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專心怎麼辦?5–10 歲家長必讀的陪伴心法
當孩子坐在書桌前東張西望,寫功課三分鐘、發呆三小時,身為家長的我們常會忍不住想大喊:「你到底有沒有在專心啊!」但別急著責備,因為「專注力」其實和身高一樣,是可以培養的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
在這段孩子發展專注力的黃金階段(5–10 歲),我們的陪伴方式、環境設計與溝通語言,都會深深影響他們未來的學習節奏與自信心。這篇文章,我想和你分享幾個實用的引導方法,幫助你不再只是苦口婆心,而是找到真正有效的策略。
✅ 1. 創造「低干擾」的專注環境
很多孩子不是不想專心,而是太多東西在「搶注意力」。- 幫孩子設定一個固定的學習角落,桌上只留必要的物品(例如:筆記本、文具、水壺)。
- 關掉電視與不必要的背景音,手機與玩具暫時收起來。
- 光線明亮、座椅高度適中,也能幫助提升坐定的時間。
✨ 小提醒:你可以跟孩子一起布置這個空間,讓他有參與感,願意投入在自己的「任務基地」。
✅ 2. 以「時間」取代「結果」來建立成就感
與其要求孩子一次就寫完一頁功課,不如讓他試試「10 分鐘挑戰」。
- 使用番茄鐘法:設定 10 分鐘專心時間+5 分鐘小休息。
- 把任務切小一點,例如「先寫完這三題」或「今天先複習 5 個單字」。
- 給孩子一個「我做到了」的感覺,比聽到「你怎麼還沒寫完」更能激發動力。
✨ 小提醒:專注的時間可以循序漸進,從 5 分鐘開始慢慢拉長。
✅ 3. 用「遊戲化」的方式引導重複練習
對這個年紀的孩子來說,遊戲是最自然的學習模式。
- 與其說「去看書」,不如玩「找書中秘密任務」的遊戲。
- 給他一個角色設定:「今天你是知識小偵探,要找出數學王國的寶藏!」
- 使用貼紙、集點、故事冒險等方式,讓任務變得有趣又具挑戰。
✨ 小提醒:過程中記得給予具體的正向回饋,例如:「你剛剛坐了 8 分鐘,真的有在努力!」
✅ 4. 理解孩子的情緒訊號,而不是只看行為
有時候孩子不專心,背後其實是「不想做」、「覺得難」、「怕做錯」的情緒反應。
- 與其說「你怎麼又分心了」,不如問:「有什麼地方卡住嗎?要不要我們一起想辦法?」
- 協助他釐清「不喜歡」的原因,可能是內容太難、太多、或者不懂怎麼開始。
- 用同理取代責備,孩子會更願意打開心防。
✨ 小提醒:你可以每天睡前聊聊:「今天有什麼事讓你覺得不想做?」把挫折變成可以說出來的事。
💛 給每一位努力陪伴的家長
孩子專注力的培養,就像種一棵樹,不會一夜長成,但只要你每天澆水、給陽光,它終將長出自己的力量。
你可能會懷疑:「我做這些真的有用嗎?」答案是——有的,只是它的成果藏在你看不見的堅持裡。每一次你願意陪他坐下來,每一次你多說一句理解的話,都是他未來能穩穩站好的根基。
別忘了,你也是在學習怎麼成為一個更懂孩子的大人。你已經做得很好了,請不要小看你每天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