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酮、斷食、柏格醫生?我們的健康知識是從 YouTube 學來的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8 分鐘
raw-image


深夜時分滑開手機,YouTube的演算法似乎總能精準地探測到我們內心深處對健康的渴望與焦慮,於是,一部影片就這樣被推到了眼前。畫面裡的專家眼神堅定,背景可能是掛滿人體圖的診間,標題用不容置疑的語氣寫著「這樣吃,逆轉糖尿病!」或是「修復身體發炎,從戒掉這個食物開始!」。點進去之後,數百萬的觀看次數與海量的感謝留言,更強化了影片內容的可信度,而其中一個我們很可能遇到的名字,就是大名鼎鼎的柏格醫生(Dr. Eric Berg)。


在這些製作精良的影片中,一個複雜的健康問題,常被簡化成一個清晰的敵人與一個完美的解方。我們彷彿在迷霧中找到了燈塔,那些長期困擾我們的體重、血糖、或是揮之不去疲勞感,似乎都有了能夠被一舉擊潰的希望。於是我們點下訂閱,加入臉書社團,開始 執行影片中的每一個指令,期待著脫胎換骨的奇蹟。


但這篇文章想邀請大家暫停一下,我們並非要全盤否定任何一種飲食法,也不是要針對任何一位網路專家,而是希望藉由這個共同的時代經驗,一起退後一步,學習如何拆解這些排山倒海而來的健康資訊,最終為我們自己的身體,做出真正長遠而明智的選擇。


我們在YT上看到的「健康大神」,有哪些值得留意的共通點?


在開始之前,羊羹我想先說明一下自己的立場。我不是醫師,也不是營養師,只是一個對健康議題有著濃厚興趣、喜歡到處看資料做功課的普通人。所以,接下來的內容,我們並非要對任何一位專家的學術資格或臨床能力下定論,那遠遠超出了我的能力範圍。我們真正想做的,是從一個「資訊消費者」與「健康學習者」的角度,一起來觀察看看,這些在網路上極受歡迎的健康內容,通常有哪些值得我們留意的共通模式,以及它們可能會對我們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當我們觀看這類影片時,常常可以發現一個很擅長說故事的劇本,那就是「單一歸因」。人類的大腦天生就厭惡複雜與不確定性,而這類內容恰好提供了我們大腦最渴望的東西:一個簡單的歸因模型。許多複雜的慢性病,像是第二型糖尿病、肥胖、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其背後的成因是極度多元的,涉及遺傳、生活型態、環境、社會經濟地位、心理壓力等等。


但有些論述,常常能巧妙地將這一切,歸因於一個清晰可見的「大魔王」——好比說碳水化合物以及它所刺激的胰島素。當所有問題都有了同一個敵人,那解決方案自然也就變得異常簡單,就是執行某種特定的飲食法。這種「一招解萬難」的敘事,對深陷健康困擾而茫然無措的人們來說,確實具備強大的吸引力。


另一個我們可以觀察到的共通點,是「權威感」的建立。這無關對錯,而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溝通策略。透過專業的攝影棚、清晰的圖表、流暢的口條、以及對各種生化名詞的熟練運用,資訊的提供者能夠成功地將自己塑造成一位值得信賴的專家。這也引導我們去思考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我們該如何看待一位專家的「跨領域」建議?


打個比方,我們都相信一位心臟科權威對心臟的見解,但如果他開始對我們的投資理財提供建議,我們可能就會多想一下。這並非質疑他的智慧,而是一種理性的區分。因此,養成一個習慣,去留意資訊提供者的核心專業領域,與他所提供的建議內容是否高度相關,這是一個能幫助我們保持清醒的好方法,也能讓我們學會區分「呈現方式的專業感」與「內容本身的專業度」。


一個我們不能忽視的現實,就是內容創作與商業模式的結合。這在今日的創作者經濟中,是一個非常普遍且可以理解的現象,透過提供價值來獲取收益,本身無可厚非。但身為資訊的接收者,我們需要為自己培養一種敏銳度,去意識到「知識分享」與「產品行銷」之間的界線,有時候可能會變得比較模糊。當一個健康問題的最終解方,總是巧妙地指向一個特定的付費產品,好比說某種補充劑或線上課程時,我們就可以提醒自己,現在接收到的,可能不僅僅是純粹的健康知識,還包含了一部分的商業資訊。這並不是說這些產品必然不好,而是提醒我們要帶著更全面的視角,來評估眼前的這份建議。


迷思一:「碳水」是萬惡根源?小心!我們可能被「營養化約論」綁架了


要深入拆解這類健康論述的核心,我們必須認識一個在現代營養學中,既關鍵又容易被誤用的思維模式,叫做「營養素化約論」。簡單來說,就是把一個完整的「食物」,簡化成它所含的某個單一「營養素」來進行評判。在這種思維下,我們不再是吃一顆蘋果,而是在攝取「果糖」、「纖維」、「維生素C」;我們吃的也不再是一碗飯,而是「澱粉」與「碳水化合物」。這種思維,正是許多極端飲食理論體系的重要基礎。


當我們將「碳水化合物」這個龐大且多樣的家族,徹底妖魔化時,許多不必要的矛盾就此產生。好比說,在某些論述中,許多水果因為富含果糖,而被建議盡量避免,以免刺激胰島素或影響肝臟代謝。從純粹的「營養素」角度看,這個說法有其生化學理基礎。但這種看法,卻完全忽略了食物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也就是營養學家口中的「食物基質」(Food Matrix)。


一顆完整的橘子,它裡面的果糖,是被大量的纖維、水分、維生素、以及成千上萬種我們可能還不完全理解的植化素所包裹著。這個「基質」的存在,會大幅改變我們身體消化吸收這份糖分的方式與速度,它提供的飽足感、滋養的腸道菌群、以及抗發炎的潛力,是喝一杯等量糖分的「含糖飲料」所完全無法比擬的。將橘子等同於它所含的糖分,就像是把《哈姆雷特》這部偉大劇作,等同於它裡面出現的所有單字列表一樣,是極度簡化且會錯失全貌的。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對「酮症」(Ketosis)的推崇。酮體是我們身體在極度缺乏葡萄糖時,由脂肪分解而來的一種替代能量。對某些特定狀況,好比說藥物難以控制的兒童頑固型癲癇,生酮飲食確實是一種經過臨床驗證的有效醫療手段。


但將這種特殊的代謝狀態,提升到一種人人應該追求的、最優越、最潔淨的「理想境界」,這本身就是一種極端的化約論。我們的身體,在數百萬年的演化中,發展出了一套極其精密且充滿彈性的能量運用系統,它既能使用葡萄糖,也能使用酮體,兩者都是維繫生命的燃料,並無絕對的優劣之分。執著於讓身體時刻保持在「燃燒酮體」的狀態,而徹底排斥另一種天然的能量來源,這本身就違背了演化賦予我們的代謝彈性。羊羹我自己的觀察是,許多人從原本的「血糖焦慮」轉變為「酮體焦慮」,每天用試紙測量,看到顏色不夠深就憂心忡忡,這不過是從一個牢籠,跳進了另一個牢籠罷了。


迷思二:追求「零碳水」,卻換來滿滿的社交焦慮?


當我們把飲食的焦點,從整體的健康與快樂,過度集中在某個單一的生化指標上時,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便會悄然浮現,那就是我們的心理健康。在醫學與心理學領域,有一個越來越被重視的概念,叫做「健康食品癡迷症」(Orthorexia Nervosa)。這個詞彙描述的,並不是我們一般所理解的、為了減重而節食的厭食症或暴食症,而是一種對於吃得「絕對健康」、「絕對純淨」的強迫性執著。


這種癡迷,往往始於一個良善的初衷,像是希望改善健康、減輕體重、或是控制某個慢性病。但隨著時間推移,原本的飲食「指南」,會逐漸演變成一套套僵化、嚴苛、不容侵犯的「教條」。而嚴格的生酮飲食,由於其規則極度清晰且排他(也就是對碳水化合物的嚴格限制),非常容易成為健康食品癡迷症的溫床。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這些真實的生活情境。好比說公司部門聚餐,大家開心地要去吃熱炒,但對一個嚴格的生酮執行者來說,這頓飯可能變成一場艱鉅的挑戰。他會開始焦慮,這道菜的勾芡是不是用了太白粉?那鍋湯的調味料裡有沒有加糖?宮保雞丁旁邊的花生,碳水會不會超標?


最後,他可能選擇獨自一人留在辦公室吃著自己準備的防彈咖啡和酪梨,或是全程只敢吃燙青菜,徹底失去了與同事交流的樂趣。又好比說家人朋友的慶生會,當大家分切著蛋糕,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祝福與喜悅時,他卻可能因為害怕那一小塊蛋糕會讓他「破功」、「退出酮症」,而感受到巨大的壓力與格格 不入。


這種對食物的恐懼與焦慮,會逐漸蔓延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每一次的外食都是一場賭博,每一口吃下的食物,都要經過大腦的嚴格審查。這種為了追求生理健康而採取的極端手段,最終卻弔詭地導致了心理的耗弱與社交的孤立。當一種飲食法,讓我們對人類最基本、最富含文化與情感連結的「共食」行為感到恐懼時,我們就應該停下來反思,這條路,是否真的通往我們最初所期盼的、身心靈都富足的「健康」?我們追求的,應該是一種能讓我們充滿活力地去擁抱生活的飲食方式,而不是一種把我們和多彩多姿的生活隔絕開來的飲食枷鎖。


---羊羹學堂訂閱牆預備處---


為什麼主流醫學的說法,好像總跟不上YT大神?


這可能是許多人心裡共同的疑問,為什麼醫院裡的醫師或營養師,給的建議總是聽起來比較「保守」,像是「均衡飲食、多運動」這類的老生常談。而網路上的健康大神們,卻總能提出各種更前衛、更具體、看似更有效的「革命性」方法,而且他們的資訊更新速度,感覺也快得多。這就造成了一種弔詭的現象:我們一方面覺得主流醫學才具有終極的權威,另一方面卻又覺得他們的說法,似乎沒能跟上時代的腳步。


要化解這個困惑,我們必須理解科學的本質,那就是一個「滾動式修正」的漫長過程。科學研究,從來就不是為了提供永恆不變的絕對真理,而是透過不斷地假設、實驗、驗證、推翻,來一步步地逼近真相。今天在某個頂尖期刊上發表的研究,無論其結果多麼驚人,它都仍然只是通往真理的其中一小步。


而主流醫學,特別是各國的官方飲食指南或臨床治療指引,它們的制定,根據的是長期、大量、且經過反覆驗證的「統合性證據」。它們必須考量到這個建議,對於全國數百萬、數千萬不同年齡、性別、健康狀況的民眾,是否足夠安全且普遍適用。因此,它的態度必然是謹慎的,它的更新速度也必然是緩慢的。


我們可以回顧一下上個世紀那場著名的「脂肪與糖的世紀之爭」。在1970到1990年代,基於當時最大規模也最具影響力的「七國研究」,主流的科學共識將心血管疾病的矛頭,直指飲食中的「飽和脂肪」。於是,整個公衛體系和食品工業,都開始大力推廣「低脂飲食」。那個年代的醫師與營養師,都是發自內心地建議民眾,用人造植物奶油取代天然奶油,選擇低脂餅乾而非全脂牛奶。這是當時的「最佳科學證據」所引導的結論。


然而,時間快轉到二十一世紀,隨著更多、更長期的研究出現,加上我們對人體代謝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科學界開始意識到,當年為了製作「低脂」食品而大量添加的「精製糖」與「精緻澱粉」,對代謝健康的危害可能同等嚴重,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於是,風向開始轉變,大家開始重新區分脂肪的好壞,並把注意力轉移到「添加糖」的危害上。


這就完美地解釋了,為什麼我們有時會聽到專家們的說法互相矛盾。一位在1990年代接受完整專業訓練的「守舊派」專家,他的知識體系可能還停留在「脂肪是最大敵人」的框架裡。而一位新世代的專家,則會告訴我們「要選擇好的脂肪,但更要小心添加糖」。這並非誰對誰錯的道德問題,而是一個知識迭代的過程。


這也反過來提醒了我們,當有任何一個資訊來源,無論他看起來多麼權威,宣稱他找到了適用於所有人的「終極飲食真理」,並徹底否定了其他所有的可能性時,這本身就是一個最「不科學」的信號。因為真正的科學精神,永遠包含著對未知保持謙遜,以及對現有結論抱持著可被推翻的開放態度。


那麼,我到底該相信誰?建立我們的「極端飲食防火牆」


談到這裡,我們可能會感到更加迷惘,既然專家說法會變,網路大神不可盡信,那身為一個只想好好過日子的普通人,我們到底該怎麼辦?這篇文章的目的,並不是要大家否定所有非主流的資訊,也不是要大家從此不再觀看任何健康影片。而是希望在我們的心中,建立起一道清晰而堅固的「防火牆」,一個能幫助我們篩選資訊、抵禦極端論述的內在判斷標準。


這個防火牆的總則非常簡單,就是我們在先前的討論中,提煉出的那句核心結論:對任何「極端」的飲食法,都抱持著高度的警惕。因為幾乎所有不實的健康資訊、商業的行銷話術、以及心理的焦慮來源,都隱藏在「極端」的外衣之下。


要實踐這條準則,我們可以從檢視以下幾個危險信號開始:

  • 是否承諾快速、神奇、且能逆轉多種疾病?

    健康是一個長期累積的結果,任何宣稱能在短時間內產生巨大改變,或是能用同一種方法「治癒」從肥胖、糖尿病到自體免疫疾病等多種不同問題的論述,都極有可能是過度誇大。人體並非一個簡單的開關,沒有一種飲食法是所有疾病的萬靈丹。
     
  • 是否將食物簡單粗暴地二分為「神聖」與「邪惡」?

    當一種飲食法,告訴我們某些食物是「超級食物」應該每天吃,而另一些天然食物(好比說水果、全穀類、豆類)是「毒藥」應該完全戒除時,這就是一個非常明顯的極端信號。除了個人過敏或特定疾病的禁忌,沒有任何一種天然食物,需要被如此徹底地妖魔化。
     
  • 是否要求我們「完全剔除」某一整個天然食物類別?

    這與上一點緊密相關。無論是完全不吃碳水化合物的生酮飲食、完全不吃動物性製品的純素飲食、或是完全不吃穀物的無麩質飲食,這些飲食法都因為其「完全剔除」的特性,而帶來營養不均衡的潛在風險。一個平衡的飲食模式,應該是盡可能地「包含」多樣化的食物,而非不斷地「排除」。
     
  • 論點是否總是導向購買特定的產品或補充劑?

    如果我們在影片中學到的所有健康問題,最終的解決方案,都恰好能對應到講者所銷售的某一種維他命、某一種蛋白粉、或是某一套線上課程時,我們就需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這並非說補充劑全然無用,但在健康的金字塔中,它應該永遠位於最頂端的輔助位置,而非取代金字塔底層的、最基礎的均衡飲食與生活型態。
     
  • 資訊提供者的專業背景,是否與他提供建議的領域完全相符?

    這需要我們做一點點功課。一位脊骨神經醫師,可以成為骨骼肌肉保健的絕佳資訊來源。一位牙醫師,能給我們最專業的口腔衛生建議。但當他們開始對荷爾蒙、癌症、或是複雜的營養學提供指導時,我們就應該去尋求該領域核心專家的第二意見。學會分辨「專家光環」與「專業領域」的界線,是保護我們自己的重要一步。


當我們學會用這幾道防火牆去檢視資訊時,就會發現,我們不再需要恐慌地追逐每一個最新的飲食潮流,也不再需要因為某個大神的批判而對自己的餐盤感到罪惡。我們的心中,會自然而然地升起一種安定的力量。


說到底,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是為了要成為另一個言之鑿鑿的「專家」,去指責誰對誰錯。我們只是想在複雜的資訊海中,找到一條能讓自己和家人過得更安心、更舒服的路。這趟旅程需要的,或許不是更多的「指令」,而是更多的「彈性」與「智慧」。我們應該感謝所有啟發我們去思考健康問題的資訊來源,但同時也要把最終的飲食決策權,牢牢地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上。


我們可以用 YouTube 當成「發現問題」的有趣起點,但絕對不能把它當成「尋找答案」的唯一終點。我們可以帶著從影片中產生的好奇與疑問,去請教我們社區裡那位信賴的家庭醫師,或是預約一位營養師進行諮詢,讓他們運用專業知識,結合我們獨一無二的身體狀況、生活型態與飲食偏好,共同制定出一套真正屬於我們自己、能夠享受其中並長久執行的健康方案。畢竟,吃東西本該是一件快樂的事,不是嗎?



文章重點回顧:關於健康資訊思辨的QA總結


Q1: 網路上的健康資訊這麼混亂,有沒有一個最簡單的原則可以幫助我們判斷?

A: 最有效也最根本的原則,就是「對任何極端的飲食法保持高度警惕」。因為絕大多數的健康迷思、商業話術、以及會引發焦慮的內容,都隱藏在「極端」的主張之下,像是承諾快速奇效、徹底妖魔化某類天然食物、或是要求完全剔除某個主要食物類別,只要對這些極端論述建立起防火牆,就能過濾掉大部分有問題的資訊。


Q2: 為什麼有些專家(像是柏格醫生)的說法,跟主流醫學的建議有那麼大的出入?

A: 這主要來自兩個層面。第一是「專業領域」的差異,專家的權威應限於其核心訓練的範疇。第二是「科學本質」的差異,主流醫學的建議基於長期、大規模的統合性證據,態度因此較為保守,這是一種「滾動式的修正」過程。而自媒體則可能快速引用單一或初步的研究來支持其鮮明的論點,營造出「更新快、更有效」的形象,但這不代表其論點更為穩固或適用於所有人。


Q3: 在追求健康的路上,除了飲食內容,還有什麼更重要的事被我們忽略了?

A: 我們的「心理健康」以及與「食物的關係」。過度執著於吃得「100%正確」,很容易陷入「健康食品癡迷症」的陷阱,對食物產生不必要的恐懼與焦慮,甚至影響正常的社交生活。一個真正健康的飲食模式,應該是充滿彈性、能夠帶來愉悅感,並且能夠融入我們真實的文化與社交脈絡之中的,而非一套讓我們與生活隔絕的僵化教條。




羊羹我相信投資是知識與實踐的結合。分享存股紀錄是為了印證文章中的思考而非報明牌。願我的經驗能讓大家觸類旁通建立更穩健的投資策略。

👉 羊羹的核心存股策略

用訂閱支持我,持續產出好內容! 如果在我的文章中有所收穫,歡迎訂閱【羊羹學堂】,大家的支持是我分享投資、健康與學習心得的最大動力。

現在加入即可鎖定當前優惠,解鎖所有專屬文章與社群討論,期待與您一同成長。

👉 點此訂閱,成為更好的自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迷途的羊羹
68會員
400內容數
在資訊紛繁的時代,知識的累積往往是決定人生方向的關鍵。 作為一個熱愛學習並致力於提升自我的人, 我希望能夠透過分享自己在學習、投資與健康這三大人生基礎領域的一些見解。 給讀者帶來些許啟發,並幫助我們在前行的道路上取得更好的進展。
迷途的羊羹的其他內容
2025/07/25
很多人可能都跟羊羹我一樣,好奇過為什麼有些人的身體像開了外掛,而有些人的努力卻總是不成正比。與其羨慕別人的「易瘦體質」,不如一起來看看,身體這部精密機器的運作說明書上,到底寫了什麼。搞懂了遊戲規則,或許會發現,我們真正該關注的,從來都不是體重計上的數字,而是一些更根本、也更有趣的事。
Thumbnail
2025/07/25
很多人可能都跟羊羹我一樣,好奇過為什麼有些人的身體像開了外掛,而有些人的努力卻總是不成正比。與其羨慕別人的「易瘦體質」,不如一起來看看,身體這部精密機器的運作說明書上,到底寫了什麼。搞懂了遊戲規則,或許會發現,我們真正該關注的,從來都不是體重計上的數字,而是一些更根本、也更有趣的事。
Thumbnail
2025/07/22
每次收到家族群組的食安警告,或是看到聳動的新聞標題,是不是都感到一陣心慌?羊羹我其實也曾是那個在超市貨架前,為了各種標示而困惑不已的人。這趟思考之旅,不是要直接給出標準答案,而是想和大家一起,拆解那些讓我們焦慮的源頭,並親手建立一套能讓自己安心的判斷方法。
Thumbnail
2025/07/22
每次收到家族群組的食安警告,或是看到聳動的新聞標題,是不是都感到一陣心慌?羊羹我其實也曾是那個在超市貨架前,為了各種標示而困惑不已的人。這趟思考之旅,不是要直接給出標準答案,而是想和大家一起,拆解那些讓我們焦慮的源頭,並親手建立一套能讓自己安心的判斷方法。
Thumbnail
2025/07/18
餐桌上那罐最不起眼的黑胡椒,其實是羊羹我近期研究裡,覺得最迷人也最危險的存在。它不只是調味料,更是一把能放大營養、也可能干擾藥物的雙面刃。這次想和大家一起從科學的角度,重新認識這個每天都會吃到的老朋友,看看它體內的「胡椒鹼」究竟藏著什麼秘密,學會怎麼聰明地與它共存。
Thumbnail
2025/07/18
餐桌上那罐最不起眼的黑胡椒,其實是羊羹我近期研究裡,覺得最迷人也最危險的存在。它不只是調味料,更是一把能放大營養、也可能干擾藥物的雙面刃。這次想和大家一起從科學的角度,重新認識這個每天都會吃到的老朋友,看看它體內的「胡椒鹼」究竟藏著什麼秘密,學會怎麼聰明地與它共存。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在邁向養生之道之前,先思考一下你的飲食是否健康。所謂養生之道,就是要健康樂活,維護身體健康。除了正常作息與運動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吃出健康,才能活得快樂。想要快樂生活,必須擁有健康的身體。追求健康,不是單純地吃保健商品或補品,而是要將健康生活化。追求健康需從健康生活化開始,其關鍵在於三省吾身:保身、養
Thumbnail
在邁向養生之道之前,先思考一下你的飲食是否健康。所謂養生之道,就是要健康樂活,維護身體健康。除了正常作息與運動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吃出健康,才能活得快樂。想要快樂生活,必須擁有健康的身體。追求健康,不是單純地吃保健商品或補品,而是要將健康生活化。追求健康需從健康生活化開始,其關鍵在於三省吾身:保身、養
Thumbnail
前一篇講了自己人生的半百的體悟,發現"人生就這樣我又能控制什麼",面對接下來的生活,有點乾脆死馬當活馬醫的覺悟,好好感受身體真正要的是什麼,只要能夠每天身心靈舒暢就滿足了。話說回來,"生酮飲食"對我而言,就好比我是一隻誤入叢林的小白兔一樣~第一次聽到,還真的一知半解~一開始就字面的意思解釋,好像是一
Thumbnail
前一篇講了自己人生的半百的體悟,發現"人生就這樣我又能控制什麼",面對接下來的生活,有點乾脆死馬當活馬醫的覺悟,好好感受身體真正要的是什麼,只要能夠每天身心靈舒暢就滿足了。話說回來,"生酮飲食"對我而言,就好比我是一隻誤入叢林的小白兔一樣~第一次聽到,還真的一知半解~一開始就字面的意思解釋,好像是一
Thumbnail
2024 年 Dr. Berg 最佳保健食品推薦,了解生酮飲食的益處,維持日常健康,找到最適合您的保健食品。專家評測與詳細分析,幫助您做出明智選擇,提升整體健康。立即閱讀更多詳情!
Thumbnail
2024 年 Dr. Berg 最佳保健食品推薦,了解生酮飲食的益處,維持日常健康,找到最適合您的保健食品。專家評測與詳細分析,幫助您做出明智選擇,提升整體健康。立即閱讀更多詳情!
Thumbnail
快點來私訊郭師妙營養師的心靈雞腿加雞湯吧!讓營養師時時提醒你關於健康的點點滴滴,累積健康就靠郭師妙營養師! ⬇️⬇️⬇️ https://www.facebook.com/kuodietitian/
Thumbnail
快點來私訊郭師妙營養師的心靈雞腿加雞湯吧!讓營養師時時提醒你關於健康的點點滴滴,累積健康就靠郭師妙營養師! ⬇️⬇️⬇️ https://www.facebook.com/kuodietitian/
Thumbnail
生酮飲食是一種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的飲食方式,透過大幅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迫使身體將脂肪轉化為酮體作為能量來源。本文將提供生酮飲食的好處和三步入酮的方法指引,同時呼籲注意事項和飲食小貼士。
Thumbnail
生酮飲食是一種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的飲食方式,透過大幅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迫使身體將脂肪轉化為酮體作為能量來源。本文將提供生酮飲食的好處和三步入酮的方法指引,同時呼籲注意事項和飲食小貼士。
Thumbnail
只要說到減肥,那麼就會出現許多減肥的方式,不論是168減肥法、運動減肥、斷食減肥等,還會有許多劍走偏鋒的減肥辦法,但是你有聽過生酮減肥的方式嗎?生酮是什麼你知道嗎?今天就要告訴你生酮減肥的辦法及功效,只要吃對了不僅可以幫助妳減肥還可以預防一些疾病!
Thumbnail
只要說到減肥,那麼就會出現許多減肥的方式,不論是168減肥法、運動減肥、斷食減肥等,還會有許多劍走偏鋒的減肥辦法,但是你有聽過生酮減肥的方式嗎?生酮是什麼你知道嗎?今天就要告訴你生酮減肥的辦法及功效,只要吃對了不僅可以幫助妳減肥還可以預防一些疾病!
Thumbnail
減肥的方式可以說百百種,其中「生酮減肥」就是一種幫助減肥的方式,但是對於生酮不熟悉的人來說,生酮可以說是完全未知的產品,只要你吃錯的話更會有健康的危險,而且生酮也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只要你可以正確的在生酮飲食,那麼不僅可以讓你將脂肪剷除之外,同時還可以防失智及防癌症,那麼生酮到底是什麼就讓我們一起
Thumbnail
減肥的方式可以說百百種,其中「生酮減肥」就是一種幫助減肥的方式,但是對於生酮不熟悉的人來說,生酮可以說是完全未知的產品,只要你吃錯的話更會有健康的危險,而且生酮也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只要你可以正確的在生酮飲食,那麼不僅可以讓你將脂肪剷除之外,同時還可以防失智及防癌症,那麼生酮到底是什麼就讓我們一起
Thumbnail
相信大家在減肥一定遇過很多問題,其中最痛苦的大概就是想吃卻不能吃,還要餓著肚子,重點是這樣的減肥辦法也不一定有效,最可怕的是瘦的不健康,最後減肥不成反而讓健康亮起了紅燈,所以小編就要介紹一個無痛減肥法,讓大家可以低空的飛過及格線,而且美食以及美酒都可以讓你盡情享用。 無壓力瘦身法|蛋白質不能少
Thumbnail
相信大家在減肥一定遇過很多問題,其中最痛苦的大概就是想吃卻不能吃,還要餓著肚子,重點是這樣的減肥辦法也不一定有效,最可怕的是瘦的不健康,最後減肥不成反而讓健康亮起了紅燈,所以小編就要介紹一個無痛減肥法,讓大家可以低空的飛過及格線,而且美食以及美酒都可以讓你盡情享用。 無壓力瘦身法|蛋白質不能少
Thumbnail
來聊聊最近買的小東西,以及令我震驚的食物資訊,蔬果植物是造成生病的原因? 《療癒的飲食與斷食》、《植物的逆襲》中提及蔬果中的「凝集素」是造成許多病症的主因。
Thumbnail
來聊聊最近買的小東西,以及令我震驚的食物資訊,蔬果植物是造成生病的原因? 《療癒的飲食與斷食》、《植物的逆襲》中提及蔬果中的「凝集素」是造成許多病症的主因。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連醫師都需要把握減重的時機,自己親身去改變飲食習慣而瘦下來,一般沒有具備專業醫學知識的民眾,是不是也可以把握現在的時機,讓自己朝著理想的體重去邁進?現狀並不是無法更改的,而我們能改變的也只有當下。就算是看來無法控制的食慾,也可以在循序漸進下,能夠心甘情願的照預定的飲食計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連醫師都需要把握減重的時機,自己親身去改變飲食習慣而瘦下來,一般沒有具備專業醫學知識的民眾,是不是也可以把握現在的時機,讓自己朝著理想的體重去邁進?現狀並不是無法更改的,而我們能改變的也只有當下。就算是看來無法控制的食慾,也可以在循序漸進下,能夠心甘情願的照預定的飲食計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