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和你聊一聊一種我們這個時代,幾乎人人都得的「病」——一種精緻的、迷人的、看起來特別上進的「知識便秘症」。
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感覺?我們的收藏夾裡,塞滿了「五分鐘搞懂XXX」、「提升你人生效率的十個技巧」、「通往財務自由的必讀書單」;我們的書架上,擺滿了心理學、管理學、靈性成長的暢銷書,封面上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我們像是個勤奮的遊戲玩家,瘋狂地蒐集著地圖碎片、攻略祕籍和最強裝備的合成表。
我們以為,只要擁有這些「書」,我們就能在人生的遊戲裡暢行無阻。然而,當真正的關卡來臨時——一場突如其來的分手、一次令人窒息的職場壓力、一個與孩子無法溝通的夜晚——我們卻發現自己站在原地,手裡攥著一大堆看似完美的攻略,卻笨拙得像個第一天登入的新手,不知道該按哪個鍵,往哪裡走。
我們手握所有答案,卻解決不了眼前的問題。我們成了知識的富翁,智慧的窮人。
如果這種感覺讓你感到一絲熟悉的刺痛,我想對你說:別擔心,你並不孤單。而且,這個困惑,早在兩千多年前,就被一位叫莊子的高級玩家,用一個絕妙的故事給點了出來。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沖一壺好茶,緩緩地走進這個故事。讓我們藉由一位老公匠那雙沾滿油垢與木屑的手,來觸摸我們這個時代最光滑、也最虛幻的螢幕。
經典原文:《南華真經・天道第十三》(節錄)
作者:戰國.莊周
【古文原文】
世之所貴道者,書也,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而世因貴言傳書。世雖貴之哉,猶不足貴也,為其貴非其貴也。
故視而可見者,形與色也;聽而可聞者,名與聲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聲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聲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豈譀之哉?
桓公讀書於堂上,輪扁斲輪於堂下,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邪?」
公曰:「聖人之言也。」
曰:「聖人在乎?」
公曰:「已死矣。」
曰:「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桓公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無說則死。」
輪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斲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敷存焉於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矣。」
【白話淺譯】
世人所推崇的、用以承載「道」的,是書本。但書本記載的,不過是語言文字,語言文字之中有其可貴之處。而語言文字所要傳達的,是它背後的深層意念。但意念還有其更核心的追隨之物(道的本體),那個真正核心的東西,是沒有辦法用語言來傳達的。可世人卻因此推崇語言、並將寫下語言的書本視若至寶。世人雖然珍視它,但它其實並不值得如此珍視,因為人們所珍視的,並非那真正該被珍視的精髓。
所以,眼睛能看見的,只是形狀與顏色;耳朵能聽見的,只是名相與聲音。可悲啊!世人總以為,單憑這些外在的形色名聲,就足以領會那個內在的實情。如果形色名聲真的不足以領會實情,那麼「真正懂得的人不輕易言說,輕易言說的人其實並不真懂」,這句話,難道是在欺騙我們嗎?
齊桓公在殿堂上讀書,一位名叫「扁」的、專門製造車輪的工匠正在堂下做工。他放下手中的槌子和鑿子,走上殿堂,問齊桓公說:「冒昧請問,您所讀的書裡寫的是些什麼言論呢?」
齊桓公說:「是聖人的言論。」
輪扁問:「那聖人還在世嗎?」
齊桓公說:「已經過世了。」
輪扁說:「這麼說來,君王您所讀的,不過是古人留下來的殘渣與酒粕罷了!」
齊桓公生氣地說:「我身為君主在讀書,你一個造輪子的工匠怎敢隨意評論!你若能說出一番道理就算了,說不出來就得死。」
輪扁不慌不忙地回答:「就讓臣用我自己的工作來打個比方吧。製作車輪時,如果動作太慢,輪子就會鬆散而不夠堅固;如果動作太快,又會因受力過猛而難以嵌入。只有做到不快不慢、恰到好處,那種精妙的感覺才能從手上浮現,並與內心相互應和。這種訣竅,我的嘴巴說不出來,因為那裡頭存在著一種無法言傳的微妙分寸。我沒辦法把這套功夫教給我的兒子,我的兒子也沒辦法從我這裡真正學會它。所以,我才會到了七十歲的年紀,還得親手在這裡打造輪子。那些古人,連同他們那套無法傳授的精髓,也早就一起死去了。這麼說來,君王您現在所讀的,不就只是古人留下來的殘渣酒粕嗎?」
輪扁的幽靈,與我們手中那份「死亡攻略」
讀完這個故事,你的感受是什麼?
是覺得輪扁大膽得可愛?還是對齊桓公那句「無說則死」的威脅感到心驚?
對我而言,這個故事最迷人的地方,在於它毫不留情地撕開了一個我們現代人極力想用「知識」去掩蓋的真相:生命中最核心的智慧,從來不是透過下載資訊來獲得的,而是經由親身的、笨拙的、甚至痛苦的實踐所孕育出來的。
桓公,就像我們每個人的某個面向。他坐在權力的殿堂上(也許是我們的辦公室、書房),捧著「聖人之言」(也許是哈佛商業評論、某位大師的經典、一本育兒百科)。他相信,只要讀懂了這些文字,就能掌握治理天下(人生)的終極密碼。
而輪扁,他是我們生命中的「意外」。他是那個不請自來的真實情境,是孩子半夜的哭聲,是伴侶失望的眼神,是那份怎麼也寫不出來的企劃案。他用一種樸素到近乎粗魯的方式,指著我們手裡的「攻略」,冷冷地說:
「你讀的,是死的。」
這份死亡攻略,莊子稱之為「糟魄」。多麼精準的比喻!它是聖人智慧發酵後,留下的那些固體殘渣。它還殘存著智慧的香氣,甚至還有一點點營養,但它早已失去了那份發酵過程中的、活生生的、充滿變數的生命力。
而我們,卻常常把這些「糟魄」,當成了靈丹妙藥。
讓我們把鏡頭從兩千年前的齊國殿堂,拉回到我們身邊,看看輪扁的幽靈,正在我們生活的哪些角落裡遊蕩。
場景一:新手爸媽的深夜作坊
書上說:「建立規律的睡眠儀式,能有效幫助寶寶入睡。」
書上說:「要用溫柔而堅定的語氣,同理孩子的情緒。」
書上說:「三歲是性格養成的關鍵期,父母的每一個行為都至關重要。」
凌晨兩點,你抱著那個聲嘶力竭、渾身扭動的小小身體。你試過了書上所有的SOP:調暗燈光、播放白噪音、輕柔地哼唱。你的大腦裡,桓公的聲音在迴盪:「聖人之言!照著做就對了!」
可是,孩子越哭越凶。你感覺自己的理智正在一寸寸斷裂。你試著「溫柔而堅定」,說出口的卻是帶著哭腔的懇求。你努力「同理」,內心卻充滿了憤怒和無助。
就在你幾乎要崩潰的某一刻,你放棄了。你不再去想那些「攻略」,不再努力做個「完美的父母」。你只是出於本能,用一種奇怪的、不符合任何理論的節奏輕輕拍著他,嘴裡無意識地發出低沉的「唔唔」聲——那是你父親在你小時候,讓你安靜下來的聲音。
奇蹟發生了。那個緊繃的小身體,忽然在你懷裡鬆弛下來。哭聲漸歇,變成了委屈的抽噎,然後,他睡著了。
在那一刻,你成了輪扁。
你找到了那個「不徐不疾」的節奏,那個無法被寫進任何育兒百科的、專屬於你和你的孩子的頻率。你沒有「學會」它,你是「碰巧遇見」了它。你「得之於手,而應於心」。
你可以把這個經驗分享到媽媽群組,但當別人問你「那個『唔唔』聲的頻率是多少赫茲?拍打的力道是多少克?」時,你會發現自己「口不能言」。因為那份智慧,是活的。它誕生於你和孩子之間獨一無二的互動之中,包含著你的體溫、你的氣味、你當下那份由絕望轉為寧靜的心境。
你看過的那些書,是「糟魄」。而你在那個深夜,親手「斲」出的短暫寧靜,才是那個閃閃發光的、不可傳承的輪子。
場景二:愛情的笨拙舞步
你又滑開了那個交友軟體。左滑,右滑。你在用標籤和「形色名聲」(身高、學歷、職業、IG照片)來快速篩選,就像桓公在篩選他看得懂的文字一樣。
為了準備下一次約會,你甚至去看了「如何成為一個有吸引力的聊天對象」的影片。影片告訴你,要多問開放式問題,要適時地讚美對方,要保持眼神接觸……這就是你的「聖人之言」。
約會的當下,你努力地執行著這些指令。你像個機器人一樣,拋出一個個「標準化」的問題,努力尋找對方話語裡的「可讚美之處」。氣氛禮貌,卻乾燥得像沙漠。你們都在扮演一個「完美的約會對象」,交換著彼此精美的「名片」,卻沒有任何真實的火花。
或許,在某個尷尬的沉默片刻,餐刀掉到了地上。你們同時彎下腰去撿,頭撞在了一起。你們都笑了,那是今晚第一個發自內心的、有點傻氣的笑。就在那一刻,所有的攻略、腳本、人設都消失了。你不再是一個「獵手」,對方也不再是一個「目標」。你們只是兩個有點笨拙、但很真實的人。
接下來的對話,開始變得有趣。你們聊起了小時候出糗的往事,聊起了對未來莫名的恐懼。那些「口不能言」的脆弱與真實,開始在空氣中流動。
你可能會想:「這和攻略上說的不一樣啊!」
是的!輪扁會拍拍你的肩膀說:「孩子,你終於扔掉那份死亡攻略,開始學著跳舞了。」
愛的技藝,從來就不是一套可以複製的流程。它是一種即興的雙人舞。你需要去感受對方的情緒節奏,去適應那些意想不到的停頓與加速。那個讓關係發生質變的「敷」(微妙的分寸),就藏在一次同步的呼吸裡,一個被理解的眼神裡,一個願意示弱的坦白裡。
你滑過的數百份個人檔案,你看過的那些戀愛技巧,全是「糟魄」。而那個笨拙的撞頭和隨之而來的真實大笑,才是你們親手打造的、那份獨一無二的「愛的輪子」的第一個零件。
場景三:我們內在的靜默作坊
這個場景,可能發生在你的瑜珈墊上,你的書桌前,或是任何一個你試圖與自己獨處的時刻。
你下載了最新的冥想APP,裡面有大師溫柔的聲音引導你「觀察呼吸」、「覺察念頭」、「安住當下」。這些都是「聖人之言」,是最上乘的「糟魄」。
你閉上眼睛,努力「觀察呼吸」。但你的大腦卻像個失控的彈幕產生器:「等下開會的資料準備好了嗎?」「晚餐要吃什麼?」「他為什麼還沒回我訊息?」「我這樣算在冥想嗎?好像沒什麼感覺啊。」
你越是想把念頭壓下去(「疾則苦而不入」),它們就反彈得越厲害。你開始評判自己:「我真是個無法專注的廢物!」
某一天,你受夠了。你不「觀察」了,也不「覺察」了。你就只是坐著,隨便吧,腦子裡想什麼就想什麼吧,就像看一場爛電影。你允許自己「失敗」,允許自己做得「不標準」(「徐則甘而不固」)。
奇妙的是,當你放棄「控制」時,那些喧囂的念頭,忽然像是被拔掉了插頭。它們還在,但它們失去了力量,變得遙遠而透明。在念頭與念頭的縫隙中,你第一次感受到了一種廣闊無邊的、沒有屬性的「寧靜」。
那份寧靜,APP裡的任何一位大師都無法「給予」你。它一直都在,只是被你努力「學習」的行為給遮蔽了。你必須親自走過那條「苦而不入」的死路,在放棄的那一刻,才能偶然瞥見那條「不徐不疾」的幽徑。
那份靈光一現的內在寂靜,就是你自己親手「斲」出的輪子。它無法被保存,無法被複製,但體驗過一次,你就永遠「知道」它的存在。以後,你再聽見大師的引導詞,你會明白,那些話語只是地圖,而不是寶藏本身。它們是指向月亮的手指,而你,已經親眼見過月亮。
所以,我們要燒掉所有的書嗎?
讀到這裡,你可能會問:「見星哲子……照你這麼說,我們是不是該把所有的書、攻略、課程都扔掉?」
這恰恰是我們最容易陷入的二元陷阱。輪扁並不是一個反智的民粹主義者。他挑戰的,不是知識本身,而是我們對知識的「迷信」——那種以為「擁有地圖」就等於「走完旅程」的幻覺。
「糟魄」並非一無是處。它有香氣,能讓我們知道好酒大概是什麼滋味;它有營養,能給我們的探索之旅提供必要的基礎體力。讀育兒書,能讓我們避開一些明顯的坑;學戀愛技巧,能讓我們鼓起第一次約會的勇氣;聽冥想引導,能讓我們知道有「觀察呼吸」這條路可走。
「糟魄」是偉大的邀請函。它們告訴我們,聖賢們曾經達到過怎樣的高度,智慧的盛宴曾經多麼豐美。但邀請函,終究不是宴席本身。
輪扁的智慧,給予我們一種全新的、更自由的學習態度:
我們是捧著「糟魄」的桓公,同時,我們也是親自動手的輪扁。我們在殿堂上讀書,也在作坊裡流汗。我們用「書本」來校準方向,指引可能性;但我們更相信自己手中的觸感,相信從失敗、笨拙、與真實互動中誕生的、那份獨一無二的、帶著我們體溫的「手感」。
這份「手感」,就是我們每個人內在的「道」。它是活的,流動的,是我們作為一個覺醒玩家,在這個世界上留下的最真實的印記。
【靈魂覺醒時刻】
親愛的朋友!故事說完了。現在,輪到你放下這篇文章,轉向自己的內心。我想邀請你,帶著輪扁那份質樸而銳利的眼光,和自己安靜地坐一會兒,問問自己:
- 在你的生命中,哪個領域最像那座齊國的殿堂? 在那個領域裡,你是不是最常感覺自己像個捧著一堆「死亡攻略」的桓公,對理論倒背如流,卻在實際操作中感到無力與挫敗?(可能是你的工作、你的親密關係、你的親子教養,或是你的健康管理?)
- 請回想一個你真正「心領神會」的時刻。 那可能是在運動中抓住竅門的瞬間,安慰朋友時脫口而出的某句溫暖的話,或是在廚房裡即興調配出的美妙醬汁。那份來自你身心的、直接的「知」,它的「質地」是怎樣的?它和你看書或上課學來的「知識」,有著怎樣根本的不同?
- 如果我們承認,人生遊戲裡真正的成長密碼,就藏在那些「不可言傳」的笨拙體驗裡,那麼,你是否願意給自己多一點「犯錯」與「不完美」的空間? 你是否願意放下對「標準答案」的執著,允許自己像個學徒一樣,在實踐中親手去尋找那個「不徐不疾」的、專屬於你的神聖節奏?
期待你的答案,不是在留言區,而是在你的生命裡,被真實地活出來。
在下一個交叉路口,願我們都能認出彼此眼中那份「得之於手,應於心」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