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中,不論是開會還是與同事討論問題,我們常會遇到這樣的場景:某個提案或觀點一提出來,現場氣氛瞬間變冷。
這樣的情緒反應,往往不只是針對觀點,而是觸動了更深層的東西。
當一個人長期認同的信念、世界觀或價值觀被質疑時,感受到的不是意見上的分歧,而是一種「人格上的否定」。他會覺得:你質疑的不是我的想法,是我整個人的存在方式。這種衝擊,會讓人不自覺地反擊、排斥,甚至攻擊。
過去未處理的情緒經驗
我曾在工作中多次遇到這樣的情況:某些人對不同意見的反應遠超過場面所需。
這些反應有時是策略性保護,但更多時候,是潛意識裡某段經驗的殘留。像是過去在某種關係中反覆被否定、忽視,久而久之,就在大腦中留下情緒反應的「刻痕」。
一旦出現類似場景,即便對方並非當年那個人,情緒也會無差別地爆發。這不只會讓溝通失焦,也會讓當事人不斷在關係中重演舊傷。
控制慾與安全感的投射
有些人在討論時特別需要主導權,像是主管、長輩或資深同事。這種控制慾,有時是出於責任,有時卻是來自不安與恐懼。
怕犯錯、怕失控、怕被超越。當對方不照自己的邏輯走時,那種焦慮不是因為對錯,而是因為局勢失去了掌控感。
我們自己也可能有過這種經驗:明明只是想把話講清楚,卻越講越急,越急越亂。這時最需要的,其實不是說服對方,而是先安頓自己。
成長的訊號
情緒不是敵人,而是訊號。當你在某次對話中情緒爆炸,事後仔細回想,那股反應往往不是為了當下這個人,而是被他觸發的過去經驗。
從演化的角度來看,人類的情緒反應是保護機制,讓我們在危險時能立刻做出反應。
但在現代職場中,這種機制常讓我們誤傷他人、誤解自己。
如果能在當下停下來問:「我為什麼那麼氣?」這就是自我觀照的起點,也是成長的第一步。
如何成長
當你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反應過度了,最好的做法就是按下「暫停鍵」。離開當下的場域、深呼吸、請求時間暫停,這些都能幫助自己抽離反射式反應。
事後,你可以試著把情緒寫下來,或找信任的人談談。
最關鍵的是,你怎麼詮釋這個情緒:你可以選擇相信自己被冒犯了,也可以選擇換個角度思考,是不是有其他可能?能夠與情緒共處、重新解釋它,才是情緒成熟的真正開始。
結語:自我覺察是穩定的根本
有情緒是人之常情,它讓我們感受到危險、理解自己、連結他人。
但當情緒反應過度時,尤其在職場環境中,若我們缺乏覺察與調整的能力,就很容易陷入誤解與衝突的循環。
反之,如果我們能意識到這些反應背後的機制,並透過覺察來緩衝反應、調整行為,我們就能更穩定地與人互動,更清楚地做出判斷,也更容易讓人願意與我們合作。
要學會面對自己的情緒,接受自己的情緒,處理自己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