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看起來很簡單啊,只要會說話就好。
但你說的,對方真的有懂嗎?
對方說的,你真的有聽進去嗎?有時候,或許是兩個人自以為是的有效溝通。
有時候在會議裡,看著兩個人對話,會覺得滿好笑的。
你一言我一語,好像雙方都很有道理,但仔細一聽就會發現,雙方根本不是在講同一件事。
當你變成雞同鴨講的當事人時
雞同鴨講這種事,當你是第三者的時候,會覺得有趣。
但如果當你變成雞同鴨講的一方,那就真的不是笑笑就好的事情。
你講得口乾舌燥時,對方卻抓不到重點。
你試著想聽懂對方想表達的意思,結果對方講畫一直繞圈圈,根本抓不到重點。
到後來,不是你懷疑自己表達能力太差,就是開始覺得:「他是不是根本沒在聽?」
為什麼這種事會一直發生?
很簡單,因為我們都以為自己講得很清楚。
但是對方不是你,沒經歷過你的生活、你的思考方式,對方當然很難用你的角度來理解。
或者,有時候根本不是理解的問題,是不想理解。
他只是講他想講的,只是想讓你接受、讓你閉嘴,根本沒打算好好進行對話。
還有一種是情緒上來了。
不管你講什麼,對方進入防禦模式,只想反擊,不想理解。
有沒有發現,這些狀況都不單純是「語言」的問題,而是「心理狀態」不一樣。
你站在你的位置講,他站在他的角度聽。你以為你們在談同一件事情,其實根本就沒有交集。
哪些場景最容易發生雞同鴨講這種事?
幾個經典場景像是:
- 會議室:不同部門的人要協作,因為立場不同,講到後來,反而不是在解決問題,變成是在爭奪資源。
- 家裡吃飯的時候:你講心理健康,長輩要你多忍耐;你說工作太累,他回你一句「就你問題多」。
- 部門之間的討論:你是工程師,對方是業務;你注重數據,他著重在客戶人情關係。雖然都在專案中,但是雙方的關注的焦點完全不同。
這些情況並沒有誰對誰錯。
只是如果你沒有意識到「我們彼此講的其實是不同的東西」,那就很容易講著講著吵起來,或者是根本談不出共識。
誰應該負責避免雞同鴨講?
到底對話的時候,是講話的人要講清楚?還是聽的人要多用心傾聽?
其實兩邊都有責任。
講的人要知道你是對誰說話。不要用你的行話去跟外行人對談,對方根本就聽不懂。
講的時候要想:「我這樣講,他聽得懂嗎?有沒有可能他抓不到我要講的重點?」
聽的人不能擺爛。不能對方講一講,自己就自動腦補結論,或只聽自己想聽的部分。
有時候要反問確認一下:「所以你現在意思是……對嗎?」
溝通這東西,不是講完就算數,是雙方真的有互相接收到,才叫做有效溝通。
要怎麼做,才不會一直雞同鴨講?
說實在的,沒什麼神奇的招式,就是幾件簡單的注意事項:
一、先講清楚「我們現在要談的是哪件事」
別一下子講進度,一下子又跳去責任,又忽然跑題到講制度面的東西。對話的人會失焦。先框列好對話主題,講起來才不會雜亂無頭緒。
二、別用自己的專業行話去跟外行人講內行事
你如果知道對方不是這個領域的,就要翻譯你自己的語言變成一般大眾的語言,這樣對方才不會聽不懂。
三、情緒上來時先不要講話
氣頭上很容易失言。不妨先各自冷靜一下,等情緒平復之後再回來進行對談。
四、用畫的、寫的、比喻的都可以
用講的講不清楚就換個方法。講不出來沒關係,用白板畫一畫、拿紙筆寫一下,玩一下大家比一比,有時候反而更容易互相理解。
五、講完之後,問一句「你怎麼理解我剛剛講的?」
這句話很有用。因為你會發現,對方理解的內容,常常跟你講的差很多。
小結
我們都想說清楚講明白,但「說清楚講明白」這件事不是講得夠多就是清楚,是得讓對方真的聽懂你在說什麼。
下一次當你講話講到口乾舌燥時,不妨停下來先問問對方:
「你能說說看,我剛剛講的是什麼意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