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在評價你——是陌生人、同事、家人?還是你自己?
是誰的聲音在你腦海迴盪,讓你懷疑起本來好好的自己?
是網路上素未謀面的陌生人,是同事無心的一句話,是家人不經意的批評,還是自己?
在這個資訊紛擾、聲音過多的世界裡,我們經常陷入一種情緒矛盾:渴望被理解,卻又害怕被看見;一邊想做好自己,一邊又不自覺地依賴他人的目光定義自己。明明只是一句話,卻像整個人都被否定了;明明想要堅定,卻總在一則讚美與一句批評之間搖擺......到底是誰牽動了心裡最深的那根弦?
「接受一個人的讚美,也等同接受一個人的批評。」
當我們習慣把評價當作判定自身價值的準則,也就默默交出了情緒的鑰匙。
渴望被鼓勵,是人的本能;但如果過於依賴讚美來確認存在,就容易在批評中崩塌。
真正的穩定,來自於「選擇信念的自由」:你可以決定,哪些聲音值得聽進去,哪些話語可以放下不管。不是誰說了什麼才變成誰,而是你願意相信什麼、定義什麼,就會成為什麼樣的自己。
與自己對話,是一場深層的重新定位
我們都會經歷不自信的時候,當發現自己期待安慰、渴望肯定,正是與自己好好對話的時機。你可以從三個方向開始:
- 自我讚美:肯定自己的努力與善良,而不只是成就與結果。
- 自我釐清:這份情緒,是源自於他人的評價?還是對自己的期待?
- 自我重設:當混亂太多,允許自己暫時歸零,重新回到內心的中心。
試著告訴自己:「我不是被說成什麼就成為什麼的人,我是自己選擇的那個人。」試著溫柔地選擇要去擁抱哪些話語。
一句話可以傷人,也可以療癒;而我們總會在情緒低落時,對語言的殺傷力更加敏感。因此,請為自己設立一道篩選的濾網,不斷向著讓你前進的言語伸出手,放下那些投射過來的惡意。
若是作為身邊的人,我們也可以靠近,但不需要取代對方,或者試圖承擔全部的情緒——尊重,是關係的邊界,更是保護彼此的方式。
親愛的請記得,生活中的每一刻都可以重新定義自己。
在這樣的喧鬧的世界裡,真正的穩定與溫柔,來自於你願意理解自己、並選擇不再苛責自己。
別忘了──我們都是帶著微光前進的凡人
再耀眼的人,也會渴望理解;再堅強的靈魂,也會想被擁抱。
願在愛裡,不需偽裝,帶著一切真實成為自己,並被溫柔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