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句話,它寫著:「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不知道為什麼,這句話一下就戳中我。
你有沒有過那種感覺?
長大以後,常常莫名其妙很渴望某些東西——
一份被肯定的感覺、一次被照顧的經驗、或只是一個能讓你放心依賴的肩膀。
然後才驚覺:啊,原來那些,都是小時候沒好好擁有過的東西。

小時候的匱乏,會偷偷變成我們長大的「慾望」
我以前一直以為,我是一個很懂得照顧自己的人。
我覺得我很堅強、也很獨立。因為我總是靠自己,這樣一步一步走過來的。
有一次朋友對我說:「你真的可以對自己好一點,不需要一直委屈自己。」
我笑著反駁:「哪有!我對自己超好的。」
他也只是笑了笑:「妳哪裡對自己好了?」
後來我慢慢開始想,也許,我真的沒有對自己那麼好。
我壓抑了很多渴望、欲望,只因為早就習慣了「不能有太多要求」。
我也不是故意苛刻自己,而是我根本不知道,「好好對待自己」到底是什麼樣子。
我只是用習慣的方式,繼續過著習慣的人生。
我不是那種被細心呵護長大的孩子。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學、自己撐、自己適應。
不是因為父母不好,而是他們也已經盡自己所能給了我他們可以給予的一切。
我的父母也是在這樣壓抑著、隱忍著的狀態下成長過來的。
也因為這樣,我們家習慣用沉默表達愛、用忍耐維繫和諧、用壓抑交換平靜。
所以我也很早就懂得要「乖」、要「識相」、要壓下情緒,因為這樣,比較不會被責怪。
我以為那是成熟,其實只是早早學會了忍耐。
但那些被忽略的需求和情感,就這樣被我帶進了每一段關係裡。
我努力對別人好、付出、照顧,卻總在心裡偷偷期待:
「你能不能主動來擁抱我一下?告訴我我做得很好?告訴我我不用那麼逞強也沒關係?」我把那些「沒得到過的東西」投射在別人身上,期待他們補上那一塊塊的空白。
但慢慢地我發現——那樣太累了!
不只是讓對方累、我自己也變得很累。
因為沒有誰,真的能完全扮演那個「欠你童年」的人。
而當你把全部的希望都放在對方身上,一旦落空,失望就會更深。
原來,我們其實可以自己慢慢補回來
記得有一次,我和一位很親近的朋友分享了我的感受,期待他能給我一些安慰或認同。
但他的回應卻比我預期的簡短許多,只淡淡地說了句:「嗯,我懂。」
我知道朋友沒有義務扛下我的情緒,但那一刻,我還是感到一陣空虛,甚至有些委屈。
然後我又開始責怪自己,為什麼要將自己的情緒投射在他人身上?為什麼要造成他人的困擾?為什麼,總期待別人能懂、能填補我心裡的那個空缺?
我開始問自己:我不能自己彌補我自己嗎?
我慢慢意識到,當我把童年的匱乏全寄託在別人身上時,我其實是在把自己的幸福交給了別人掌控。
這種依賴,不僅讓我一次次失望,也讓我忽略了自己其實有能力療癒自己。
我曾以為,那些沒被獲得的肯定、沒被填滿的空白,只要靠努力付出,就能在別人身上慢慢找回。
但在一次次跌倒受傷後,我開始學會:有些東西,其實我可以自己還給自己。
小時候沒被肯定,那我就現在開始,學著為自己鼓掌。
小時候沒被保護,那我就現在開始,學著設立界線、保護自己。
小時候太快長大,那我就現在開始,允許自己偶爾脆弱、偶爾耍賴。
我們不用再等誰來救贖、也不用強求別人理解。
只要我們願意靠近自己一點點,就能把那些曾經缺失的溫柔,一樣一樣慢慢找回來。
🧸 給正在彌補童年缺口的你,一封溫柔的信
親愛的你:
如果你也曾有過這樣的童年——
沒被好好擁抱過、沒被認真傾聽過、沒被允許軟弱過,
那我想說,你不是孤單的。
你可以重新學會依賴。
不是對誰卑微祈求,而是從自己開始,練習給自己一點點愛。
你可以說:「我現在累了,想休息一下。」
你可以說:「我做得不錯,我值得被肯定。」
你可以說:「我今天只是想被抱一下,就這樣而已。」
從今天起,讓那個總是倔強撐著的小小的你,
可以安心一點、柔軟一點。
我們都值得被照顧、被理解、被溫柔地對待。
即使我們不是從一開始就擁有這些,
也可以在後來的人生裡,一點一點補回來給自己。
📓 小任務給你 / 也給我自己
寫下一件你最近為「那個小時候的你」做的事。
也許是一頓你想吃卻小時候捨不得點的餐、也許是一件你以前被阻止過,現在,終於允許自己做的事。
我們都還在路上,但已經比昨天的自己,更靠近完整一點了。
如果你願意分享,我會很想聽聽你為自己做了什麼 🌷
也歡迎到 IG / Threads 留言打招呼、追蹤、按個 ❤️,或可以到我的小宇宙入口逛逛喔。
願我們都能成為,自己最溫柔的守護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