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嬰兒潮世代未經歷二戰時期的民族清洗,教育也過於正面,反省是幾十年後,重新審視歷史的事情。經歷二戰的學者、政客,幾乎沒人面對,絕大多數人都是納粹的幫兇,可戰後嬰兒潮世代的反省,有讓歐洲擺脫過去,邁向全新的未來?並沒有,民族主義還是主導著情緒,尤其是美蘇對決下,西歐必須配合的不甘,不斷的衝撞冷戰體制,並於後冷戰時期,竭力的要反證歐洲在冷戰時期就可以不需要美國,儘管沒什麼成效就是。
除去民族主義外的另一個矛盾,在於二戰末期實質上是「誰拿到的就是誰的」,但名義上總要給一些好聽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尊重當地人的發展,不能輕易更改國界,要透過民主的方式改變。
實際上1945-1950,英美對上蘇聯,雙方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都在幹差不多的事情,比現在俄羅斯對烏克蘭要求的還過分,杜魯門、邱吉爾對史達林妥協的程度,遠比今天指責川普的多好幾倍。
二戰後分割歐洲,美蘇英法各有想法
當年沒出問題,是因為有共同敵人--德國。所以從德黑蘭到雅爾達,諸多協議根本就是大筆一揮,直接讓渡出去,故而雅爾達被認為是出賣友人的代名詞。但嚴格說起來,也沒那麼嚴重,事後的發展完全依照各國傳統國策,以及對既有軍事占領的承認。以英國為例子,邱吉爾從沒放棄大陸均衡的傳統英國國策,所以對東歐畫給蘇聯毫無心理障礙,在巴爾幹的瓜分上更明顯。如果說蘇聯公然介入羅馬尼亞跟保加利亞政權,那英國在希臘的所作所為,接近於放任不管,任左右派內戰不休,維持秩序的手腕更糟糕。
法國則是最尷尬,明眼人都知道法國沒資格稱自己是戰勝國,為何最後還列入聯合國五常之一,甚至想藉由英美出力去瓜分德國?說白了就是意識形態,美國本就不想介入歐洲,恨不得趕快抽身,拉一個歐洲本土大國來負責最好,英國也想快點回到本島,爛攤子都給法國去處理,那蘇聯呢?史達林的想法最共產主義,他相信資本主義彼此之間必然會內鬥不休,扶植一個可以扯後腿的法國,法國人就會為了面子整天創空美國。
他是對的,但也沒全對,資本主義集團根本就沒內鬥到崩潰,反而為了抵抗共產主義,維持表面上的團結幾十年,等到蘇聯先一步崩了。這就是共產主義信徒的侷限,對經濟的理解太差,意識形態的偏見太重,深信階級矛盾會爆發,資本主義的不穩定顯而易見,所以站在蘇聯的角度,冒險跟美國開戰,打下歐陸全部,不如等資本主義國家內戰崩潰再去撿便宜。
結果等到自己先死了。
歐洲無力抗蘇,與美合作仍半推半就全因自尊
各位一定聽過西歐在冷戰時期有多團結,但實際上呢?可以先回憶一下,確認是不是受到故事影響。眾所皆知的布列敦森林體制,以美元為主的金融調節,西歐各國並沒有積極參加喔。
因為戰後殘破不堪,農工產能減半,要跟美國貸款買糧食的錢都生不出來。再加上馬歇爾計劃之前,確實美國人的態度就是高利貸放貸者,西歐國家會覺得不信任也很合理。英國、法國、西德最後都拖到快1960年才加入,不然抱持著「我們是強國就要有強勢貨幣」這種想法者可多了。不意外的是,往後數十年只要全球經濟出現問題,責怪加入這個體系導致本國受損的歐洲人,比例都沒降下去過。
我們只能說,人類的天性之一,就是「升米恩、斗米仇」
在軍事上,蘇聯不想進攻西方,雖說主要是在核彈上,1947年時美軍已經復員,歐洲駐軍沒多少,蘇聯復員了還是有兩百萬大軍,但核彈一枚就可以摧毀一個裝甲師,以史達林的角度來看,主動侵略完全沒意義。另一方面就是相信資本主義會自己垮掉的偏見,但不管蘇聯怎麼想,具體的百萬大軍威脅就在那邊,對西歐來說是很可怕的。
面子裡子都要,拿美援罵美帝種疑美惡因
問題就回到西德身上,如果要抵抗共產勢力入侵,勢必要讓西德快點恢復工業生產,而這違背了懲罰德國的目標,其中法國提出的分割方案,實質上獲得西德工業產區,並讓德國人永遠變成農民,只能替法國人工作,更是讓英美覺得頭大,「你們法國佬忘了凡爾賽和約的教訓嗎?」而法國的堅持沒有多久,說穿了就是本就沒資格上桌嚷嚷,最後也只能依照美國的作法。
這也是西歐在戰後引發反帝國主義的因素,太多西歐人覺得被冒犯了,感到美國的鴨霸,但時勢在人又有什麼辦法。北約成立的時候,美國幾乎負擔全責,直到今天也超出一半的力量,這卻沒有換得感激,西歐人普遍的想法更接近於利益交換。
事實上也是,不然軍事基地的徵收怎麼擺平,居民補償怎麼做,美國人又不負責。明明是對抗整個共產勢力的大局,但在政客的宣傳上,活像是被強權欺壓的不得不為,兩面手法是政治人物的標配,英國人在帝國主義的年代花樣更多。我們該了解的是,一般民眾多半不理解這些事情,較喜歡善惡兩分法的敘事觀。
他們接受到的資訊,與事實皆有不小落差,這將影響冷戰後的世代,他們即便曉得歷史的真相,意識形態也會促使他們天然反美、反帝、反殖民。
即便本國幹的壞事沒有比較少,也會在這類意識形態的干擾下,手段逐漸偏移,敘事慢慢轉變,最終在21世紀的今天,冷戰的主體是美蘇兩大超強,已經弱化成北約、歐洲與美國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