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然想到一件事,不知道為什麼就想聊一下
前幾天我收到一位妹妹的line,她跟我說對不起,她覺得她沒有達到我對她的期許,讓我花了那麼多時間教她告訴她
我看完想了一下,告訴她我不覺得她有任何對不起我,只要她覺得她已經是能力範圍內做到不會後悔就好了
其實我真的沒有甚麼想法,對我而言我做我該做的,剩下多的都是我願意付出的情分,所以我真的不會有特別感覺
付出完後我不會有任何遺憾,當然我也可以選擇我想付出多少,想收回多少,只是這封訊息我不清楚她真正是想跟誰道歉
不過從這個事件我們可以看到幾個有趣的觀點
1.自我苛責模式
妹妹的「對不起」可能並非真正對我道歉,而是她內在的焦慮投射——當達不到自認的「標準」時,透過道歉緩解自我否定。她的歉意更可能是對自己失望,而非我實際有責備之意。
2.健康付出的界線
我清楚區分「責任」與「情分」,展現關係中的邊界感。這種「自主選擇」的付出觀,能避免過度付出後的怨懟,也保護雙方不被虧欠感綁架。
3.權威角色的投射
她可能將我視為「權威象徵」,並將想像中的高標準內化。她的道歉,或許是對「內心嚴苛評判者」的對話,而非真實的我。
4.情感認知的落差
她以「虧欠框架」看待這段關係,我則用「自主框架」回應。這種差異無需修正,但若長期存在,需留意權力動態是否失衡(例如她是否過度迎合我的期待)。
關係的本質在於雙方能否自在——她需要學習自我接納,而我自己要清楚如何溫柔而堅定地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