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里的動物一旦受傷,就會休息。它們會找一處十分安靜的地方,然后一動不動地在那兒躺上許多天。它們知道這是身體愈合最好的方式。在這期間,它們甚至可能不吃也不喝,只是停下來休息。這種智慧仍然存在于動物中,但我們大多數人已經喪失了休息的能力。」(一行禪師)
很多時候,我們會輕易忘記一些事。
這種忘記,輕如飛煙,連忘記本身,也都淡淡的。直到某一天,忽然因為什么事,一下子有了某種觸動,才明白自己忘記了什么。可這個「什么」,也確實不再記得了。影視劇里總有一些催眠橋段,讓人覺得蠻有趣,可若是真有這樣的機遇,我又該答應嗎?
我已不是一個無知無識的動物了。
我忘記的,一定有自己的理由。正如我皮膚上留下的傷疤,不會無緣無故的出現。那些忘記的事,是不是也會是我本該做的事呢?
就像在一家蹩腳醫院里,跌打大夫接錯了骨,雖然不妨礙生活,卻總讓人在不經意的時候,出現一些笨笨的疼痛。
陰天壁上,寶劍會因為殺人而自鳴。
人的傷痛,遺忘過后,也會在一場忽然的雨中,慢慢蘇醒部分記憶。
可我又不想就這樣說下去。
因為痛定思痛,不再該讓過去的痛,繼續在今天還魂。
我們的傷疤,如今有著隱約的痛苦,只是因為當下在疼,而非是那過去的痛,到今天仍然存在。
每一分,每一秒,過去的,不會再來。
仿佛再來的一切,只是我們當下,如此想,便如此得到回應。
總要有什么日子,什么都不想做,什么都不想說,只是在一個地方,安靜待著。并不是因為安靜,就改變已經發生的痛苦,而是這樣的休息,能讓現在的自己,得到愈合。我不能改變過去,也不該寄望未來。我只有我能感受到的現在。
不吃也不喝地待著,看似無助,又特別孤獨。但對于受傷的人來說,沒有神醫,也沒有天賜,反而更讓我們能夠安于自我。有人問東坡先生,我們拜佛行善,都念南無觀世音菩薩,這樣想,菩薩自己又要念什么。
東坡先生說:也這樣念。
為什么?
「求人不如求己。」東坡先生此處也該笑著摸自己的肚皮吧。
身體遠比我們自己所想,更懂得照顧自己。
記得一位外科大夫,也曾經在講座里,告訴每一個人。
別辜負自己的身體,因為身體比你所想,更愛著你。
生命并沒有孤獨這回事。
行吟澤畔的屈原,貶謫瀟湘的賈誼,永州獨釣的子厚……他們真正的孤獨,只是遺忘了自己的身體而已。
我們只要能夠不去看那無限的世界,反過來只是體會自己身體的感覺,也許不會改變什么,但卻能讓如我們一樣孤獨的身體,得到早該得到的關注。
總有人會這樣想。
也總有人會這樣做。
我忘記了自己曾經有如動物的那一天。
可終究有那么一天,我會想起,并且只是靜靜聽著呼吸,好好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