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加入新公司擔任 DA,這三個禮拜下來,看到不少以前沒接觸過的東西,也產生一些新的想法。想趁現在記錄一下自己的心得,當作給未來的自己看的小備忘。
第一個感觸是,這次真的感覺自己是「有經驗的 DA」了。還記得之前剛進 Arc & Codementor 的時候,其實 DA 的經驗還不算多,所以花了不少時間在理解公司在幹嘛、資料長什麼樣子、該怎麼做出有價值的分析。
但這次加入新公司,感覺很不一樣。雖然還是得花時間去理解新的 business context,但我很快就能看出自己在哪些地方能貢獻,跟 stakeholder 討論完沒多久就動手開始做。才兩三週就已經完成一個小專案,對比起以前剛到職時的摸索期,這次的節奏真的快很多,也讓我更確定現在的我是能馬上進場幫忙解題的人。📊 資料量級不同,工作方式也大不同
Arc & Codementor 的商業模式偏 2B,客戶量相對沒那麼多,所以我們那時候是用全量方式更新 table:每天重跑一次 SQL,把整張表重新整理一次。雖然這種方式會吃一點效能,但資料量小的情況下也還能接受。
但現在這間公司是做 2C 的,資料量直接放大十倍甚至到百倍。全量更新根本撐不住,所以現在都是用 incremental 的方式:每次只處理特定時間區間的資料,然後針對重複值判斷要怎麼去重寫、怎麼避免遺漏。這對我來說是新的挑戰,尤其是在建 pipeline 的時候要考慮的細節更多,最近也因為這樣卡了一些 bug,但也學到不少。
🤝 團隊規模變大,協作挑戰也不一樣
以前在 Arc & Codementor 時,DA 團隊人數最多三個,資訊流通基本上就是聊個天就搞定。但現在這邊 DA 整體人數可能超過十位,彼此的分工也更細,資訊交流的成本自然就高很多。
我比較幸運的是,目前負責的是一個比較小的產品線,團隊就兩個人,還是可以維持以前那種資訊比較透明、討論比較順的模式。但也讓我意識到,如果未來接手更大規模的產品,光是要讓大家對齊資訊、建立共同語言,可能就會是一件要花力氣優化的事情。
✍️ 為什麼我開始記錄這些事
會寫這篇,其實是前幾天看到同事分享一篇關於產品遊戲化的文章,讓我突然想到以前當 PM 的時候也常寫文章記錄學習歷程。翻回去看那些舊文章的時候,有種「啊,我真的長大了」的感覺。以前寫的那些「我覺得應該要做到的工作方式」,像是定期回報、依對象調整溝通方式等等,現在已經變成我工作中的自然習慣了。
所以這篇文章,其實也是寫給未來的自己看的。希望以後回來看的時候,會覺得現在的我還有很多地方很菜,但也正因為這樣,代表我又成長了一點點。
🧠 「傻瓜指數」與對自己的期許
最後想分享我回顧自己發文時看到的一個觀念,叫做「傻瓜指數」。它的意思是:你覺得多久以前的自己很傻?如果你覺得「上個月的我真傻」,那也許代表你最近進步很多。
希望未來的我回來看這篇文章時,也能這樣想吧。
參考文章:
如果對於我的其他文章有興趣,歡迎前往 Data Analyst 的學習筆記 觀看更多文章~也歡迎在留言區跟我分享你的心得!
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