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江湖無刀劍之殺,卻有言語之傷、行為之怨,其最難平者,莫過於心結之糾。若無深厚心法,徒有制度、亦難應對。
《太和止爭訣》正為此而生——不傳於書、不見於章,乃教育門中一門靠身修、心練的應變絕學。止爭之道,不在說服對方,而在引導雙方於爭中見和,於異中尋同。
懷德初修此訣,正逢青玄府一所國中爆發體罰爭議。一名資深教師於課堂中,因學生言語冒犯,情緒失控,以手輕拍學生後腦兩下。該學生回家後哭訴「被打」,家長震怒,立即通報並於社群發文,質疑校方縱容教師暴力。校方一時間震動不已,輿論騷然。教師一方堅稱「只是提醒,不是打人」,家長則認定「早有積怨,這是最後一擊」。消息未明,風聲先起,媒體已著手準備採訪,議員來電關心,校方及府方高層如臨大敵。懷德臨危受命,調派現場協處。他未急於召開會議或追責,而是先施《太和止爭訣》第一式:「定氣息事」。
他先請校方迅速將家長與導師分開安置,避免再起言語爭端;同時請輔導室安排學生單獨陪談,確認身心狀態穩定。再向家長發出溝通信函,說明事件正釐清中,並承諾兩日內安排正式會談,爭取冷靜期。次日清晨,他查閱該導師歷年教學評鑑與學生問卷,多數顯示關係良好,紀律嚴而不苛,然近期曾有幾起「情緒不穩」之反映。又諮詢其他學子,了解此為老師日常習慣手勢,動作非具攻擊性,但多數學子感覺不適。
他遂施第二式:「辨心釐義」。
他明白,家長在意的不是力道,而是「被打」這個事實;而教師在意的不是錯與否,而是「我不是壞人」。雙方皆有立場,也皆有情緒。他安排一場三方座談,席間不設發言順位、不列預設條件,只定一規則:「每人講完,須由對方複述一次其重點,再回應。」此舉,化爭為聽,破立場為理解。會中,家長說:「我無法接受孩子回家說『我被老師打了』,我一定要反應,而且很多學子也有反映被老師打,他就是累犯。」
導師說:「我沒有打他,只是拍一下提醒……但我也承認,我那時的情緒確實不對,我覺得我的拍打動作,沒有惡意,但造成學子不適,在此向所有家長道歉,將來會改進,不會再有這樣的動作。」懷德未多言,只在白板寫下八字:「責求於前,情留於後;理須分明,心可兩全。」
第三式:「轉勢為教」,即於處理結束後化事件為制度修練。他建議校立即啟動「導師觀課機制」,並推動班級「情緒表達與師生對話」工作坊。同時撰擬體罰爭議處理SOP,供日後參考。一週後,事件平息,雙方達成共識,老師書面道歉、家長撤案不訴;而該校「冷靜三日」回應機制,也成為府內他校借鏡之例。
段師姊閱其紀錄,只道一句:「止爭之訣,不在言巧,而在心正。」
懷德夜歸,於筆記補誌:「欲止爭,先止心;欲息怨,先懂痛。教育江湖之亂,非力所破,唯誠能解。」
他知《太和止爭訣》無定式,但每一場紛爭中,若能引對話、釐誤解、存尊嚴,便是他此生所學的最好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