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你是不是也聽過?
「媽媽,我跟OO吵架了,可是老師都不處理!」
身為幼教老師,這樣的「指控」可以說是家常便飯。
但真的是「老師都不處理」嗎?🤔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誤解?
其實,多數幼兒園老師並不是沒有處理,而是選擇一種讓孩子學習面對衝突的方式來引導。
現在的教育理念強調:
孩子在人際互動中應該要練習——
✔ 表達自己的想法
✔ 描述情緒感受
✔ 與他人進行溝通協調
所以當我們看到孩子間發生衝突時,老師往往會先這樣做:
👂老師的第一步:傾聽與同理
像是看到A小朋友被推倒,我們不會立刻跳出來責備,而是先溫和地說:
「我看到剛剛OO推了你,你覺得很不舒服,對吧?」
這樣的語言,目的是讓孩子知道他的情緒被看見,而不是馬上替他出氣。
🧠第二步:引導孩子思考與表達
接著,我們會問孩子:
「那你覺得要怎麼處理會比較好呢?」
「你想對OO說什麼嗎?」
有些孩子會說:「我想叫他不要再推我。」
我們就會幫孩子整理語句,引導他用適當的方式表達:
「你可以這樣跟OO說:『你剛剛推我,我覺得很不舒服。』」
然後,孩子自己去說,對方說了對不起,事情就圓滿落幕了。🎯
💡那為什麼孩子還是說「老師沒處理」?
這就是我們在現場最常遇到的情況了:
當衝突當下,孩子的情緒其實已經被照顧,事情也處理完了。
但等孩子回到家,想找爸媽聊聊天、討拍拍、重提白天發生的事時,就會這樣說:
「我有跟OO說,可是他都不理我,老師也沒幫我。」😢
對孩子來說,他可能沒有把「老師讓我自己去說」視為一種「老師有在處理」,
但事實上,我們是將處理的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希望他學會:
✔ 表達自己
✔ 調節情緒
✔ 嘗試解決問題
📝結語:我們不是不處理,而是「讓孩子自己有能力處理」
很多時候,我們在背後做了很多引導、鋪陳、支持,
只是孩子當下記得的片段,回家沒說出來。
也希望爸媽們聽到孩子的轉述時,能多一分理解與信任,
有疑問也可以來跟我們聊聊,一起陪孩子在生活中長出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