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將解釋由哈佛大學教授、研究幸福的社會科學家亞瑟·C·布魯克斯先生所著的《人生後半的策略書》。這本書簡單來說,就是一本教導我們如何面對「人生下坡路」的書。
人生前半的「衝刺期」與無法避免的「下坡路」
年輕時,我們往往只顧著埋頭苦幹,不顧朋友和家庭,將時間全部投入到工作中。由於在職場上地位提升、受到尊敬、建立自信,並且薪水增加,我們可能會覺得這種工作方式是正確的。然而,無論多麼優秀的人,隨著年齡增長都無法再產出相同的成果,這是現實。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避免因老化導致的大腦和身體機能衰退,以及職業生涯的下滑。本書指出,這種下滑大約始於30歲後半到50歲前半,幾乎所有職業的表現都會出現下降。例如,科學家查爾斯·達爾文在50歲之後,創造力開始出現限制,研究遇到瓶頸,未能取得突破,並每天鬱鬱寡歡,最終在73歲去世。
如果像年輕時一樣,在人生後半也只是埋頭苦幹,試圖充實事業,那麼現實是表現會持續下滑,當然也不會再受到任何人的尊敬,總有一天你會變得毫無用處。而當你從職場退休後,通常只剩下一點點錢和「孤獨」。特別是男性,他們往往將人際關係依賴於職場。因此,一旦辭去工作,人際關係就會突然消失。在家裡也找不到歸屬感,容易變得鬱鬱寡歡。
「還要更多、更多」的病症
越是在年輕時事業有成、受到眾人需要的人,越容易陷入「還要更多、更多」的病症。這指的是無法接受能力下降、表現下滑的事實,並像年輕時一樣,持續努力追求「更高的位置、更多的收入」。
不幸的是,書中指出,年紀大了即使努力也難以產出成果,這種努力最終會導向孤獨的晚年。過度投入工作往往會犧牲與配偶、子女和朋友之間的深厚連結,結果就是當工作表現下滑時,身邊卻沒有必要的人際關係。
豐富人生「下坡路」的6個策略
那麼,我們該如何才能豐富地度過人生的後半段呢?以下是本書所提出的策略:
- 從「實踐者」轉變為「指導者」
- 我們的表現必然會下降,但「經驗」卻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變得更豐富。
- 書中建議,最好能巧妙地轉換到「指導者」的角色,將這些經驗傳授給他人。例如,前職業足球選手成為年輕球員的教練,或者管理職位的人指導年輕員工工作方式。
- 這樣一來,即使在工作中也能持續受到尊敬。作曲家巴哈在能力下降後,也轉向了指導者的角色。
- 工作巔峰期過後,將人際關係放在首位
- 影響老年期幸福感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擁有許多朋友。
- 因此,最好的做法是提早為晚年做準備,適度減少工作時間,逐漸結交更多朋友。
- 男性尤其需要注意。女性擅長在職場以外的廣泛場合結交朋友,而男性則傾向於將人際關係依賴於職場,一旦退休就容易失去這些關係。
- 重要的是,要結交「可以無緣無故見面的朋友」,也就是沒有利益關係的朋友。理想的狀態是,一個電話就能約出去吃飯的關係。
- 這被形容為「人際關係的分散投資」,強調就像投資股票一樣,不僅要分散投資金錢,也要分散並增加人際關係。
- 停止假裝自己不弱
- 在結交朋友時,越是虛張聲勢,就越會將人推開。
- 放下自尊,展露自己脆弱或不完美的一面,會讓人更喜歡你,也更容易親近。
- 例如,透露自己曾重考兩年,可以與同樣重考的人成為朋友;分享自己曾患病或被欺負的經歷,則能與有相同經歷的人親近。
- 相較於看似完美的人,有一點點缺點的人反而更具親和力,人們也更容易聚集在他們身邊。
- 理解沒有人會在臨終前說「真希望我多工作一點」
-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理解沒有人會在臨終時說「真希望我多工作一點」或「我還想再工作一天」這個現實,或許能幫助你將優先順序從工作轉向人際關係。
- 日本稅金高,無論工作多麼努力,能留在手中的錢也有限,因此將時間投資在人際關係上顯得更為重要。
- 減少工作,與人一起享受興趣
- 特別是對男性而言,他們通常透過「一起做某事」的體驗來建立友誼,因此結交有共同興趣的朋友是有效的。
- 書中建議,可以與人一起享受喜歡的興趣,如桑拿、溫泉、露營、釣魚、卡牌遊戲、自行車、用餐等。
- 與擁有相同興趣的朋友,不同於兒時玩伴或同學,只要興趣不變,關係就能長久維繫。
- 建議當工作表現達到巔峰期過後,減少工作時間,享受興趣並增加朋友。
- 試著聯繫過去的朋友
- 忙於工作的人往往會忽略人際關係,因此過去的朋友關係可能會被切斷,甚至結下怨恨。
- 如果你有「想再見面」的朋友,或是你曾做錯事導致關係疏遠,不妨抱著歉意聯繫他們。
- 雖然不一定能完全恢復舊關係,也可能被無視,但或許有機會重新建立連結。朋友和摯友,是即使有錢也無法創造的、無可取代的存在。
人生下坡路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但只要懂得如何面對,就能度過幸福的後半生。
- 理解職業生涯的下滑是不可避免的,不要執著於年輕時的榮光。
- 當表現開始下滑時,將角色從「實踐者」轉變為「指導者」。
- 為人生後半做準備,在職場以外結交許多「可以無緣無故見面的朋友」。這是一種人際關係的分散投資。
- 放下自尊,接受並展露自己的弱點,以加深與他人的連結。
- 從「臨終不後悔」的角度,重新審視工作的優先順序,將時間投入人際關係。
- 減少工作,透過共同興趣結交新朋友。
- 試著聯繫那些疏遠的舊朋友。
年輕時可能不會感受到朋友的重要性,但隨著人生進入後半段,其重要性會越來越高。請記住,就像對股票進行分散投資一樣,人際關係也應該進行分散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