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每次當你快可以完成一個目標時,你就會開始停下來,做做別的事情,而不是一鼓作氣完成。
我就常常會這樣,例如,
在寫一份報告時,好不容易想到結尾,卻突然決定先去倒杯水。
或是解了一道很難的數學題,在快得出答案時,卻突然停筆,默默刷起手機。
又或是,看一部精彩的電影,快到高潮時,就突然按個暫停上個廁所或伸伸懶腰。
甚至是,當我想做一個賺錢計劃時,花了一週準備,查資料、列清單、分析市場,等全部做完前置作業,下一步就是正式啟動時,突然就沒勁了,想法也淡了,最後放著放著,就不了了之。
我以前一直以為,這代表我不夠努力、不夠堅持,甚至懷疑是不是我「根本沒那麼想要完成」。
但後來我發現,事情好像不是那麼簡單。

為什麼我們會在快完成的時候停下來?
我開始去觀察自己這些舉動的模式,也查了很多心理學的資料,慢慢理解到,
原來,這些「在終點前退縮」的行為,其實不是因為懶,而是因為大腦在保護我們。
心理學上有幾種常見的解釋,我發現每一種都在我身上意識發生過:
1. 潛意識的自我保護
當你快完成一件事時,內心會浮出一個害怕的聲音:「如果我完成了,結果卻不好怎麼辦?」為了避免可能的失望、失敗、被否定,大腦會潛意識地讓你停下來。
你以為是你自己「分心」或「懶散」,但其實那是潛意識不想讓你面對結果帶來的情緒波動。
2. 完美主義式拖延
有一種人(像我)常常想做到最好,但這種完美主義,反而讓我們在最關鍵的時候卡住。
因為:「如果我一直沒完成,就可以保有一種——『我還有機會做得更好』的幻想。」
但一旦做完了,成果定型了,現實擺在眼前,就再也不能逃避了。
所以完美主義者,常常拖延的不是開始,而是結尾。
3. 目標完成焦慮
有時候,快要完成時會焦慮,不是因為害怕失敗,而是因為:完成了,那接下來呢?
我們好像會突然空掉,對「下一步」沒有答案,也不確定完成目標後,會不會真的快樂。
這種不確定感也會讓人下意識拖延,因為「未完成的狀態」,有時反而讓人覺得比較安全。
我們該怎麼做?陪自己跨越最後那一步
知道背後的心理原因後,接下來最重要的是,怎麼陪伴自己,走完最後一哩路。
我查到這些方式可能可以幫助自己,也分享給大家。
✔️ 拆解目標,設定「中繼站」
如果整個目標讓你感到壓力大,不妨把它拆成小步驟,
像設定一個個「中繼站」,讓你不會只盯著終點,而是每走到一個點都可以停下來休息、慶祝。
✔️ 練習允許「不完美的完成」
你不需要等到一切都完美無缺,才能說「我完成了」。
試著先讓成果成形,再慢慢優化,不要被完美主義的壓力拖垮。
✔️ 在停下來的當下,問自己
「我是在休息,還是在逃避?」
「我是真的沒動力,還是其實有點怕自己成功了?」
給自己一點空間,不用立刻給答案,但讓自己開始有意識地觀察這個情緒。
✔️ 接受不確定,並相信自己的能力
沒有人能保證結果一定完美,但你能保證的是:你願意嘗試,願意學習,願意繼續。
完成後的未知,不用恐懼,因為那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你不是不夠努力,只是太想保護自己
知道這些之後,我對自己多了很多理解。
原來我不是做不到,我只是太敏感,太害怕結果,太怕失望,也太習慣懷疑自己。
但我也知道,如果每次都在最後一刻踩煞車,我就永遠無法真正看見「完成」的樣子。
所以我現在正在練習兩件事:
- 允許結果不完美,也值得被完成
- 在想放棄時,提醒自己:這只是大腦在怕,不代表我真的做不到
如果你也跟我有相似的感受,那你其實並不孤單
很多人都在面對這種「快完成卻想逃避」的心理挑戰,
我自己也是,每次感覺自己快到終點,心裡就像被拉扯一般,想停下來喘息又怕放棄。
但慢慢地,我學會給自己更多寬容,學會理解那不是懶惰,而是成長路上的必經反應。
只要願意多一步,就比昨天更靠近完成。
我想,你也一定有很多已經做得很棒的地方,只是自己沒發現。
下次當你又在快完成前,突然想停下來,不妨問問自己:
「我是在休息,還是在逃避?」
「我是真的沒動力,還是其實有點怕自己成功了?」
不管答案是什麼,都沒關係。
只要你願意一次一次往前一點點,就已經比昨天更靠近完成了。
願你也能陪伴自己,慢慢走完那段最難跨越的路,
在最後一哩路,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和力量。
歡迎到我的 IG / Threads 留言、追蹤、按個 ❤️,也可以到我的小宇宙入口逛逛!
願我們都能成為,自己最溫柔的守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