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50歲退休練習生|專注於股息投資與人生觀察
——Joan Didion(瓊・蒂蒂安,《我們為了活下去而說故事》)
最近聽了一場知名作家的訪談,主持人問他:「你小時候有什麼特別的才藝嗎?」
他笑著說:「會說謊算不算?」
全場一陣大笑。但他接著補了一句:「不是為了騙人啦,是因為腦袋裡的想像太多。像我放學走回家的時候,總會幻想巷口躲著一隻老虎,我得像冒險王一樣想辦法通過……」
這話不但沒有引來責備,反倒讓我一愣。
從小到大,我們被教導說謊是不對的——會被處罰、會失去信任、會「道德扣分」。但他把「說謊」講得那麼自然、輕盈,好像是一種日常創造,甚至,是一種對現實的溫柔挑戰。
這才驚覺,原來說謊,也可能是一種才華。
小時候的謊,是對世界的再創作
回想起來,每個孩子都說過謊。說自己考100分、說看到鬼、說家裡養過一條龍……這些荒誕不經的話語,大人總是一笑置之,有時責罵、有時敷衍。
但有沒有可能,那其實是孩子們在「重寫現實」?
把平淡的午後加點驚險、把無聊的生活加點色彩?
有些謊,不是為了逃避責任,也不是出於惡意,而是因為內在的想像太過飽滿,不說出來就會溢出來。
那不是虛假,而是一種心理上的創作需求。
創作的起點,就是一場溫柔的說謊
長大後,我們漸漸懂得區分什麼是真、什麼是假,謊言不再天真,變得精緻、隱晦、甚至可怕。
但也有一群人,他們把這份「說謊的能力」轉化成文字、畫面、聲音。他們寫小說、拍電影、畫插圖、做設計。他們把童年編的故事升級成劇本,讓想像成為作品,讓虛構成為職業。
他們沒有忘記怎麼說謊,只是換了一個方式——創作。
而我們這些觀眾、讀者、聽眾,也甘願被騙。
甘願在電影院裡落淚,在小說裡相信一個不存在的人,在遊戲裡為一段虛構的旅程感動。
那種「願意被騙」的心情,其實是一種對真實世界的超越與補充。
誘導的關鍵:讓想像變成力量
真正重要的,不是「不能說謊」,而是——這份說謊的能力,要被引導到哪裡?
若說謊是為了掩飾、欺瞞,那是破壞性的;
若說謊是為了創造、療癒、連結,那就是建構性的。
我們常聽到「說故事的能力」是現代人的核心技能。會說故事的人,不只適合當作家,也適合當領導者、企劃、行銷、設計師,甚至只是生活中的朋友——會用一句話安慰人、轉換氣氛、講出一點希望,這都是能力。
說謊,只是說故事的一種形式。
當我們知道那不是為了騙你,而是為了帶你去另一個世界,那就變成了一扇門、一條路、一個出口。
結語:在現實與幻想之間,築一座橋
或許我們都曾是那個「愛說謊的小孩」,只是長大後太快被現實修剪,忘了自己曾經擁有那份編故事的勇氣。
現在回頭看,那些幼稚的謊言、荒誕的故事,並不可恥。
相反地,它們或許才是我們最早的創作本能。
讓我們給這個社會一個提議:
少一點責備,多一點引導;
少一點壓抑,多一點鼓勵。
說謊,不見得都是錯。只要它走對了方向,它就可能是想像力的種子,是未來創造的萌芽。
「所有的創作,都是一種優雅的謊言。」
——村上春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