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媒體(social media)如今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像電視一樣能娛樂,像報紙一樣能提供資訊,還能像電話一樣方便人們交流。但流行了約二十年後,一個關鍵問題浮出水面:它真的提升了人們的幸福感嗎?
過去,心理學、計算機科學及社會學等領域的數百項研究,對社群媒體與幸福感的關係莫衷一是。這主要是因為很難確定兩者的因果關係,也難以找到可靠的社群媒體使用指標,同時個體使用動機的差異也讓研究變得複雜。
而近期經濟學領域的研究,採用了一種名為「自然實驗」(natural experiment)的創新方法,為這個問題帶來了新的視角。這種方法通過比較兩組相似的人群,一組能使用社群媒體,另一組不能,來探究兩者的因果關係。其依據是不同地區社群媒體技術設施建設的先後,以此作為判斷社群媒體使用與否的標準,這樣能避免反向因果的干擾,還能排除自我報告數據的偏差,同時樣本具有代表性,能研究長期影響。當然,它也有局限,就是無法區分使用者的具體使用方式等,但對於評估整體社會的效益與成本來說,是很合適的。
多項基於此方法的研究,涵蓋美國、英國、西德、義大利和西班牙等國,得出了一致的結論:社群媒體的使用對年輕人的幸福感有顯著且相當大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對女孩。比如美國的研究發現,Facebook 在大學的導入,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整體指標造成顯著負面影響,影響程度約相當於失業對心理健康影響的 22%,女性受害更深;英國的研究顯示,固定寬頻技術的普及,對 10-15 歲兒童的多個幸福感面向有負面影響,其中外貌滿意度下降明顯,女孩受影響最嚴重;西德的研究則表明,寬頻存取會降低 17-30 歲女性的心理健康,男性則無顯著影響。
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可以從「取代效應」(substitution effect)〔註1〕和「有害成癮」(harmful addiction)來解釋。社群媒體使用成本低,加上年輕人心理成熟度不足,使得他們使用社群媒體的強度逐漸升高。平台設計旨在吸引用戶關注即時快感,這會讓年輕人逐漸遠離那些有助於實現長期目標和親社會行為的活動,比如學習、追求個人成就、參與志願服務等。長此以往,年輕人的注意力轉向當下,追求長遠目標的能力下降,面對外部衝擊時韌性降低,幸福感隨之下降。而且,社群媒體使用還容易形成惡性循環,導致有害成癮。它具有習慣養成的特點,今天使用會提高隔天的使用偏好,中斷使用還會有類似戒斷的反應;同時使用者還存在自我控制問題,實際使用時間往往比預期多,事後會後悔。對於經驗不足的青少年來說,這種成癮問題更為嚴重。
基於這些研究,我們能得到一些啟示。在政策方面,供給端應增強市場競爭,讓更多符合用戶需求的服務出現;需求端應加強對社群媒體使用的資訊和教育,引導人們重視長期目標,對於青少年來說,適當限制其使用是合適的。當然,這些研究也有局限性,要全面理解社群媒體對幸福感的影響,還需要跨學科合作。經濟學關注整體社會和經濟的成本與效益,其他學科可以從個體使用方式等角度深入研究,共同推動對這一複雜問題的認識。
〔註1〕又稱替代效應,指的是當一種商品或服務的價格發生變化時,消費者會調整其購買決策,轉向購買更具價格優勢的替代品,從而導致對原商品的總體需求量減少的現象。替代效應在經濟學中是一個重要的概念,它有助於我們理解消費者行為,並分析市場對價格變動的反應。 例如,當某種食品的價格上漲時,消費者可能會轉向購買其他替代品,如價格較低的同類食品,從而降低對原食品的需求。
- 如果你對內容有共鳴、想分享想法,
- 歡迎在下方留言互動 💬 你的支持就是我持續寫作的動力!
- 📮 也歡迎來信交流:childbenefits@gmail.com
- 無論是合作提案、內容建議或單純聊天都很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