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身體說不的時候:過度壓抑情緒、長期承受壓力,身體會代替你反抗When the Body Says No》嘉柏.麥特
2025/2/22第一章 百慕達三角
書摘
「我告訴大家壓抑是造成壓力的主因、促成疾病的一大推手,並不是在指著誰的鼻子怪他讓自己生病。」
「責備與感到羞愧,這兩件事情在我們的社會中都已經超載了。」
心得隨筆:「有人聆聽你說話的重要性。直到現在,我們的身邊是否有那麼一個人,好好聽我們說話呢?或是長久的壓抑之下,我們有好好地說出我們想說的呢?」
2025/2/23第二章 過分乖巧的女孩
書摘
「童年心理界限模糊,成年後會成為生理壓力的主要來源。這些個人界限不清的人因為與壓力共存,內分泌和免疫系統不斷承受負面影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界限一直遭人侵犯,可是,他們卻學會將此一現實排除在意識之外。」
「童年經歷的制約,讓他們受到了可怕和長期的壓力,削弱了他們啟動戰或逃反應的重要能力。」
「受到環境制約的無助感,讓人無法有戰或逃的正常反應。」
「到最後,自己的需求不被滿足或是必須滿足別人的需求,已經讓人感覺不到壓力,反而覺得很正常。此時防禦力已告喪失。」
2025/2/24第三章 壓力與情緒中心
心得隨筆:「我們要當自己的英雄,幫自己發聲,不管有沒有人聽,不管他們是否能聽出我真正想表達的。」
書摘
「所以壓力到底是什麼?」
「一種生理過程,是身體一系列發生範圍廣泛的事件,無論壓力的成因是什麼、個體是否覺察到有壓力。生物體發現自己的存在或健康受到威脅時,體內產生的變化就構成了壓力,這些變化外在不一定看得出來。」
「人類現今最主要的壓力源來自情緒,至少在工業化國家是如此。⋯⋯隨著經濟發展程度越高,我們對自己經歷的情緒似乎就越麻木不仁。⋯⋯壓力帶來的生理變化侵蝕我們的身體,不是因為戰或逃反應已經過時無用,而是因為我們可能再也沒有能力識別身體釋放的訊號。」
心得隨筆:「無可避免,每個人的情緒能力在成長過程中受傷了,我們找到修復方式了嗎?我們願意修復自己的情緒能力嗎?」
2025/2/25第四章 活埋
書摘
「一篇很有意思的論文,題名為為什麼漸凍症患者人這麼好?。...許多臨床醫師對漸凍症患者的印象,在性格光譜上幾乎全都集中在最和善的那一端,和其他疾病的患者形成對比。」
「如果小孩身邊沒有人接收他們的情緒,給予安慰、遏制他們的情緒,那他們感到難過或憤怒也沒用。他們每件事情都必須嚴格加以掌控,...要壓下強大的情緒、大聲吶喊想要表達的東西,而神經系統可能就那麼多能量,對於特別敏感的個體,...漸凍症有沒有可能是源於神經系統超載,無法重新蓄滿?」
心得隨筆:「不管在人類圖上,情緒中心有無定義,我們都該學習在正確的時間點,正確表達我們的情緒跟感受,並且辨別你想在乎的那個人,真的值得你在乎嗎?」
2025/2/26第五章 永遠都不夠好
書摘
「...就算有先天遺傳因子,一定也受到環境因素影響,因為並非每一個有與乳癌相關基因的人,都會長出惡性腫瘤。」
「童年時期與雙親情感隔閡,或是受到其他因素干擾;習慣壓抑情緒,尤其是憤怒的情緒;成年後缺乏社會關係的扶持;總是無私奉獻,一直在照顧別人。」
「有可怕的童年經歷,成年後不一定會比別人有更多嚴重問題,但是在成長過程中,他們的適應能力會被損傷。」
「一個情緒整合完善、有家人扶持的人,和一個孤單的人,...因為童年制約長期受罪惡感折磨,處理家人問題的方式,會明顯不同。」
心得隨筆:「知道我是我,不是別人。優先照顧好自己的身心,才有力量照顧好旁人。若這叫做自私,好啊,我們就當個自私的人吧!」
2025/2/28 第六章 媽,你也是一部分
書摘
「壓力不一定是我們一般會想到的那些,不必是戰爭、損失金錢、有人過世這種外在壓力,會致病的其實是為了別人要調整自己,所產生的壓力。」
「...沒有能依附的情緒環境,比較聰明敏感的小孩,就會高度發展智力,給自己依託,...」
「...不知道怎麼說不與表達憤怒。他們傾向於壓抑怒氣,最多就是說話諷刺,但從來不會直接表達。...」
「媽媽這邊造成的傷害更大。...媽媽對小孩來說就是全世界,這個世界讓小孩失望」
心得隨筆:「如同開頭所說的,不是指著誰的鼻子怪他讓自己生病,我們找出了致病的原因之後,是否應該把焦點轉回自己,把力氣放在好好治癒自己呢?如果原生家庭有毒,我們是否有勇氣遠離有毒的關係?」
2025/3/1 第七章 壓力、荷爾蒙、壓抑、癌症
書摘
「吸菸不必然導致癌症,就像掉入深水中不一定會溺死。」
「生物和生理活動並非獨立進行;它們共同組成一個超系統,其下的各個部份不能視為獨立或各自運作的機制。」
「習慣壓抑情緒會使人長期承受壓力,而長期壓力會在體內製造出不正常的生化環境」「個人長期的心理狀態可能扮演重要角色,要不是促進腫瘤成長,就是減緩或加劇環境壓力的影響。人體的內分泌系統可以調節心理因素與腫瘤的交互作用…」
心得隨筆:「這一章篇幅較長,專有名詞多。作者藉由身體運作機制,討論情緒、壓力、心理特質如何啟動罹癌的開關。其實中醫也一直強調,無論吃再多的保健藥品,養生食品,最重要的還是維持平穩的情緒,懂得如何紓壓。」
2025/3/3 第八章 塞翁失馬
書摘
「⋯是什麼促進癌症發展?什麼樣的人格特徵或生活環境會干擾身體的防禦機制,喚醒原本就存在的癌細胞,促使其激增?」
「鼓勵患者仔細檢視自己所面對的壓力,不論是外在環境的壓力或源自內在的壓力。」「他們也被鼓勵進行內省,檢視生命中的各個面向,這因此可能提升存活率。」
心得隨筆:「書摘節錄於老人居多的攝護腺癌部分,在討論攝護腺癌之後的是年輕人居多的睪丸癌。
過於依賴的父母,強迫孩童時期的自己要當個小大人。年輕患者因為害怕不能再當父母的支柱,而不願正視罹病的事實。因為覺得不夠堅強,而不敢告訴父母自己生病了。
沒有一個人應當要成為別人的支柱,而依賴也不該是任由自己放爛,拖垮別人的生命,即使他是自己的孩子。」
2025/3/4 第九章 有所謂的「癌症性格」嗎?
書摘
「所有群體中,癌症患者最無法表達情緒。這是否存在著所謂的癌症性格?答案並非明確的是或否。」
「雖然我們不能斷言某種人格類型會導致癌症,但某些人格特質比較可能造成生理壓力,因此確實會提高罹癌的機率。」
「某些特質我們以為是天生的,其實可能不過是習慣性的防禦機制,在無意中培養出來的」
「情緒壓抑也是一種應對方式,而不是無法改變的人格特質。」
心得隨筆:「此章有好多可以畫重點的文字,作者說明與生俱來的人格特質跟從孩童時期發展出來的應對機制之間的差異。我們誤以為天生個性就是如此,因而厭惡自己。這裡也提到我們在孩童時期,如果有負面情緒,有沒有人可以聽我們說,即使那個人是引發負面情緒的人?作者提到沒聽過癌症病患或慢性疾病患者說出肯定的答覆。
直到現在,有沒有那麼一個人聽我們說話呢?」
2025/3/6第十章 55%的解決方法
書摘
「腸道是身體抵禦有毒物質的重要防線,扮演免疫防禦的重要角色。」
「腸道組織的健全會大幅受心理因素影響,對發炎、甚至惡性病變的抵抗力也容易受情緒壓力影響。」
「IBD(炎症型腸病)用藥的臨床試驗中,有安慰劑反應的比例為六成,而其他以麻醉劑與安慰劑控制疼痛效果的對照實驗中,有安慰劑效應的患者比例為55%。抗憂鬱藥物的對照實驗比例也是55%,這就是所謂的55%法則。」
派可:「我們自以爲扛得住的壓力,默默地侵蝕著腸道。很有趣的是,往往無法察覺壓力已經過載,通常要透過詢問之前的生活狀況,成長過程,才突然發現原來之前承受過多的壓力。」
心得隨筆:「我們自以爲扛得住的壓力,默默地侵蝕著腸道。很有趣的是,往往無法察覺壓力已經過載,通常要透過詢問之前的生活狀況,成長過程,才突然發現原來之前承受過多的壓力。
什麼叫做爲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呢?好好的檢視目前的心理狀態,是否時時刻刻在乎別人的眼光、需求,甚至要求?」
2025/3/13第十一章 都是腦袋的問題
書摘
「有的醫生遇到有功能性症狀的患者,常會翻白眼,因為在他們看來,功能性在醫學上是被用來說腦袋的問題。這當中有幾分真實,因為患者的經歷有部分源自大腦。」
「消化道也佈滿許多感覺神經,能傳送訊息至大腦。直到最近人們才發現,與我們原先以為的相反,由腸道將訊息傳向大腦的神經纖維,竟遠比由大腦傳向腸道的還多。」
「消化道的感覺會放大大腦情緒中心覺得重要的感知,轉傳至下視丘。消化道疼痛是身體發出的訊號,讓我們很難忽視。因此,疼痛也是一種感知方式。」
心得隨筆:「壓力絕對有可能引起腸道收縮,所以這章討論腸躁症。在前幾章講的幾乎是令人絕望的,不可逆的重症。本章討論的是日常運作的一環:消化排泄。書中的幾位腸躁症患者常常不是肚子痛到唉唉叫,就是拉肚子或便祕。因為這樣尋求治療,又要被院方認為是腦袋有問題。在前幾章作者提到,令人欣慰的是漸漸有醫生願意接受心理影響生理。於是本章提到壓力絕對有可能引起腸道收縮。如果疼痛是種警告,你願意正視已存在的壓力,並想辦法減輕壓力嗎?」
2025/3/16 第十二章 從頭開始死去
書摘
「阿茲海默症患者首先退化的結構是大腦顳葉灰質中央的海馬迴,位於兩耳的旁邊。海馬迴負責形成記憶,也扮演重要的壓力調節角色。眾所周知,長期高濃度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可能導致海馬迴縮小。」
「早期的生命經驗、情緒壓抑和終身壓力會不會提高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科學研究結果是肯定的,深入審視阿茲海默症患者的生命經驗(不論是一般民眾或名人,如史威夫特跟美國前總統雷根),也可以得出類似的結論。」
「生命早期發展較差的語文能力,與晚年失智和過早死亡有關。」
「幽默可能是一種應對方式,用來封鎖痛苦的情緒、掩飾怒氣,並使自己能為旁人所接受。」
心得隨筆:「早期或是幼童開始受到的情緒創傷,讓我們關起感受情緒的門窗,讓自己認為這樣就能保護好心靈不再受到傷害。同時也讓旁人認為或是誤會我們沒有情緒,反而會讓別人無意間傷我們更多吧?關上感受情緒的門窗,代表我們就沒有情緒嗎?不,我們只是無法承受排山倒海來的情緒,書中也指出這樣更是造成生理層面的壓力。這讓我聯想到今天在中醫課上講師提到氣滯造成的各種結節,傷害五臟的各種情緒,幾乎也是無法疏通情緒的後遺症。」
2025/3/19 __第十三章 是敵人,還是自己:免疫系統搞糊塗了
書摘
「自體免疫疾病患者身體的防禦目標轉而朝向自己,在社會生活及身體裡,這樣的行為等同叛變。在個別生物體內,身體的叛變來自免疫系統的混淆,正好反映了心理無意識中對於自我與非自我的困惑。界限混亂失序時,免疫細胞就會把身體當作外界物質,發動攻擊,就像心理上的自我被導向內在的責備與怒氣所攻擊一樣。」
「一旦區分敵我的心理能力故障了,必將擴及生理面向。壓抑怒氣會導致免疫失調。...這些應對方式代表著自我界線的模糊,心理層次無法區分自我與非自我,因此細胞、組織、身體器官的層面也將出現同樣的混淆狀況,免疫系統搞糊塗了,無法辨別自己與他者,或是因為過於虛弱而無法抵禦危害。」
心得隨筆:「今天看到小湛貼的這篇文,https://www.plurk.com/p/3h0rvjrsiy 我覺得也蠻值得放在一起看。雖說原生家庭的教育或是氛圍造成個人的思維模式,形塑對待世界跟自己的模式,可是當我們接觸到外界更多,是不是也能意會到原本的模式正在傷害自己的身體,進而慢慢調整自己的模式?這一章最後也提到藉由疾病的發作,來減少或調節一些負面社交活動。嗯,但我寧願是身體健康,心情愉悅的杜絕讓我不快樂的接觸。(嘆)」
未完喔,哈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