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曾經這樣問過自己嗎?
「我做這麼多,到底是為了什麼?」
「再拼下去,我是不是會被掏空?」
這些問題,通常不會在白天的戰鬥中冒出來,而是在深夜裡,一個人靜下來時,才會悄悄浮現。尤其是當你是個總在目標前線衝刺的主管,當你早已習慣用高標準武裝自己,連失敗都不允許靠近時,那種「活得不像自己」的感覺,會慢慢浮現出來。
你的「自我要求」,是出自熱愛,還是來自恐懼?
在諮詢中,我常聽到這樣的主管心聲:
「我不是不想放鬆,我是真的停不下來。因為只要一鬆懈,就會有種『我會不被需要了』的恐懼襲來。」
這種自我要求的背後,其實常常不是對工作的熱愛,而是一種無形的驅動力:來自過往的傷,來自無法描述的害怕。
而這種驅動力,不會因為你完成了多少專案、拿了多少獎而消失,反而會悄悄變成一種自我消耗。
越優秀,越空虛?
Wendy 是一家跨國科技公司的亞太區總監。她擁有外界稱羨的履歷與收入,卻在一次諮詢中落下眼淚:
「我根本不知道我為什麼這麼努力了,我不是在追夢,而是在逃避。」
從小成長在高控制家庭的她,早早就習慣壓抑情緒,把一切做得「完美」。但多年後的她發現:完美沒讓她快樂,反而讓她失去了感受、失去了自己。
6個反內耗練習:從自我證明到自我接納
我們都以為努力就會有結果,但沒人告訴我們,有時努力也是一種防禦。
以下六個步驟,提供給總是逃避感受、活得像機器的你,作為自我修復的起點:
- 把「我必須」換成「我選擇」
❌ 舊模式:「必須拿下這個項目證明自己」
✅ 新模式:「我選擇全力以赴,但結果不影響我價值」
- 給情緒發「簽證」
每天下班前花3分鐘問自己:
🔹 此刻身體哪裡緊繃?
🔹 如果有種情緒在敲門,它會說什麼?
- 主動製造「小失誤」
故意在無關緊要的事上出糗(比如團建唱歌跑調),訓練大腦明白:「不完美也不會死。」
- 建立「反KPI關係」
找1個能說「我今天好累」而不被評價的人。
- 改寫人生劇本
把童年那句最傷人的話,重新配音成:「你已經很好。」
- 設置「擺爛保護期」
每周留2小時做「無用之事」(發呆/塗鴉),提前和團隊說:「這是主管的頭腦保養時間。」
放下完美,找回真實的自己
親愛的主管們,
我們可以不完美,但我們可以真實。
願你不再靠「成就」定義價值,而是能安然地說一句:
我就是我,我已經很好。
📌你也曾有過這樣的時刻嗎?
1 我也曾為了不讓人失望,把自己逼瘋。
2 我現在正在學著放過自己。
3 我想學習怎麼重新感受生活,不再只是完成任務。
👇 歡迎在留言中分享你的選項及經驗
📣 歡迎轉發給那個總說「沒問題」拼命的朋友。
📣 如果覺得文章有打中內心請點愛心❤️
📩 若你想更深入學習自我情緒修復,歡迎私訊我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