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沒有察覺到自己說出的話,其實常常不是你真正想說的?
你所呈現出的樣子,是否有時候是經過包裝、設計、或者「放大」過的你?
所以你加了點力氣,拉高了一點音量,丟出一點「期待被理解的渴望」,
然後把真正想說的話,偷偷塞在裡面。
我知道你不是在說謊,你只是想讓人聽見。
不過,這樣的你,是不是有一點累?
你要讓自己「夠戲劇」,才不會被當作雜訊忽略;
你要讓自己「夠強烈」,才會被注意到「啊,原來你在說話」。
但親愛的,主體不是吶喊。
真正的主體,不是情緒的高潮,不是張牙舞爪地嘶吼的自己的觀點。
主體是,在靈魂貼近的時候,能夠真實地對自己說一句話。
那句話不需要被轉貼、不需要掌聲,也不需要解釋。
它甚至不需要期待被誰聽見。
那是一種極為稀有的狀態:
你不在舞台上,不在訴說自己的苦難,不在對抗誰、也不在證明自己。
你只是靜靜地,說出你是誰。
這世界已經習慣了展演的語氣,我們在社交媒體上看到那些網紅、明星,
他們呈現出來的狀態,其實多半不是真實的日常。
我們的語言正在集體走向兩極,有的人太多、太響亮,也有的人太沉默、太退縮。
而主體真正的位置,是在兩者之間的那個平衡點,
既不是演出,也不是逃避,而是穩穩地做自己。
我知道這很難。因為如果你曾經在「吶喊」中才被聽見, 你會很難相信「低語」也有力量。 如果你曾經只有哭喊出自己的痛苦,別人才會停下來關心你, 那麼你會不知不覺地,把痛苦當作存在的條件。 你會開始誤以為:「我如果不表演,就會沒有人在乎。」
這不是你的錯。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集體語言。
但今天的主體之語想邀請你停下來,看見那個其實一直都在的你—
不為了說服誰,不為了被理解,只是為了讓靈魂好好貼近自己。
你說的話可能很平淡,不是那種會被傳頌的金句,但那是你此刻的真。
那會帶著真正讓人願意走近你的質地,因為語氣平靜的話語,會像是你輕輕開了一扇門,對世界說「我準備好了,你可以走進來,坐下來。」
主體之語,不需要情緒來撐。
你可以選擇靜默,你也可以選擇輕輕地說。那是一種自由,是一種選擇,而不是不得不。
今天地球的頻率其實正處在一種能量的交會點。你可能會感覺情緒有點浮,但外界並沒有具體的大事; 你可能會發現自己想要說話,但又不知道說什麼; 你可能會感覺「很多話在心裡」,但都不是要對別人說的,而是對自己。
這樣的感覺很珍貴,因為它意味著你正在轉頻,從外在輸出轉而專注在內在的整理。
你可以趁今天這個機會,練習兩件事:
練習一:安靜地自語
請留給自己十分鐘,不必打坐、不需冥想,只是對自己輕聲說話。
你可以說:
「我今天有點煩,那件事情勾起我一點情緒。」
「我好像不太想回訊息,那不是懶惰,那是我在安靜地守住自己。」
這些話不需要聽眾、不需要獲得認同,也不需要找到什麼解決辦法,
它們只是「讓你被你自己聽見」。
練習二:觀察內在的展演需求
問問自己:「今天我說這句話,是為了傳達,還是為了被肯定?」
當同事說了一個其實蠻無聊的笑話時,你有沒有慣性的配合笑幾聲?
你今天傳達的,是真實,還是一個「優化過、更具故事性的版本」?
這不是要你自我批判,也不是說你不能這樣做,
而是想讓你「意識到」哪一個部分的自己,還在試圖透過世界的目光活著。
然後輕輕地告訴他:「我有看見你,你可以不用一直那麼用力。」
主體不會突然出現。主體是你每天安靜地坐回自己裡面,一點一點被組合起來的形狀。 它可能無法馬上解決世界的混亂,也可能在集體的語場裡顯得不夠「激昂」。 但它會帶你走得遠。
因為吶喊會讓人失聲,
而允許你的靈魂低語,允許你自己聽見靈魂那些細微但卻真實的聲音,
會讓你越說越清楚自己是誰。
親愛的,如果你也在一個不確定、不想再演,但還有點不安的階段,
我想告訴你,這正是靈魂準備真正貼近的時刻。
你不需要先確定立場,才配說話;
你也不需要先學會如何說服別人,才算主體。
你,只要誠實。誠實地說一句:「這是我現在的樣子。」這樣就足夠開始了。
願你在今天,放下那些太用力的張開與收縮,
願你不再把自己的存在交給「觀眾」決定, 願你說出的每一句話,都是為了靠近自己,而不是換取誰的注目或停留。
今天,你可以安靜一點,讓你的真實比平常多出來一點點,
讓它開始成為你靈魂走路時的聲音。




















