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出影響力|我用這個營隊,把那些沒人教我的事教給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從「管理顧問商業分析師」到「個人品牌寫作教練」,

很多人好奇我背後的「職涯選擇」邏輯,以及為什麼我會想打造現在的「出版寫作營」?


3年前當我獲得「新加坡管顧業」的Offer時,我認為我找到了全世界最棒的工作。

我在一個全世界華人都嚮往的「國際大都市」,以及所有商學院畢業生都「趨之若鶩的產業」,拿到了一個高薪Offer。

「未來有一條康莊大道等著我」我心想。

「只要我沿著這條已經被驗證過的成功道路繼續走下去,我就能獲得金錢、地位和幸福」。


然而這個「對未來的理想」,卻在工作不到1年後就幻滅了。

這條「康莊大道」繼續走下去,不是更加輕鬆、自由和快樂的生活,而是更多的會議、工作量、和對人的剝削。

為什麼我越努力,反而離我的理想生活越遠、越適得其反了呢?

讀了《納瓦爾寶典》後,我才恍然大悟。

雖然我是「高薪白領」工作者,但是我依然在用「時間換取金錢」。而沒有累積和設計「事業的槓桿」。

如果我想越活越輕鬆,我需要建立「個人品牌」:透過創造個人內容資產,去累積別人對自己的信任,最終擺脫對公司的依賴,自己也能面向市場賺錢。


然而,沒人告訴我:應該怎麼建立個人品牌?

雖然已經出現不少「網紅」,但是他們不是透過「銷售專業」賺錢,而是透過「接廣告」。

「網紅等於個人品牌嗎?」我心生疑問。

但我知道,如果要「銷售專業」,我必須「建立權威感」。

而建立權威感最好的方式,即是「寫書」。

然而,這是一條只有少數人走過的路,一切都是瞎子摸象。


我開啟了「閉關式寫作」。

原先我以為「閉關寫作」是最有效率的方法,

直到我完成書稿,我才發現「出版社看重的已經不是故事和文筆,而是你的個人影響力」。

  • 你有在經營「臉書或IG」嗎?
  • 你有多少粉絲?
  • 能帶來多少潛在銷量?

這些才是出版社在意的東西。

而我因為沒有這些東西,所有出版社都拒絕為我打開「機會之門」。

我才「更清楚」的意識到:在這個年代,「經營自媒體」已經是「行走江湖、擴展商務」必不可少的東西。

為了證明出版社「瞎了眼」、錯過了下一個「Super Star」,我憤而重啟已經停用4年的社群媒體。


因為我已經長時間沒用過「社群媒體」,因此雖然是生長在網路時代的Z世代,我在一開始也像個社群媒體「小白」。

我不知道如何「修圖」、不知道如何「剪輯影片」、更不知道如何寫「有趣的貼文」...

我看著「人人都光鮮亮麗」的社群媒體,望而興嘆。

「不會經營自媒體的我,真的能建立成功的個人品牌嗎?」


所幸的是,上帝給你關了一扇門,註定會給你留一扇窗。

2024年初,一個以「純文字」為主的社群媒體忽然在台灣紅了起來——Threads。

我彷彿看到了我的救命稻草。

「我正好有一本書的內容啊!」我根本不缺內容發布。

我靠著「一本書」內容庫的優勢,實現「無痛日更」。


起初,我和大多數創作者一樣,不知道哪些內容會火。

我發理論,不火。

我發時事感悟,不火。

我在大咖底下留言,不火。

...

我只能不斷發布、測試、再發布。

真正讓我第一次感受到「社群媒體的力量」,是我發布的一則故事「從世界上消失幾個月,再像重生一樣歸來」。

摘自我書中分享的第一個「化危機為轉機」的故事。

神奇的事情發生了,

當時粉絲數不到50人的我,居然第一次收穫了超過100個讚,以及上千的瀏覽。

我「破圈」了。


之後,我透過不斷分享我在書中早已寫好的「獨到的故事」和「見解」,

以「火箭般」的速度累積追蹤數以及私域讀者。

通常,要累積到相同體量的追蹤和讀者,需要花費2-3年的時間,可我卻在短短3個月內就達陣了。

被傳統出版社拒絕後,走向「自費出版」,原本僅預期「個位數」的銷量,只準備了200本的實體書,卻沒想到在4個月內賣完了。

我才發現,

這些追蹤者是因本身就喜歡「我書中的內容」,而追蹤的我。

因此,我從一開始就吸引到「目標客群」,而不是對自身「個人品牌」、「商務運營」沒有幫助的網路旁觀者。


我這才無比慶幸,我是「先寫書,再經營社群媒體」來打造個人品牌。

因為我有一本書的「內容量」,以及明確的「主題」,

我不用每天擔心:

  • 「今天該發什麼?」
  • 「今天發這個會不會影響我的品牌調性?」
  • 「我已經吸引來的粉絲,會不會因為我發了別的主題而覺得奇怪,最後退追?」

我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停留在「商業經營」上面,去服務客戶,將影響力變現。

而非只是「埋頭創作」,沒有時間思考「商業變現」。

記住,個人品牌最後能成功,靠的不是「誰最會創作」,而是「誰能創作,同時也能運作好商務模式」。


「先寫書,再經營社群」讓我「以終為始」,

而不是一頭熱栽入「社群媒體混亂的戰場」,跟隨流量或靈感創作,最後迷失自己的「目的地」。

寫書逼迫我去思考,

  • 我到底應該聚焦什麼「主題」?
  • 有哪些「個人故事」佐證我對該主題足夠了解?
  • 我對這個主題有什麼「獨特見解」?
  • 我可以給讀者提供什麼「意義與價值」?

這些都是建立個人品牌的「基石」。

正因為我把這些基石打好了,我才能在社群媒體上穩定輸出,而不擔心過勞(burn out)。

也才能真正吸引對我的「理念」和「專業能力」欣賞的人,而不是網路上的「路人、看客」。


現在,隨著AI發展,企業縮減人力,

我看到越來越多人主動或被動開啟「個人事業」,

卻因為不熟悉「網路生態」,在用「網紅——追求流量的方式」經營自己的個人品牌,

用錯了方法,最終因為缺乏「能見度」、「粉絲與專業匹配度」,而遲遲無法用「專業能力」變現,讓我覺得很可惜。

這也是我想將自己的「實戰經驗」,統整為「系統方法」而創立「出版寫作營」的原因。


出版寫作營為期「12週」,每週會面一次,

你會學習到「專業人士(非網紅)」經營個人品牌的「正確方式」:

✓ 如何從 0 粉絲開始,一邊寫書、一邊行銷,同時累積讀者與信任感?

✓ 如何找到自己的「獨特定位」,在一群擁有相似專業背景的創作者中脫穎而出?

✓ 如何包裝與行銷自己的內容,讓專業知識不再艱澀難懂,還能吸引到「對的讀者」?

✓ 一本書要怎麼出版?從「概念 → 寫作 → 定位 → 行銷 → 出版」全流程一次走過。

✓ 出版後可以怎麼做,才能吸引「媒體曝光」與「講座邀約」,真正放大你的出版影響力?

如果這是你想要學習的內容,

敬請持續鎖定我的Email消息,我將在7月底發布「報名通知」給100+優先名單上的成員。

為保證品質,只提供12位名額,額滿即止。

還沒加入「優先名單」?請加入: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Eve's Salon: 投資自己就是「最好的投資」
299會員
159內容數
恭喜你發現了一個寶藏格主!
2025/07/14
相信大家都知道《原子習慣》這本書。 就算沒看過,也經常在各大「暢銷書排行榜」中見到這本書的名字,或是發現許多人分享了關於該書的「讀書筆記」。 這本書有多紅,可想而知。 但是今天我不想聊關於該書的內容,而是講講這本書的作者James Clear。 出版時,他才30歲。《原子習慣》是他的處女作。
Thumbnail
2025/07/14
相信大家都知道《原子習慣》這本書。 就算沒看過,也經常在各大「暢銷書排行榜」中見到這本書的名字,或是發現許多人分享了關於該書的「讀書筆記」。 這本書有多紅,可想而知。 但是今天我不想聊關於該書的內容,而是講講這本書的作者James Clear。 出版時,他才30歲。《原子習慣》是他的處女作。
Thumbnail
2025/07/07
2個月前,我開始與更多正在搭建「個人品牌」的朋友進行深入的1v1對話。 這些人中許多人已經有了幾年的工作資歷,累積了足夠多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希望透過在網路上建立「個人品牌」的方式,實現更自由的生活方式。 更終極的目標是,取代原有的工作,獲得財務自由。 令我驚訝的是,大部分人詢問的重點是:「我該
Thumbnail
2025/07/07
2個月前,我開始與更多正在搭建「個人品牌」的朋友進行深入的1v1對話。 這些人中許多人已經有了幾年的工作資歷,累積了足夠多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希望透過在網路上建立「個人品牌」的方式,實現更自由的生活方式。 更終極的目標是,取代原有的工作,獲得財務自由。 令我驚訝的是,大部分人詢問的重點是:「我該
Thumbnail
2025/06/30
如果你正在考慮經營「個人品牌」,你是否也在思考「我是否應該等有更多時間」、「等我累積更多資歷」、「等更多人認可我的能力」,才開始會更好呢? 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以為: 假如我想成為什麼人,我需要先擁有什麼,才能展開行動,最終才能成為我渴望成為的人。 比如: 我想寫作,我需要先擁有出眾的文筆,
Thumbnail
2025/06/30
如果你正在考慮經營「個人品牌」,你是否也在思考「我是否應該等有更多時間」、「等我累積更多資歷」、「等更多人認可我的能力」,才開始會更好呢? 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以為: 假如我想成為什麼人,我需要先擁有什麼,才能展開行動,最終才能成為我渴望成為的人。 比如: 我想寫作,我需要先擁有出眾的文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在本文中,作者分享了在新加坡管理顧問公司擔任商業分析師的經驗,從而理解商業閉環,從打工人變身生意人。管理顧問公司的工作模式與大多數科技大廠不同,並且強調了理解商業模式,與獨立自主的商業能力對於職場人的重要性。
Thumbnail
在本文中,作者分享了在新加坡管理顧問公司擔任商業分析師的經驗,從而理解商業閉環,從打工人變身生意人。管理顧問公司的工作模式與大多數科技大廠不同,並且強調了理解商業模式,與獨立自主的商業能力對於職場人的重要性。
Thumbnail
從全球Top商學院INSEAD畢業後,我在新加坡一家專注於醫療領域的管理顧問公司(management consulting) 擔任商業分析師。管顧業高強度、快節奏的工作內容,讓我在很短時間內,就實現從「懵懂的畢業生」到「嫻熟職場人」的蛻變。
Thumbnail
從全球Top商學院INSEAD畢業後,我在新加坡一家專注於醫療領域的管理顧問公司(management consulting) 擔任商業分析師。管顧業高強度、快節奏的工作內容,讓我在很短時間內,就實現從「懵懂的畢業生」到「嫻熟職場人」的蛻變。
Thumbnail
我曾在香港的公關PR行業工作了四年多,但去年我決定到加拿大進修,修讀用戶體驗設計及數碼營銷,並計劃轉行業。畢業後,我在一家公司從事市場營銷,同時在業餘時間接案,幫助香港的小企業進行市場營銷。老實說,移居和轉行的挑戰不小。一方面,你的過去工作經驗在新環境可能不被重視;另一方面,轉行會讓人覺得你是一
Thumbnail
我曾在香港的公關PR行業工作了四年多,但去年我決定到加拿大進修,修讀用戶體驗設計及數碼營銷,並計劃轉行業。畢業後,我在一家公司從事市場營銷,同時在業餘時間接案,幫助香港的小企業進行市場營銷。老實說,移居和轉行的挑戰不小。一方面,你的過去工作經驗在新環境可能不被重視;另一方面,轉行會讓人覺得你是一
Thumbnail
因著先前報名參加人力銀行的職涯引導課程,需要尋找對象進行職涯引導,然後繳交報告跟上台簡報,稍加紀錄一下過程跟一些學習。如果某種程度自我覺察與認識較高的人也可以自己做一些簡單的探索,當然有專業的諮詢引導,也許可以協助找出一些方向或是加深自己的信念。 #透過測評了解自我 因著多數引導未必
Thumbnail
因著先前報名參加人力銀行的職涯引導課程,需要尋找對象進行職涯引導,然後繳交報告跟上台簡報,稍加紀錄一下過程跟一些學習。如果某種程度自我覺察與認識較高的人也可以自己做一些簡單的探索,當然有專業的諮詢引導,也許可以協助找出一些方向或是加深自己的信念。 #透過測評了解自我 因著多數引導未必
Thumbnail
我的第一份工作在管理顧問業,然而比起大學一開始就以「管顧業」為目標,去做相關領域實習的同學,我申請管顧業投遞的履歷可謂是「怪的可以」。我大學時就讀香港浸會大學商學院,入學時學校尚未開設「創業系」,而我也一直以「行銷系」為第一優先選擇...
Thumbnail
我的第一份工作在管理顧問業,然而比起大學一開始就以「管顧業」為目標,去做相關領域實習的同學,我申請管顧業投遞的履歷可謂是「怪的可以」。我大學時就讀香港浸會大學商學院,入學時學校尚未開設「創業系」,而我也一直以「行銷系」為第一優先選擇...
Thumbnail
我在入職人生第一份全職工作——夢幻的高薪管理顧問職業、在華人擠破頭都想進的新加坡之後,反而陷入巨大的迷茫感。一直以來我都為著「考到好學校,拿到好工作」努力不懈,卻沒有人回答我「得到好工作之後,接下來呢?」
Thumbnail
我在入職人生第一份全職工作——夢幻的高薪管理顧問職業、在華人擠破頭都想進的新加坡之後,反而陷入巨大的迷茫感。一直以來我都為著「考到好學校,拿到好工作」努力不懈,卻沒有人回答我「得到好工作之後,接下來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