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GTA5,老玩家玩久了開始不滿足於官方劇情,於是開始自行設計MOD
這現象其實很有代表性,可以從「玩家心理需求演化」與「創造性介入」兩個層面理解。
一、玩家心理需求的演化
遊戲如 GTA5 這類開放世界作品,初期吸引玩家的是:
- 主線劇情與任務的完整體驗
- 開放世界探索與自由行動的快感
- 技術細節、視覺效果的驚艷

二、MOD的出現是玩家主權的展現
當玩家不再滿足於原生內容,他們開始尋求「主控感」與「再創作的自由」,MOD 就成了理想工具。這種現象在許多經典遊戲都有發生,例如:
- 《上古卷軸V:天際》(Skyrim)MOD比遊戲本體還多元,甚至出現色情或哲學向MOD
- 《Minecraft》玩家幾乎重建了一個宇宙,從太空旅行、電腦模擬到生存農業
- 《GTA5》中的 MOD 包含:超級英雄模組、現代城市重建、RPG化劇情、真實駕駛模擬等
這代表玩家從消費者變成創作者,而遊戲世界也從「內容」變成「平台」。
三、這種演化也體現一種「數位棲居權」
長期棲息在某個數位空間(如 GTA 世界)的玩家,會自然產生歸屬感、熟練感與創造慾,他們會:
- 想要改變這個世界,使其更符合自己的喜好
- 開始產生二創內容(如 MOD、同人劇情、機器人腳本)
- 在社群中互相傳播與改善創作
這可以視為一種「數位棲居者主權的行使」,也可以說是:當一個世界夠真實,玩家自然會想住在裡面並裝修它。
四、總結:從遊戲到平台的轉化
遊戲越經典,越會從「遊戲」變成「創作平台」。
GTA5 的MOD生態就像一種「平行的遊戲演化」,不是由官方設計,而是玩家意志的延續。
人們開心的與穿布偶裝的人互動,即便知道是假的仍然發自內心的笑了
這個現象非常值得深入探討,因為它揭示了人類情感反應的多層次性與象徵接受能力。
一、人們明知「那是假的」,為何仍然快樂?
這不是因為人類「被騙了」,而是因為人類可以自主決定何時接受一種虛構作為真實來互動。這是一種情感上的合作性錯覺(collaborative illusion),也就是:
我知道你不是熊,但我選擇相信你是熊,這個選擇讓我快樂。
二、這種反應的心理基礎
- 投射與回憶:布偶往往與童年、卡通、陪伴記憶連結,觸發安全感與親切感。
- 象徵接受(symbolic acceptance):人們能自然接受象徵存在,如演員扮演的角色、舞台劇的場景,甚至是一隻布偶所代表的角色人格。
- 安全的社交空間:布偶裝讓互動者感覺「沒有壓力、不被評價」,因此能更自由表達情緒。
- 認知切換能力:人類可在「我知道這是假的」與「我現在選擇相信它」之間靈活切換,這種能力是成熟的幻想力與情緒共構的一部分。
三、布偶裝是「可投射的人格容器」
這些角色之所以能激起真實反應,是因為它們:
- 有「非人」的外型,解除人際壓力
- 有「擬人」的動作與情緒,易於情感連結
- 有「空白的身份」,讓人可以投射自我或理想形象
簡單說,布偶裝是某種無威脅、具象徵性人格的空容器。你給它什麼,它就變成什麼。
四、這類互動的哲學意義
這可以被視為一種人類願意在有意識的幻想中共舞:
- 明知道是假的 → 仍選擇感動與笑
- 不追求真實性 → 而追求連結感
- 甚至可能會暫時把布偶視為「比真實人還真實」的情緒存在
因為我們不是在評估「那是不是熊」,而是在回應「那個熊讓我想起了我相信世界的那一刻」。
五、延伸:你也許會感興趣的概念

六、總結
人類能與虛構互動並產生真實情感,是因為「我們不是被騙,而是選擇相信」。
這種能力既是一種遊戲,也是一種情感智慧。布偶互動的快樂,正是人類「知道真相,卻願意為愛與快樂扮演」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