是因為A零件的校準出了問題,或是B環節的壓力不夠,我先來調整A看看。」這種由內而外的診斷能力,正是專家與新手最根本的區別。專家的腦中,有著一張比新手更精確、更完整、連結更緊密的心智模型,這讓他們能看到新手看不見的模式與關聯,從而做出更明智的判斷。


當然,凡事皆有過猶不及的風險,「問為什麼」與「鑽牛角尖」之間,也存在一條微妙的界線。過度沉溺於理論的探究而缺乏實踐,同樣會讓學習停滯不前。智慧的學習者,懂得如何在「深度理解」與「動手實踐」之間,找到一種動態的平衡,讓兩者如雙螺旋般,共同推動自己螺旋式上升。


第三部:實戰應用 — 為不同階段的自己,設計專屬學習路徑

新手篇:如何定義「最小單位」,走出迷霧森林?


理論的建立,最終還是要回歸實踐。一個常見的新手困境是,即便理解了上述概念,在面對一個全新的領域時依舊會感到迷茫,不知道從何下手。打個比方,要如何為一個完全不熟的技能,定義練習的「最小單位」?又該如何判斷自己的練習方向「到底是不是正確的」?這個問題,尤其在沒有老師指導的自學情境中,顯得格外重要。


面對這個挑戰,新手的核心策略應該是,從「精準複製」一個高品質的「最小範本」開始。在初期,我們的目標不是創新,而是透過模仿,來快速建立對該技能的基本體感與認知。


所謂的「最小範本」,應該是一個具體的、可觀測的、高品質的指令來源,好比說,學吉他時,不是把整本書當作目標,而是把某個教學影片中,老師示範如何按好「C和弦」那三根手指的姿勢與力道,當作唯一的範本。而我們的「輸出」,就是我們模仿範本後,產生的那個具體、可觀測的結果,也就是我們親手按上琴弦的樣子,以及彈下去那一下的聲音。


接下來,我們需要採用「練習-反思」的微循環,來取代長時間的無效練習,一個建議的啟動模式是「十五分鐘練習,搭配五分鐘反思」。在這十五分鐘內,我們專注於唯一一個目標:盡力讓自己的輸出,與範本一模一樣。


時間一到,立刻停下,誠實地比較兩者的差異(好比說,我的和弦聲很悶,老師的聲音很清亮),感受自己身體最「卡」的地方(好比說,無名指壓不緊),並為這個問題建立一個可能的假說(好比說,是不是我指甲太長了,或是按弦的角度不對?),然後帶著這個新的假說,進入下一個十五分鐘的循環。這個過程,讓我們的練習,從漫無目的的苦練,變成了充滿目的性的小型科學實驗。


當然,在過程中,我們常常會懷疑,這個「最小單位」會不會切得太小了?羊羹我過去的經驗是,大學的初級日文課,花了整整一學期才教完五十音,當時身在其中並不覺得有異,事後回想卻覺得進度慢得不可思議。這其實點出了一個判斷練習單位是否過小的實用準則。我們可以問自己三個問題:第一,「所以呢?」測試,學完這個單位後,我能用它來做一件微小但有意義的事嗎?第二,「無聊感」測試,這個練習是否已經讓我感到乏味,不再有任何挑戰性?第三,「整合困難」測試,我學了許多小單位後,是否能將它們組合起來應用?透過這三個準則的檢視,我們就能動態地調整自己的學習單位大小,讓自己始終保持在效率最高的學習區間。


---羊羹學堂訂閱牆預備處---


進階篇:如何突破C1高原期,跨越「無垠」的學習?


當我們跨越了新手期,進入一個領域的進階階段後,會遇到一種截然不同的挑戰,一種學習的「高原期」。以語言學習的CEFR分級來看,這大概發生在C1等級之後(日文大概就N1等級的概念)。


到了這個階段,標準的教科書已經讀完,大部分的文法規則都已掌握,但我們常常感覺自己的能力依舊「不見得能用」。學習的路徑不再是線性的階梯,而像是一片「無垠」的汪洋,讓人頓失方向。特別是像英文這樣高度依賴搭配用法與文化語境的語言,感覺自己好像永遠在做著「背單字」這種初階工作,永無止盡。


這個終極關卡,恰好證明了學習策略需要再次「升級」。這時候的黑盒子,已經不是那些清晰的規則,而是更細微、更隱晦的元素,像是「風格與語域」、「文化與語用」、「精準度與情感溫度」。面對這個挑戰,如果我們還沿用初階時的策略,自然會感到挫折與低效。


此時核心的策略轉移,是將我們的目標,從「學習這門語言」,轉變為「用這門語言來完成一件具體的事」。我們需要引入「專案式學習法」,為自己設定一個具體的、以該技能為工具的專案。


舊的目標可能是「我要提升商業英文能力」,這太模糊了;新的專案目標可以是「我要用英文為一場國際會議準備十五分鐘的簡報,分析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未來趨勢」。這個具體的專案,會反過來逼迫我們去精準地學習該領域最高度相關的詞彙、句型與表達方式,讓每一次的學習,都與一個有意義的產出直接掛鉤。


與此同時,我們學習的「最小單位」,也必須跟著升級。在C1之後,我們要學習的不再是孤立的「單字」,而是有意義的「語塊」(Chunks)


英文的道地與流暢,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這些固定搭配的掌握程度。當我們學一個新詞,好比說 "consequence"(後果),我們不應只記下它的中文意思,而是要去主動尋找並記憶它的「固定伴侶」,像是 "dire consequences"(嚴重的後果)、"face the consequences"(面對後果)、"as a consequence of..."(由於...的後D果)。把這些「語塊」當作一個完整的單位來吸收與使用,我們就能逐漸擺脫生硬的單字拼湊,讓自己的語言聽起來更像母語人士那樣自然流暢。這正是打開最高級黑盒子的旅程,是一場從「學習者」蛻變為「品味者」的修煉。


第四部:終極啟示 — 打開黑盒子的終點,是認識自己

學習的終極黑盒子:當我們討論學習,其實是在討論人生


當我們順著「問為什麼」的藤蔓一路往下探索,常常會驚訝地發現藤蔓的根部,觸及的往往不是技能本身,而是更深層的、關於我們「個人」的內在黑盒子。有時候,阻礙我們進步的,不是技巧不夠熟練,而是我們的完美主義,讓我們害怕犯錯,不敢進行能帶來最大學習的「目標導向練習」。有時候,卡住我們的不是觀念不懂,而是我們潛意識裡逃避困難的思維慣性,一遇到挑戰就想退回舒適圈。學習的過程,就像一面鏡子,誠實地映照出我們的人格特質、思維盲點與內心恐懼。


羊羹我覺得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在接觸到這些學習理論後,會產生一種「過去的時間都浪費掉了」的強烈感慨。那種感覺源於一種恍然大悟,原來自己過去許多年,都一直在用一種低效甚至錯誤的方式,與這個世界和自己相處。但我們或許可以用另一個視角,來重新詮釋這段看似被「浪費」的時光。心智模型的品質,同時取決於「處理器」(也就是我們的學習方法與思維框架)和「數據庫」(也就是我們的人生閱歷)。


我們人生的前二三十年,絕對不是空白。我們是在用最真實、最深刻的方式,親身去經歷、去碰撞、去感受,為自己的人生建立了一個無可取代的、龐大且真實的「原始數據庫」。這裡面儲存了成功的喜悅、失敗的教訓、複雜的人際關係、各種難以言喻的情感動盪。這些全都是我們在中年之後,建立高級心智模型的珍貴「原料」。一個十三歲的天才,即便擁有全世界最高效的學習方法,他也無法真正理解什麼是「人情冷暖」或「職場的生存之道」,因為他的數據庫幾乎是空的。


所以,一個成年人開始有意識地學習與反思,並不是在彌補過去,而更像是在為一個累積了數十年資料的龐大數據庫,終於要安裝一個全新的、強效的作業系統。我們每一次學習新的心裏模型,都能瞬間連結、解釋、重構過去幾十年的數百個真實經歷,那種豁然開朗的通透感與領悟力,是年輕時的自己絕對無法比擬的。因此成年後的學習,「投報率」其實遠非昔日可比。


那股「想把後半輩子都拿來學習」的衝動,與其說是對過去的恐慌,不如說是一個沉睡的巨人,終於甦醒過來的喜悅。




文章重點回顧:關於「打開學習黑盒子」

Q1: 所謂的「黑盒子效應」,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它會阻礙我們的進步?

A: 「黑盒子效應」指的是我們在學習時,雖然知道自己投入了時間與努力(輸入),也看到了時好時壞的成果(輸出),卻不了解中間將「努力轉化為成果」的具體過程。因為不了解這個過程,我們的表現會很不穩定,在挫折之下,我們只能投入更多努力,卻因為沒抓住關鍵而依舊無效,最終陷入壓力與耗竭的惡性循環。

Q2: 面對學習瓶頸,最關鍵的兩種高品質練習策略是什麼?

A: 第一是「練習+反思」,永遠不要孤立地練習,要為每一次練習保留反思的時間,從經驗中提煉價值。第二是「目標導向練習」,像科學家一樣,帶著「假說」去進行每一次的練習,讓練習變成一場場有目的的實驗,從而不斷修正我們對技能的理解,穩定地取得進步。

Q3: 對於一個已經很進階的學習者,好比說英文能力很好的人,這套理論還有用嗎?

A: 絕對有用,而且更為關鍵。對於進階者,黑盒子不再是基礎規則,而是「風格、語感、情境」等細微之處。此時的策略,必須從「學習技能本身」升級為「用技能來完成專案」。同時,學習的單位也要從孤立的知識點(如單字),升級為有意義的整合單位(如語塊),才能真正突破高原期,邁向精通。



羊羹我相信投資是知識與實踐的結合。分享存股紀錄是為了印證文章中的思考而非報明牌。願我的經驗能讓大家觸類旁通建立更穩健的投資策略。

👉 羊羹的核心存股策略

用訂閱支持我,持續產出好內容! 如果在我的文章中有所收穫,歡迎訂閱【羊羹學堂】,大家的支持是我分享投資、健康與學習心得的最大動力。

現在加入即可鎖定當前優惠,解鎖所有專屬文章與社群討論,期待與您一同成長。

👉 點此訂閱,成為更好的自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迷途的羊羹
65會員
391內容數
在資訊紛繁的時代,知識的累積往往是決定人生方向的關鍵。 作為一個熱愛學習並致力於提升自我的人, 我希望能夠透過分享自己在學習、投資與健康這三大人生基礎領域的一些見解。 給讀者帶來些許啟發,並幫助我們在前行的道路上取得更好的進展。
迷途的羊羹的其他內容
2025/07/02
我們似乎都活在一種資訊焦慮裡,總想用更快的速度去追趕不斷湧現的新知,卻時常感到徒勞無功。這也曾是羊羹我長久以來的困擾,直到我發現,真正的關鍵,從來就不在於學得多快,而在於我們如何「消化」所學。讓我們一起放慢腳步,試著從被動的苦工玩家,蛻變為自己知識世界的遊戲設計師,重新找回那份充滿樂趣的掌控感。
Thumbnail
2025/07/02
我們似乎都活在一種資訊焦慮裡,總想用更快的速度去追趕不斷湧現的新知,卻時常感到徒勞無功。這也曾是羊羹我長久以來的困擾,直到我發現,真正的關鍵,從來就不在於學得多快,而在於我們如何「消化」所學。讓我們一起放慢腳步,試著從被動的苦工玩家,蛻變為自己知識世界的遊戲設計師,重新找回那份充滿樂趣的掌控感。
Thumbnail
2025/06/28
我們或許都有過類似經驗,花大半天做的精美筆記,最後卻只感動了自己。羊羹我過去也一直在這個無效努力的循環中打轉,後來才發現,問題或許不在我們不夠努力,而是從一開始就搞錯了筆記的真正意義。這趟探索將分享一套完整的思考體系,讓我們一起從辛苦的抄寫員,蛻變為聰明的知識建築師。
Thumbnail
2025/06/28
我們或許都有過類似經驗,花大半天做的精美筆記,最後卻只感動了自己。羊羹我過去也一直在這個無效努力的循環中打轉,後來才發現,問題或許不在我們不夠努力,而是從一開始就搞錯了筆記的真正意義。這趟探索將分享一套完整的思考體系,讓我們一起從辛苦的抄寫員,蛻變為聰明的知識建築師。
Thumbnail
2025/06/25
我們的大腦天生就愛走捷徑,就像電流總是尋找最小電阻的路徑,這或許是拖延最底層的秘密。羊羹我花了很長時間才學會不與這個天性對抗,而是去設計一套聰明的內部系統來引導它。這趟探索之旅,並非要提供標準答案,而是希望能為同樣在內心戰場中奮戰的我們,帶來一些不一樣的啟發與溫柔的力量。
Thumbnail
2025/06/25
我們的大腦天生就愛走捷徑,就像電流總是尋找最小電阻的路徑,這或許是拖延最底層的秘密。羊羹我花了很長時間才學會不與這個天性對抗,而是去設計一套聰明的內部系統來引導它。這趟探索之旅,並非要提供標準答案,而是希望能為同樣在內心戰場中奮戰的我們,帶來一些不一樣的啟發與溫柔的力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拚命地想深化自己的學識與技能、開啟一段新的感情、開發新的人脈關係、跟從多數人的談論踩進熱門的領域,藉此填補心中不足的空缺,……很快地便想偷懶停下,拖延的想法縈繞內心,……才踏出了一步……因為誘惑太大而節外生枝,最後才發現被愚弄的是自己,搞得心力交瘁、萬念俱灰。
Thumbnail
拚命地想深化自己的學識與技能、開啟一段新的感情、開發新的人脈關係、跟從多數人的談論踩進熱門的領域,藉此填補心中不足的空缺,……很快地便想偷懶停下,拖延的想法縈繞內心,……才踏出了一步……因為誘惑太大而節外生枝,最後才發現被愚弄的是自己,搞得心力交瘁、萬念俱灰。
Thumbnail
做中學學中做,這句話屬實不假,我沒有很聰明但也不笨,就是理解力弱了些,不過這些並不妨礙我學習,雖然我鑽牛角尖,但也並非壞事,至少我會找到所有我能找的方法去解決我眼前的問題。 我從來沒有正規的學習過電腦的任何東西,什麼excel、word、autocad...,但就是做中學,不知不覺也都會操作使
Thumbnail
做中學學中做,這句話屬實不假,我沒有很聰明但也不笨,就是理解力弱了些,不過這些並不妨礙我學習,雖然我鑽牛角尖,但也並非壞事,至少我會找到所有我能找的方法去解決我眼前的問題。 我從來沒有正規的學習過電腦的任何東西,什麼excel、word、autocad...,但就是做中學,不知不覺也都會操作使
Thumbnail
腦子裡不可思議的腦洞間接得到驗證……果然是這樣。 這個試煉,從一開始,她就輸了。
Thumbnail
腦子裡不可思議的腦洞間接得到驗證……果然是這樣。 這個試煉,從一開始,她就輸了。
Thumbnail
記錄實戰經驗的重要性在於,它可以幫助我們解決一個典型問題:熱愛學習卻進步有限,難以解決實際問題。
Thumbnail
記錄實戰經驗的重要性在於,它可以幫助我們解決一個典型問題:熱愛學習卻進步有限,難以解決實際問題。
Thumbnail
由於不是這方面的專業,所以一切靠爬文嘗試,我的學習之路不見得正確,就記錄一下自我學習的過程。若有高手見文願指點一二,實屬我之榮幸。
Thumbnail
由於不是這方面的專業,所以一切靠爬文嘗試,我的學習之路不見得正確,就記錄一下自我學習的過程。若有高手見文願指點一二,實屬我之榮幸。
Thumbnail
你是否打算開始學習或做某件事卻覺得阻礙重重? 我想要開始學畫畫,等我買好了紙跟畫筆就會開始 去完文具店,等我看完影片教學就會開始 看完教學影片(還多滑了好多其他youtube的內容) 等我買線上課程學完後就會開始 然後這件事情就被拋到腦後了 完美主義的陷阱就是等我準備好了,就會開始
Thumbnail
你是否打算開始學習或做某件事卻覺得阻礙重重? 我想要開始學畫畫,等我買好了紙跟畫筆就會開始 去完文具店,等我看完影片教學就會開始 看完教學影片(還多滑了好多其他youtube的內容) 等我買線上課程學完後就會開始 然後這件事情就被拋到腦後了 完美主義的陷阱就是等我準備好了,就會開始
Thumbnail
遇困境畫地自限 是因為只看見虛無縹緲的餘光 跟隨的也只有似乎無法通過的門框 將所學經歷都用盡 釐清問題一番後 仍覺得無法脫困 是因一直只看見一扇門 當將問題再細化分解 會看見那扇門會更巨大 將所有的門再一次結合 那是更無窮力量 通往的不只一扇門 而是沒料想到的巨大
Thumbnail
遇困境畫地自限 是因為只看見虛無縹緲的餘光 跟隨的也只有似乎無法通過的門框 將所學經歷都用盡 釐清問題一番後 仍覺得無法脫困 是因一直只看見一扇門 當將問題再細化分解 會看見那扇門會更巨大 將所有的門再一次結合 那是更無窮力量 通往的不只一扇門 而是沒料想到的巨大
Thumbnail
所有的美好,是沿途中關卡的累積。當下的不舒服是智慧的學習,學會了最適合自己的那份體悟,越過曾經比自己高的牆,回頭看,那道膝蓋高的石牆,才會發現那個高度是個想像。是自己變強大了?還是貶低自己的能力了?都得等到越過之後,才會知道的事。 筆記中那句「不要急」,不要急著下定論、不要急著表達、不要急著認定、
Thumbnail
所有的美好,是沿途中關卡的累積。當下的不舒服是智慧的學習,學會了最適合自己的那份體悟,越過曾經比自己高的牆,回頭看,那道膝蓋高的石牆,才會發現那個高度是個想像。是自己變強大了?還是貶低自己的能力了?都得等到越過之後,才會知道的事。 筆記中那句「不要急」,不要急著下定論、不要急著表達、不要急著認定、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