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2參加《和解練習》研習,是一趟深刻而溫柔的旅程。羅志仲老師以個人生命經驗出發,用真誠的語言陪我們重新認識「低潮」、「失落」、「關係」與「活在當下」的意義。對我而言,這堂課不只是教師職涯的反思,更是一場關於自我療癒與成長的探索。
老師說:「低潮不必急著走出來,也許它正是生命的提醒。」這句話深深觸動我。在教學與生活中,我們常被期待堅強理性,久而久之忽略了情緒的存在。而事實上,低潮不見得需要被命名或解決,它可能是內在的聲音,提醒我們該停下來照顧自己,也讓我更能理解學生行為背後未說出口的情緒。
在談到親人離世的經驗時,老師說出那種「漂浮無根」的感覺。父母之於我們,是一種根的存在,當他們離開後,我們或許需要重新創造自己的根,而這個根,就是「當下」。他提到,大人與孩子的衝突,往往是因為我們活在不同的時區——孩子活在現在,大人則焦慮未來。這句話讓我重新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太快把孩子拉進結果與升學的焦慮,而忽略了他們正在努力活在當下。
「當下就是我的根。」這句話不只是哲理,更像一個提醒。當我能靜下心感受呼吸、看見孩子的眼神,我才真正「在場」。那一刻,我不再只是教師角色,而是一個與孩子共同經歷生命當下的人。
老師也提到,大腦有兩項能力:記憶與想像。但這兩項若使用不當,常讓我們困在過去或焦慮未來。他提醒我們,不要用想像力放大恐懼,而是用來思考怎麼幫助孩子。這樣的轉念,是教育現場中最實用也最溫柔的智慧。
羅老師分享自己與父親和解的過程。他從「角色」的枷鎖中鬆綁,開始用「人」的角度去理解父親,而非僅僅是「爸爸」。這讓我深思,我是否也經常戴著「老師」的帽子與學生互動,而忘了他們只是還在學習成長的人?當我們願意放下角色的期待,才有可能真正靠近對方。
研習中也分享了一位與過動兒相處的老師案例。即便孩子行為仍有挑戰,但老師開始看見自己的努力與價值,而孩子也在無形中願意多停留兩秒。這微小的變化,或許正是關係中的突破,也是教師價值最真實的回應。
最後,老師提醒我們,陪伴不等於給答案。有時候,學生只是需要有人「在」,不是說話、不是建議,只是安靜的陪在身邊。他鼓勵我們可以練習核對:「你希望我只是聽,還是希望我給一些回應?」這樣的問句,是一種尊重,也是一種深層的理解。
這場研習讓我重新理解「活在當下」的力量,也提醒我成為一位願意看見自己、也能接住孩子的大人。我想把這份覺察帶回教室,帶進每一次和學生的相遇裡。
附錄:和解練習研習筆記
低潮
* 低潮不用急著走出來,可以和低潮好好的相處,感受思考低潮帶來的禮物
* 低潮也許不必命名
親人過世
* 親人過世會有的情緒:自由、失落(一段時間之後才會出現,尤其是在告別式後)
* 父母過世,感覺漂浮無根,“根”即父母,思考:可以自己創造一個根
靜心
* 靜心的核心即是“活在當下”
* 大腦擁有兩項能力
1.記憶力(與過去有關)
例如:老師說:“你是豬”,第一次與老師有關,但是日後想起重複在腦袋瓜播放一百萬次這是與老師無關
2.想像力(與未來有關)
例如:孩子考試卷考了40分,父母開始焦慮未來
可以善用想像力,放在如何幫助孩子上)
以前過得辛苦,因為亂用記憶力想像力
結論:每個人一出生即有個“根”,像小孩子沒有“時間感”,常常活在當下,越小越能夠活在當下
大人小孩的衝突很多,因為“時區”不同,小孩常常活在當下,大人常常活在未來
“當下就是我的根”
* 感覺自己在呼吸、感覺到自己、即可回到當下,走出低潮
* 大人常常無法看清孩子的內在狀態,以至於無法幫助孩子
* 努力沒被看見孩子就放棄,大人常只看“結果”沒有看“過程”
老師舉例:提問老師與過動兒的案例,過動兒常常無預警的衝出教室外,當事人的老師感覺很無力,志仲老師協助該老師看到自己的價值,雖然過動兒仍舊是在情緒發作時無預警的衝出教室,但已經能夠多停留兩秒
* 能夠與父親和解來自兩個原因
1.了解爸爸的過去、把他當成一個“人”來看待,不要侷限在“角色”內,因為對“角色”會有很多的期待,在爸爸的角色之外還有其他的角色(例如丈夫、兄長、弟弟、兒童、青少年..等)用豐富的眼光來看淡待“人”
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而非角色與角色時間的互動
角色就像是一頂帽子,以“人跟人”之間在互動而非角色
Think:為什麼能夠接納?因為對人有深刻的了解
2.連結渴望,成為和好的資源
一致性,發自內在的表達
透過肌膚的接觸回到當下
當爸爸的譫妄症發作時,眼睛很平靜的看著爸爸,摸摸他的身體
和父親一起看雲,回到當下
* 事件發生有情緒,想找個人--合適的人來聆聽,但就只是聽,而不要安慰
* 思考若身邊有學生來,可以“核對”,請問只是“聆聽”還是需要、“回應”
* “臣服”面對告別式許多不喜歡(不舒服)的環節,去體驗看看告別式滿懷真誠去完成儀式,人可以用另外一種方式去面對自己不喜歡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