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腦能量》|你的腦累了嗎?原來憂鬱、焦慮都可能是「腦沒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書名:腦能量:所有的精神疾病都是大腦的代謝疾病!粒線體失調如何導致憂鬱、焦慮、強迫症、ADHD和其他障礙,揭示飲食治療新契機,重獲心理韌性

Brain Energy: A Revolutionary Breakthrough in Understanding Mental Health--and Improving Treatment for Anxiety, Depression, OCD, PTSD, and More

作者:克里斯多福.帕爾默 (Christopher Palmer, MD)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25/06/28

《腦能量:所有的精神疾病都是大腦的代謝疾病!粒線體失調如何導致憂鬱、焦慮、強迫症、ADHD和其他障礙,揭示飲食治療新契機,重獲心理韌性》

《腦能量:所有的精神疾病都是大腦的代謝疾病!粒線體失調如何導致憂鬱、焦慮、強迫症、ADHD和其他障礙,揭示飲食治療新契機,重獲心理韌性》


如果你曾經或正在經歷憂鬱、焦慮、失眠、腦霧,甚至是更複雜的精神困擾,你可能聽過醫師說:「這是神經傳導物質失衡。」於是你吃藥、做心理治療、學放鬆技巧,或許症狀短暫改善,但過一段時間又回來。這本《腦能量》提供了一個截然不同的視角:所有精神疾病,其實都是「大腦的代謝疾病」,關鍵問題出在粒線體。


|革命性的觀點:精神疾病不再只是心理問題

        作者克里斯多福.帕爾默博士(Christopher Palmer, MD),是哈佛醫學院的精神科醫師。他在書中提出「腦能量理論」──認為精神疾病並不是單純的「腦化學物質不足」,也不是單一基因決定的命運,而是大腦細胞能量代謝失衡的結果

        這個理論有幾個令人震撼的意涵:

  • 精神疾病與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阿茲海默症有相似的代謝根源。
  • 所謂的「症狀」──焦慮、恐慌、妄想、失眠──其實都是大腦能量不足或過度消耗時的反應。
  • 如果能從「粒線體健康」下手,可能不只是減緩症狀,而是有機會真正逆轉病程。
  • 這種說法打破了精神醫學長期以來的「分科」思維。過去我們把憂鬱症、強迫症、ADHD視為不同疾病,但書中指出:它們更像是同一台「腦部引擎」在不同零件、不同時間點出現故障的表現。

 

|一個改變生命的故事:從重度精神病到重獲新生

        帕爾默博士以一位名叫湯姆的病人為例。湯姆罹患情感型思覺失調症,長達13年飽受幻覺、妄想、憂鬱之苦。藥物無效、體重暴增、社交退縮,人生幾乎停擺。直到一次意外嘗試了生酮飲食(高脂肪、低碳水),不只體重下降,他的幻覺也減弱,思維更清晰,甚至能重新生活、學習、表演。這不是奇蹟,而是科學:生酮飲食改變了他的腦代謝,修復了粒線體功能。書中有更多類似案例──雙相障礙患者、長期焦慮者、甚至認知退化者,在調整飲食、睡眠、日照、運動等生活方式後,症狀出現明顯改善。

(※題外話:雖然書中介紹了生酮飲食、間歇性斷食、調節晝夜節律等方法,帶來希望,但同時仍須注意,這些方法並非所有人都能輕鬆執行。對重度患者來說,僅靠生活方式干預可能不足,仍需專業監督。)

 

|科學與生活的連結:你的「腦電池」夠電嗎?

        讀到這裡,很多人會問:「這跟我有什麼關係?我只是壓力大、偶爾失眠而已。」其實,本書的重點不只在於嚴重精神疾病,而是讓我們理解情緒、專注力、壓力耐受度,本質上都與腦細胞能量狀態相關。


        想像你的大腦像一支手機:

  • 睡眠不足=沒充電。
  • 高糖高精緻飲食=背景程式佔滿記憶體。
  • 長期壓力與熬夜=電池老化。
  • 缺乏運動與日照=充電器接觸不良。

        結果?你的「腦電池」可能一天到晚只剩20%,自然更容易焦慮、情緒爆炸、專注不下來。而《腦能量》提供的是一種「讓腦細胞充飽電」的生活策略。🔋

 

|書中最打動我的三個核心觀念

(1) 精神疾病不是你意志力不夠,而是能量不夠。很多人責怪自己「太脆弱」,但從代謝角度看,這更像是身體的生理失衡,而非人格缺陷。

(2) 治療不是只有藥物,生活方式可以是解方。書中整理了影響粒線體的因素:飲食、睡眠、光線、運動、腸道菌、壓力管理、甚至「人生目標感」。這些改變雖然不像吃藥立刻見效,但長期能真正修復大腦。

(3) 大腦和身體不是分開的。你的血糖、荷爾蒙、發炎狀態,會直接影響情緒與思考。這讓「身心合一」不再只是哲學,而是實際的生物學事實。


 

|我的反思與收穫

        讀完後,我最大的感覺是:「原來精神健康可以這麼具體。」過去覺得情緒問題是抽象的、靠意志力或心理調適,但《腦能量》告訴我──當你改善睡眠、調整飲食、增加日照、降低慢性發炎,你不只是身體變好,你的大腦也會更有彈性。

        同時,它也讓我重新檢視現代生活:高糖飲食、長時間藍光、熬夜、缺乏運動、壓力過載……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在慢慢消耗粒線體,而精神不穩、專注力下降、甚至易怒,可能就是早期警訊。

        這本書並不是要你立刻拋棄藥物、只靠飲食療法。帕爾默博士在書中反覆強調:醫療應該是整合的,任何調整都需要專業指導。但它帶來的最大價值,是讓我們看見「精神疾病並非無解」,而且我們能做的比想像中多。

 

|總結

        《腦能量》不只是一部醫學專著,它更像是一個整合神經科學、營養學與心理治療的新框架,帶來希望與行動指南。即使你沒有精神疾病,也能從中學到如何提升專注、穩定情緒、減少腦霧。《腦能量》是一個讓人看到希望的指南:「精神疾病不是命運,而是一種可以透過調整生活方式、改善代謝而改變的大腦狀態。」

它讓我們開始問自己:

  • 我的腦電池夠嗎?
  • 我現在的生活,是在修復粒線體還是在耗損它?
  • 我能不能從今天開始,為自己的大腦補一點能量?

        這種從細胞到生活的連結,讓精神健康不再遙遠,而是一個每天可以練習的小行動。

 

|這本書適合誰?

  • 正在與憂鬱、焦慮、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奮戰的人。
  • 長期服藥但覺得改善有限,希望找到更多可能性的人。
  • 醫療、心理、教育相關工作者,想了解更全面的精神健康觀點。
  • 一般想提升專注、情緒穩定、減少腦霧的人。


《Brain Energy: A Revolutionary Breakthrough in Understanding Mental Health--and Improving Treatment for Anxiety, Depression, OCD, PTSD, and More》

《Brain Energy: A Revolutionary Breakthrough in Understanding Mental Health--and Improving Treatment for Anxiety, Depression, OCD, PTSD, and More》





  • 如果你對內容有共鳴、想分享想法,
  • 歡迎在下方留言互動 💬 你的支持就是我持續寫作的動力!
  • 📮 也歡迎來信交流:childbenefits@gmail.com
  • 無論是合作提案、內容建議或單純聊天都很歡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開域空間讀書會
22會員
57內容數
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畢。 喜歡現代詩、推理、科普、有趣的人事物,人生光譜的代表色系:天青色。 連絡信箱:childbenefits@gmail.com
開域空間讀書會的其他內容
2025/07/26
每當聊到旅行,總會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一種是「我已經把每天的行程都安排好了,連餐廳都訂好了」🕵️,另一種則是「走到哪算哪,隨緣最好玩」🏄。你屬於哪一派呢?
Thumbnail
2025/07/26
每當聊到旅行,總會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一種是「我已經把每天的行程都安排好了,連餐廳都訂好了」🕵️,另一種則是「走到哪算哪,隨緣最好玩」🏄。你屬於哪一派呢?
Thumbnail
2025/07/26
在這個追求效率與成功的時代,「內耗」似乎成了一個負面標籤,彷彿只要內心猶豫、反覆思考,就是不成熟、沒效率,那些容易陷入自我懷疑、反覆思考、情緒波動的人,常常被視為「想太多」或「太敏感」。然而,內耗的人未必是不幸的,他們其實有一種別人沒有的潛在優勢。
Thumbnail
2025/07/26
在這個追求效率與成功的時代,「內耗」似乎成了一個負面標籤,彷彿只要內心猶豫、反覆思考,就是不成熟、沒效率,那些容易陷入自我懷疑、反覆思考、情緒波動的人,常常被視為「想太多」或「太敏感」。然而,內耗的人未必是不幸的,他們其實有一種別人沒有的潛在優勢。
Thumbnail
2025/07/22
有些作品,不是為了說話,而是為了聽見靜默中自己的聲音,它是一次人生經驗的凝結,一場生命教育的回聲。
Thumbnail
2025/07/22
有些作品,不是為了說話,而是為了聽見靜默中自己的聲音,它是一次人生經驗的凝結,一場生命教育的回聲。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善用腦科學避開焦慮迴路,提升專注力、生產力及創意力
Thumbnail
善用腦科學避開焦慮迴路,提升專注力、生產力及創意力
Thumbnail
人類情緒本能如何走向現代失能病症
Thumbnail
人類情緒本能如何走向現代失能病症
Thumbnail
憂鬱症,已有愈來愈多文獻證實,是生理病。 因「大腦化學物質失調」。 而在我看來,他既是心理、也是生理病。 畢竟,身心也是相連。 他還是有著根源(種子),需要找出並對峙。 然而,通常,還是經歷過的人最清楚, 那個身體的「狀態」。 甚至看過有些案例:
Thumbnail
憂鬱症,已有愈來愈多文獻證實,是生理病。 因「大腦化學物質失調」。 而在我看來,他既是心理、也是生理病。 畢竟,身心也是相連。 他還是有著根源(種子),需要找出並對峙。 然而,通常,還是經歷過的人最清楚, 那個身體的「狀態」。 甚至看過有些案例:
Thumbnail
這本書介紹了許多睡眠障礙,睡眠障礙的成因往往很複雜,可能源自於大腦神經,也可能與心理壓力有關,相較於其他器官,我們對大腦的所知有限,治療方法也相當受限,神經的損傷也常常是不可逆的,所以睡眠障礙常常無法根治,只能想辦法減輕或者與之共存。
Thumbnail
這本書介紹了許多睡眠障礙,睡眠障礙的成因往往很複雜,可能源自於大腦神經,也可能與心理壓力有關,相較於其他器官,我們對大腦的所知有限,治療方法也相當受限,神經的損傷也常常是不可逆的,所以睡眠障礙常常無法根治,只能想辦法減輕或者與之共存。
Thumbnail
憂鬱症/躁鬱症的情緒起起伏伏,一下子心情好一下子又反常,身為患病之人,實在痛苦。無盡的累、疲乏總讓人不想做事、昏昏欲睡,這段無解的低落期,該怎麼解決呢?
Thumbnail
憂鬱症/躁鬱症的情緒起起伏伏,一下子心情好一下子又反常,身為患病之人,實在痛苦。無盡的累、疲乏總讓人不想做事、昏昏欲睡,這段無解的低落期,該怎麼解決呢?
Thumbnail
直視精神萎靡、身體乏力的狀態,清洗身心靈的乏力感受。
Thumbnail
直視精神萎靡、身體乏力的狀態,清洗身心靈的乏力感受。
Thumbnail
【哲文韻味】     身為「重度資訊焦慮患者」,無時無刻都想滑著手機、看著新資訊,縱使他是些垃圾資訊、短影音、沒營養的八卦新聞,都能讓我的腦袋假裝正在學習中,讓病情得以緩解。在成千上萬的訊息中,我的靈魂和肉體突然分離,就在那幾個文字間進行飄渺之旅:「人病了吃藥:為什麼世界病了吃人」。對阿!為什麼
Thumbnail
【哲文韻味】     身為「重度資訊焦慮患者」,無時無刻都想滑著手機、看著新資訊,縱使他是些垃圾資訊、短影音、沒營養的八卦新聞,都能讓我的腦袋假裝正在學習中,讓病情得以緩解。在成千上萬的訊息中,我的靈魂和肉體突然分離,就在那幾個文字間進行飄渺之旅:「人病了吃藥:為什麼世界病了吃人」。對阿!為什麼
Thumbnail
某種層級的身心症狀,並不是有些人想像中: 『只是心情不好的加重版、全日全時版』。
Thumbnail
某種層級的身心症狀,並不是有些人想像中: 『只是心情不好的加重版、全日全時版』。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