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場沒有盡頭的對話,和一個精疲力盡的我
在我認識她的十年裡,我看著她一次又一次地試圖與母親好好「談談」。這些嘗試,有時是語氣柔和地解釋自己的選擇,有時是寫下一封又一封情真意切的長信,懇求理解;有時乾脆選擇沉默抗議,希望藉由不回應來傳達自己的疲憊。然而,無論她選擇哪一種方式,結局卻總是驚人地相似——一場誤會、一場冷戰、一次更猛烈的「你怎麼這樣對媽媽」的情緒轟炸。
她無奈地說:「我不是沒試過,可是她永遠聽不進去。我每說一句話,她都當成指責。我試著讓她理解我,反而變成我不孝、我變了、我不感恩。我真的改變不了她。」
我陪她走過這樣令人精疲力盡的對話太多次。每次爭執過後,她都像打完了一場仗,疲憊地靠在沙發上深深嘆氣,眼神空洞,像是在問我,也像是在問自己:「我到底還能怎麼辦?」我知道她不是要放棄母親,也不是不再愛母親。她只是累了——累於永遠不被理解,累於永遠要小心翼翼地選擇語氣和措辭,累於總是要安撫一個大人的情緒,而不是被安撫的那一個。然而,在這場漫長而艱辛的拉鋸戰中,我也慢慢看到她學會了一件更為重要,也更為根本的事:當你無法改變一個人時,你可以改變你自己的回應方式。 這份領悟,成為她從困境中破繭而出的起點。
從耗竭到覺醒:當「愛」等同於「忍耐」
在許多控制型或情緒化父母的家庭中,「愛」的定義常常被扭曲,演變成一種需要「無限忍耐、妥協與退讓」的單向付出。我的朋友便曾深陷其中。
1. 誤解的愛:討好與消耗的惡性循環
最初,朋友對於「愛」和「孝順」的理解,是建立在「忍耐」、「妥協」與「退讓」之上。
- 行為模式: 當母親碎念時,她不回嘴,儘管內心不認同;當母親責怪她冷漠時,她會主動聯絡,甚至放下自己的事情去陪伴;當母親情緒失控時,她會陪哭、陪聽,甚至不惜自己道歉來平息風波。
- 潛在目的: 這些行為背後,潛藏著一個深層的「目的」——試圖讓母親開心,試圖避免衝突,試圖換取一份被看見、被肯定的「愛」。她相信,只要自己足夠「乖」、足夠「好」,就能得到母親的認可,就能讓這段關係穩定下來。
- 真實感受: 然而,越是這樣做,她越感到內心委屈與疲累。她就像一個不斷注水的容器,卻有個無底洞,永遠無法填滿母親的情緒需求,反而讓自己日漸枯竭。
- 分析: 這種模式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討好型依戀」或「人際迎合」。個體為了維持關係或避免衝突,會習慣性地壓抑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將他人的感受置於自己之上。長期下來,會導致自我價值感降低,並在關係中感到不平衡和耗竭。諮商心理師周慕姿在其著作中便曾指出,這種「好人情結」往往源於童年時期對安全感的渴求。
2. 覺察的轉捩點:不健康的互動模式
當身體與心靈的疲憊達到極點時,朋友開始產生疑問:她的努力,真的有效嗎?她不是不夠努力,而是她所參與的「互動模式」,本身就是不健康的。
- 母親的情緒 ≠ 她的責任: 朋友慢慢學習分清楚:母親的情緒,是母親自己的課題。她無法為母親的情緒負責,也無需為此感到內疚或承擔。她所能做的,是表達關心和尊重,而不是成為母親情緒的「垃圾桶」或「替罪羊」。
- 拒絕順從 ≠ 不孝: 她意識到,拒絕順從母親不合理的要求,並不等於她不孝順或不愛母親。孝順的本質是尊敬與關懷,而非盲從與犧牲自我。
「內在距離感」的建立:溫柔而堅定的自我保護
從「覺察」到「行動」,需要巨大的勇氣。朋友開始嘗試不同的回應方式,慢慢建立起一種健康的「內在距離感」。
1. 實踐「課題分離」:改變回應模式
改變,往往從一個微小的、有意識的回應開始。
- 不再慌亂地解釋或哄: 有一次她母親在電話中情緒激動地指責她:「妳現在都不講話了,是不是覺得媽媽煩?妳是不是變了?是不是外面的人比較重要?」以前她會立刻慌亂地解釋、哄騙、或陷入深深的內疚。但那一次,她只是平靜地說:「媽,我知道你在意我,但我現在下班很累了,等我休息好,我們再說好嗎?」
- 溫柔而堅定的自我保護: 那句話不是冷漠,而是一種溫柔而堅定的自我保護。她沒有切斷對話,也沒有情緒化地反擊,只是設立了一個清晰的界線:我現在無法處理你的情緒,我需要先照顧自己。她將「回應」的主導權從母親手中拿回了自己手中。
- 內疚感與力量並存: 我問她那天電話後有沒有罪惡感,她點點頭:「還是會。畢竟是自己的媽媽。」但緊接著她又說:「但也第一次感覺,我在保護自己。」這份「保護自己」的感受,是她內在力量成長的證明。它說明她不再只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有能力為自己築起一道防護牆。這就是轉變的開始,她明白了:改變不了她的母親,但可以改變自己不再進入那種耗盡的互動回圈。
2. 建立「內在距離感」的具體策略
「內在距離感」並非斷絕關係,而是在情感和心理上與對方保持適當的距離,不被對方的情緒和期待完全吞噬。朋友採用了以下幾個策略:
- 不再事事解釋:保留部分生活空間。 她說,以前她習慣跟母親解釋自己每個決定,從工作到感情,都希望母親能理解並認同。現在她知道,有些人不是不懂,而是他們的「控制需求」強過「理解意願」。於是她學會保留部分生活,不報備那些會引起母親焦慮的事情,不為自己的選擇辯解,也不再強求母親的認同。這份「不解釋」,反而給了她更多的自主權和內在平靜。
- 界線不等於絕情:調整互動頻率。 她不再勉強自己回應母親的所有訊息,也不再每次電話響起就立刻接聽。她改以「週末再聊」或「固定時間聯絡」的節奏與母親溝通,讓自己有喘息的空間,而不是被動地被母親的焦慮所牽引。這不是斷絕,而是設下一道溫和但清晰的界線,讓彼此都能在健康的距離中互動。
- 冷靜回應,不帶情緒:中斷情緒循環。 她母親情緒化時,她只重複關鍵句:「媽,我知道你關心我。這件事我會自己處理,請你放心。」她不辯解、不反駁、不升高衝突,只是讓話停在平穩的節點。這種「錄音機式」的回應方式,有效中斷了母親情緒化言論的循環,讓情緒找不到著力點。
- 接受「她就是這樣的人」:放下改變的執念。 她說自己最大的釋懷,是放下那句:「有一天她會改變。」她終於明白,媽媽也許這輩子都不會變。她的控制、她的碎念、她的情緒,就是她的模式。這種接受,並非認輸,而是一種智慧。它讓她意識到:「我可以不去改變她,而是選擇怎麼『對待這樣的她』。」當她不再把期待壓在不可能改變的人身上時,她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成長的印記:一個既溫柔又堅定的自己
學會了這一課後,朋友變了。她變得比以前更勇敢了,眼神也更加明亮而堅定。
1. 關係的昇華:愛不再帶怨
她還是會接媽媽的電話,但不再緊張。她會聽,但不把所有話往心裡塞。她懂得分辨「關心」與「操控」,也知道如何保護自己的情緒不被綁架。
- 內在力量的增長: 她說她終於體會到一種「對媽媽的愛不再帶怨」的感覺。這種感覺,不是因為媽媽變了,而是她自己的內在變得更穩定、更有力量。當她不再被母親的情緒左右時,她能夠以更純粹的眼光去愛母親,而不是帶著怨恨和疲憊。
- 接納不完美: 她不再指望母親成為一個理想的大人,而是接納她是一個不完美、帶著焦慮與掌控欲的母親——同時也是一個曾經受過傷、不知道如何好好表達愛的女人。這種接納,讓她釋懷了許多過去的痛苦。
2. 給所有「孩子」的溫柔力量
也許你和她一樣,有個控制欲強、情緒多變的母親(或父親)。也許你花了好多年想讓她理解你、祝福你、放手你。也許你試過溝通、冷戰、妥協、對抗,但她始終沒變。
那麼,或許你該問問自己:我要再花多少力氣去改變她,而不是照顧自己?
- 無法改變,是一種現實: 接受你無法改變他人的本質,是獲得自由的第一步。
- 選擇如何回應,是你的自由: 儘管你無法改變父母,但你可以選擇如何回應他們,選擇他們的話語是否能進入你的內心。你可以選擇不進入無止境的辯解;你可以選擇不讓她的焦慮成為你的包袱;你甚至可以選擇,一段物理或心理上的距離,是為了讓愛能夠以更健康的方式存在。
結語:我們無法選擇父母,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成為自己
我朋友後來說過一句我很感動的話:
「我終於放過了那個一直想當媽媽好女兒的自己。因為我知道,真正的孝順,是讓自己過得好,而不是讓她滿意。」
這句話,道出了無數在控制型家庭中長大的孩子的心聲。真正的孝順,是活出自己最好的樣子,而不是犧牲自己去符合他人的期待。當你過得好、活得自由,那份光芒本身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回報和祝福。
願你也能擁有這樣的轉變。因為,釋懷從來不是斷絕,而是選擇不再把改變的期待壓在不可能改變的人身上。你可以成為一個不完美母親的孩子,但你依然可以,成為一個完整、自由、且為自己人生負責的大人。
❤️ 更多文章:艾煦的個人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