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日本生意?日本人最在意對你的「信任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raw-image

雖然現在早已是全球市場開放的時代,但日本至今還是個相對很封閉的「內圈」市場。如同我請益過的幾位台灣企業主所說的,「要打進日本圈子真的不容易」,但也像我實際遇到日本企業主的狀況,想抓住日本人的心,掌握幾個大原則就能事半功倍。




學會一點基礎日文是很大的加分

在日本市區或商場講英文會通嗎?以我在日本觀光、從事商展、客戶洽談的經驗來看,我覺得別太期待。雖然過去十年來,中國大舉拓銷海外,許多中國等海外商品以及人才(也包括很多台灣人才)大量流入日本市場,至今已有一些日本企業設立外語部門專責國際貿易,換句話說,有些日本企業有聘請英文甚至中文蠻流利的人才來協助溝通,但在日本當地佔比很高的傳統製造業中,有不少日本老闆手上還沒有這麼多資本可以聘請這類人才從事外貿,甚至這些老闆有很多對外文沒有概念。

我認識的其中一家日本企業是當地非常大型(也很有錢)的貿易商,平常砸宣傳費不手軟的,他們就有專門的中、英、日文專員各自與我接洽,他們旗下還有上百家合作的日本當地製造商(都是小工廠居多),但當他們帶我去拜訪這些製造商時,我只能與這些製造商的老闆和員工用日文溝通。

你知道這代表什麼嗎?以我遇到的情況來分析的話,對許多想做日本生意的台灣業者來說,交談對象通常就是這些日本製造商或小工廠(比例佔了日本製造業的八成以上),但因為語言不通,容易吃鱉(被已讀不回)。不是日本人不想做你生意,但如果你劈哩啪啦寄一堆英文豆芽菜文字的信過去,往往他們有看也沒懂,就算猜得到意思,也不一定有把握能用英文回信(注1)


(注1) 為什麼我會這麼說?好幾次我去日本國際性展會,把英文文宣秀給日本商人看時,約每十個有將近十個向我碎念說:「你們這個都寫英文餒,真困擾。有提供日文版嗎?」換我同事去日本參展,結束後老是向我抱怨跟日本人有溝通障礙,因為我同事只會講英文,在現場往往要比手畫腳,到今年仍是這個狀況。)


所以比較快的方式是透過大型日本貿易商作為窗口,讓貿易商幫你介紹並牽起在日本當地的人脈,但我還是得說,日本貿易商也無法佛心到底,從頭到尾做你的日文口譯,所以還是得靠自己學一點日文才行。

當然還是有一些很有外銷企圖心的日商很會用英文溝通,而不符合我前述的狀況,但這就要碰運氣。此外,就像台灣有所謂那種會讓老外搔頭摸不著頭緒的中式英文 (例如 " Please inquiry. " ),日本人講英文有時也會有一種日文味,必須用日文的邏輯(換句話說要懂一點日文)才能「反轉譯」(破解出)日式英文所表達的真義。

這種日式英文該怎麼說呢?有好幾次我與英文流利的主管在視訊會議中,日本主管直接用英文交談時,我與主管同時眼冒問號對看,因為日本人的思考邏輯是很特別的,跟英文的表達習慣不同。交手半年後,我才終於找到訣竅轉譯日本人講的英文,這需要英文同時加上日文能力。(當然,還是有英文很厲害的日本人,我遇到的不多。)



日本企業的「內圈」

你有聽過日本的人際關係當中有所謂的「內圈」和「外圈」嗎?講白了就是自己人和別人之間的區別。雖然不管哪一國人都會區分自己人和別人,但日本更加特殊。與台灣相比,日本人之間的距離感是更大的,對自身的隱私意識更強,交際的潛規則更多。

以日文這個語言來講,對自己人講話時使用的日文句型,和對別人講的完全不一樣。換句話說,聽日本人講話使用的是哪個句型,就能看出對方是跟你不熟,還是根本不想跟你熟。

我們還可以從人際關係來看,就用日劇來當例子。你有發現嗎?職場上同事之間互相稱呼時要叫對方「XX先生/小姐 (桑)」,這個XX是要填入姓氏。在歐美則是可以直呼名字,而在台灣,例如我所處的職場,我同事都彼此直呼名字,如果加上了姓氏反而會被嫌說很見外故意裝不熟。

此外,日劇中男女主角(也包括男男)一開始剛交往不久時,大多是稱呼彼此「XX先生/小姐 (桑)」,有時甚至可以保持這樣稱呼超過一年,這如果套用在台灣,應該就太見外了吧?當日劇的男女主角有其中一方想要將關係更進一步時,會問:「我可以直呼你的名字嗎?」。

從稱呼的方式可以看出日本的人際關係營造是有層次和順序(潛規則)的,是由外而內的順序,從外人彼此之間只稱呼姓氏,到自己人(或親密人士)彼此稱呼名字,日本人在這方面有明確的界定;相較之下,台灣人和歐美人則是隨興得多。要進入內圈變成自己人,就要照步驟和規則來做,才不會侵犯到日本人在意的私領域。

這就是我講的「外圈」和「內圈」,不只是前述的例子,這也可套用在日本企業。除了產業的供應鏈(例如半導體)有自身的內圈(例如技術規格、認證機制的壁壘)之外,日本企業跟別人打交道還有另外區分「外圈」和「內圈」。這兩種圈(產業圈、人際圈)必須雙雙打入,才能真正被日本廠商視為自家人。

人際圈的突破,靠的就是認知到一個重點:日本商人很在意對你的信任度。



怎麼讓日本人信任你


(非必要條件) 展現日文溝通能力

由於仍有許多日本企業主不諳英文,所以能用日文溝通自然能降低日本企業主溝通時的心理壓力,畢竟他們也怕有人用英文講一回事,身體卻做另一回事。最重要的是,用日文溝通能節省他們非常多人力和時間成本。


允許日方用一年到數年的時間「打量」你

有台灣業者告訴我,日本企業來接觸時,只會不斷丟問題要求得到解答,卻始終不告知是否確認要合作,這個狀態甚至可以長達數個月以上。通常都是你去信時有去無回,日方來信時可能問了一下問題,然後又突然消失一段時間。

這是因為你還處在日方所認定的「外圈」,日本人對外圈是很謹慎的,要常常內部開會討論是否進一步接洽,要不斷去信試探你是否是真材實料,甚至會要求你開放公司或廠房讓日方現場參觀,而且不會只參觀一次,日方才能進一步評估能否合作(包括衡量現場是否乾淨整齊、員工向心度、交貨準時度、產線動線設計、日語能力等等)。即使談成了合作,日方也可能要求持續每年至少參觀一次,確保你的品質沒退步。

對某些國內業者來講,這套模式一方面耗時又不一定回本,而感覺一直被打量,不是滋味。但這是從外圈進內圈的必經過程,時間可能會以年來計算,要比耐心。

以我的職場來講,當初我們用了超過5年時間讓日方打量,日方問什麼,我們就盡量如實給予應給的答覆,展現自家的優勢,並說明為何能和日方達成共利。來回好幾次,甚至提供超過三次讓日方無償免費試用的服務,日方才終於放心願意放手一搏與我們合作。當然這過程中,日方也私下對我們做了很深入的背景調查。至於為什麼我會知道,是因為當雙方開始洽談時,日方竟能講出一些欣賞我們的細節,而這些細節是其他歐美廠商說不出來的。日方花了這麼多年觀察我們,挑選了他們認為最適合的時機,主動前來連繫了我們。


別浮報數據

有多少員工、多少產能、多長交貨期,就報多少。日本人最忌諱回報不實,只要讓他們一次抓一次包,你就被列入不信任名單,進入永遠的外圈。


別遲到早退

日方跟你約幾點會面(包括視訊會議),你就要準時,這會列入信用評價標準之中。若真有事無法準時,務必提前告知,別放日方鴿子。基本上我與日方視訊時,他們每次幾乎都提前十分鐘就上線待命了。一上線就發現他們早就在線上,只是沒開鏡頭和麥克風。


別亂給承諾

我認識的一些台灣業主通常比較阿莎力也比較隨興,有時用餐言談之間會答應了什麼,只是道別後通常就忘了,留下某些事項不了了之。然而,面對日本企業,他們會要求什麼、會問什麼,大多是沙盤推演過、認真詢問的。

例如我和日方視訊時,八九不離十都會被日方告知說「我們會將這場視訊會議錄影」,當下一次開會時,日方就會提起前一次我方答應的事項,做進一步討論。如果這時你才說「有變卦」、「只是隨口一提」,日方礙於禮貌可能不會給你當眾洗臉,頂多就把你放圈外罷了。



怎麼知道日方已經信任自己

這一點其實很容易觀察,你只需看日方:

  1. 對你已讀不回的頻率大幅降低,甚至每封信必回。
  2. 會三不五時(約每季一次)想找你視訊聊一聊。
  3. 會每年至少一次拜訪你公司,敘敘舊,深化合作計劃與策略的面對面討論。
  4. 會時常請教你的專業意見、看法。
  5. 會主動分享情資給你。
  6. 會主動對你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甚至明確告訴你:「多年承蒙您照顧,我們想報恩。」
  7. 會把旗下客戶介紹給你認識,甚至主動幫你牽線促成合作機會。
  8. 會主動向你提起合作企劃。
  9. 會想派遣日方員工短期進駐你公司深化合作、觀摩、彼此學習。
  10. 會邀請你前來日本參觀日方工廠。(一般日本工廠是不隨意做open house供參觀的)
  11. 會買日本土產,來拜訪你的時候送給你。(這要花錢的)


尤其針對第2點,我有過特別的經歷。不久前,日方主管親自傳Line給我,說:「我們好久沒聊聊了,你們最近過得怎麼樣?我可以跟你約視訊聊一下嗎?」我本來以為他所謂的「一下」頂多半小時,結果聊了2.5小時!而且視訊一開場他竟然說:「其實我真的沒什麼特別重要的事要談,就是單純想跟你們聊聊天。」就這樣也要開視訊會議耶,買尬!

但後來我發現這樣想不對,因為在"閒"聊過程中,他旁邊有幾位下屬(包括會聽會講中文和英文的下屬)在打會議記錄,視訊會議本身照樣也在錄影中(有誰純聊天還要錄影存證的)。聊著聊著,雙方開始談起更深入的產業情資和機密(包括怎麼應對川普那老頭)。這時我方突然想到,何不趁這機會向日方試探新合作機會的意願,結果想不到,他連想都沒想,只花不到1秒的時間,立刻答應簽連續超過一年的長期合約,還很誠懇說「當然沒問題,我們非常樂意且希望繼續合作,時間長一點也沒關係」,我跟同事都感到意外,此時只差半小時就要結束視訊會議。


你知道我想說什麼嗎?跟日本人做生意,要比氣長、比耐心,還要花時間為彼此鋪路和鋪梗。一旦日方喜歡上你,就會對你愛不釋手,甚至對你黏 T T,這時你就是站在「內圈」共享日方資源的一份子了。


【延伸閱讀】日本企業的嚴謹與龜毛,其實是一種貼心

有興趣學日文的大大,歡迎追蹤或訂閱我的沙龍喔,每週為您分享免費以及收費的日文教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外語自學大丈夫!語感王私藏祕笈
27.5K會員
1.1K內容數
想成為英文通、日文通, 或想兩者雙修? 每週各一次英文和日文學習帖, 跟我一起從電影戲劇、電玩和老外互動中學到實用外文。 最推薦給英文系、日文系、翻譯系、觀光旅遊系、傳媒系背景的大大, 想自學的上班族、家庭主夫婦、各種鄉民都歡迎, 踏進我的沙龍,開啟提升外語技能的未來。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部分業務進入國際市場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這篇文章提供判斷內銷或外銷的標準和方法,並說明即使可能影響當地代理商的生意,賣給經銷商的利益仍然大於不賣的利益。文章中也提供了業務思考和延伸思考,對業務人員在做國際業務決策時提供了實用方法。
Thumbnail
大部分業務進入國際市場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這篇文章提供判斷內銷或外銷的標準和方法,並說明即使可能影響當地代理商的生意,賣給經銷商的利益仍然大於不賣的利益。文章中也提供了業務思考和延伸思考,對業務人員在做國際業務決策時提供了實用方法。
Thumbnail
日本風俗業對外國客人的待遇引發熱議,本文探討外國客體驗低下的原因與提升品質的方法。討論了無法成為長期客人、資訊交流不易、外國客的不團結和語言隔閡等問題,並提出匿名評鑑和學習日文作為解決方案。
Thumbnail
日本風俗業對外國客人的待遇引發熱議,本文探討外國客體驗低下的原因與提升品質的方法。討論了無法成為長期客人、資訊交流不易、外國客的不團結和語言隔閡等問題,並提出匿名評鑑和學習日文作為解決方案。
Thumbnail
在開始問日本市場的問題前,這裡先幫大家安裝一下進入日本市場的「初期設定」,方便之後再對各個產業、產品類別作更深一步的研究。(主要是針對「消費性產品」(B2C)的整理)
Thumbnail
在開始問日本市場的問題前,這裡先幫大家安裝一下進入日本市場的「初期設定」,方便之後再對各個產業、產品類別作更深一步的研究。(主要是針對「消費性產品」(B2C)的整理)
Thumbnail
《您找到的是商機還是傷跡?》我們的週遭處處有商機!世上不存在「不可能的事」,只要我們能讓「不可能」變成「有可能」,想追求的新商機自然就會浮現。本課程將透過市場實例的分享,及商機策略的層級介紹,來引導學員思考,自己該如何探索市場商機?
Thumbnail
《您找到的是商機還是傷跡?》我們的週遭處處有商機!世上不存在「不可能的事」,只要我們能讓「不可能」變成「有可能」,想追求的新商機自然就會浮現。本課程將透過市場實例的分享,及商機策略的層級介紹,來引導學員思考,自己該如何探索市場商機?
Thumbnail
不是高手的生存之道 武道世界,強者獨尊。 這套用在其他領域也是差不多,並不是說弱者就沒有成功的機會,而是勝率會比較低。換言之,如果你不是頂尖強者,就不要把自己推到高度競爭的紅海市場中,在勝率很低的環境下會過得比較辛苦。 最近旅遊市場復甦,很多人都搶著到東京、大阪玩,你覺得這兩地的機票是不是很貴
Thumbnail
不是高手的生存之道 武道世界,強者獨尊。 這套用在其他領域也是差不多,並不是說弱者就沒有成功的機會,而是勝率會比較低。換言之,如果你不是頂尖強者,就不要把自己推到高度競爭的紅海市場中,在勝率很低的環境下會過得比較辛苦。 最近旅遊市場復甦,很多人都搶著到東京、大阪玩,你覺得這兩地的機票是不是很貴
Thumbnail
感覺大部分的商業文章在介紹品牌的進入市場策略時,大部分都是著重在「行銷」。但其實真正執行起來時,東西可能還沒開始賣,在「物流」要怎麼處理就卡關了。尤其是到日本(國外)市場,因為資訊太少,光自己摸索就要摸半天(如果有辦法自己摸索的話),或者是採用土法鍊鋼的方式一單一單送,但很沒有效率 (很累)。
Thumbnail
感覺大部分的商業文章在介紹品牌的進入市場策略時,大部分都是著重在「行銷」。但其實真正執行起來時,東西可能還沒開始賣,在「物流」要怎麼處理就卡關了。尤其是到日本(國外)市場,因為資訊太少,光自己摸索就要摸半天(如果有辦法自己摸索的話),或者是採用土法鍊鋼的方式一單一單送,但很沒有效率 (很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