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魔戒改編的電影「王者再臨」中,洛汗國的國王希優頓率領六千名騎兵,馳援剛鐸,並且在發表感動人心的演說後,在第一線帶隊發起全劇最震撼的衝鋒場景。
如果十字軍看過這部電影,他們雖然會覺得對著擺好的密集重步兵長矛陣發起正面騎兵衝鋒很可議,但看到希優頓王在軍隊前帶頭衝刺的場景,大概還是會讚一句:好漢子!在現代人眼中,可能會覺得,這些出身高貴的主要角色在戰場上親自搏殺,以一擋百,只是虛構的浪漫化英雄主義,但在中世紀的戰場卻未必如此。
在那個年代,封建軍隊的組織和連繫很鬆散,忠誠維繫於個人,指揮系統也不發達。要如何維持整個軍心於不墜,統兵將軍「親冒矢石」,在第一線肉搏,有時候是很重要的。
換言之,「英雄式的戰鬥行徑」恰好是這些十字軍戰場上相當重要的元素。他們當然沒有電影以一打百這麼神勇,但十字軍將士們看到各個大貴族戰士巍然不動地坐陣戰場,或是跟他們肩並肩浴血戰鬥,甚至只是遙遙望見那面大旗還未倒下,才能在血肉橫飛的戰場上維持住鬥志。
這種「戰士國王」也就成為那個年代的君主典範之一。十字軍中的幾個重要大將,第一次十字軍「塔蘭托伯爵波西蒙德」或是第三次的「獅心王理查」都是這樣親自帶隊肉搏的領袖。
獅心王在旁人斥責他輕率出戰時,乃至於有這等豪語:「士卒隨我出戰,我若讓他們死時沒有國王陪伴,將不再有資格擔著國王這一名號。」君主的責任之一就是戰鬥,獅心王人品可能不高尚,但作為戰士的水準確實相當不俗。
這樣的戰爭模式,當然有很高的運氣風險。有時候一記流矢射來,恰好把這些貴族大將射死,這種魅力型的英雄領袖可沒那麼好代替,整個戰爭風向就此逆轉也未可知。
從這個角度說,中世紀的戰士往往把勝敗歸咎於神意,也不見得是沒道理的想法(會戰的運氣成分太高了)。而獅心王和希優頓兩人最後都求仁得仁,戰死於沙場(雖然把高尚的希優頓跟獅心王相比我感到有點抱歉)。
重看相關片段,會發現希優頓王衝鋒時附近,會有人拿著面很大的綠底白馬旗幟。這種大旗可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王旗標示「我還沒死呢!」,那對全體軍心可危險得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